如何走进儿童的灵魂--访中国教育工作者协会主任、心理参赞马志国_心理咨询师论文

如何走进儿童的灵魂--访中国教育工作者协会主任、心理参赞马志国_心理咨询师论文

怎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心理咨询师马志国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家论文,中国论文,心理咨询师论文,协会理事论文,访谈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幼年时很乖巧、很听话,但到10岁以后,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大人说东,他(她)却说西;大人认为应该这样做,而他(她)却偏偏要那样做。在家里,很少和父母交流,父母多说几句,就嫌唠叨;有心里话愿跟同学讲、老师讲,不愿对父母讲。许多父母为此苦恼不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昵?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家长又应该如何应对呢?就这些问题,记者请教了知名的心理咨询师马志国老师。

记者问(以下简称记):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不少青少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您作为心理专家是怎样看待这个现状的?

马志国答(以下简称马):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接待了许多来访的朋友,发现确实有不少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而且有的还相当严重。我把所接触的个案分为学业心理、人际心理、青春期心理、亲子心理四大方面。从接待的来访者看,学业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约占来访者的近50%,其次是青春期心理,约占20%多,人际心理和亲子心理约占30%。

无论哪一类心理问题,都需要成人、老师、家长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才能使青少年尽快走出“情感沼泽地”。就人才的标准而言,成才必须先成人,因为成功的人生必定基于健康的心理。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就能经得住生活的风风雨雨,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成功的人。

记:您认为造成孩子们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概括地说,来源于生活现实。我认为,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在父母身上。大量的家教心理咨询个案越来越深刻地印证了这样一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其渊源都能追溯到家庭生活特别是早期的家庭生活之中,追溯到父母的身上。

记得有一次,一个男孩的父亲找到我,诉说他的孩子从小就大把大把地花钱,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可孩子还是不满足,而且学习也很糟糕,越来越没出息……他问我:“孩子的病根出在哪里?”我直言相告:孩子的病根在大人身上。男孩的父亲连连点头:“您说得对,都怪他妈妈。”姑且不论父母的责任该怎样分担,孩子的病根在父母身上是肯定的。因此,我总是经常提醒家长朋友对自己的家教进行反思。

记:既然这样,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马:每一位盼望孩子心灵健康的父母,都应该仔细审视自己的心灵,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健康,都应该让自己的心灵和孩子的心灵一起健康。

首先,家长必须相信:孩子都有向善、向上之心。

世间绝少圣人,大都是平常人,所以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我们同时都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这是人的天性。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世界才充满希望,才会越来越美好。心理咨询的大量个案也不断地证实了这一点。

一位母亲含着眼泪向我讲述了她女儿从小有偷钱的恶习,为此遭受了太多的打骂和羞辱。经诊断,我认为这个女孩属于病理性偷窃,也可以叫“偷窃癖”,其中一个重要的诱因是女孩的母亲被同事们称为“花钱大王”,女孩耳濡目染也把钱看得很重。和女孩的母亲思想沟通之后,我又和女孩进行了直接沟通。我说:“你是心理上出了点毛病。其实,马老师知道你有很多优点,比如学习好,自己考入了重点中学;你还当过班干部,工作挺积极。只要你努力改正缺点,就是好女孩。”女孩惊奇地望着我,又使劲地点点头。当我把她行为中的“偷”字说成“拿”字的时候,女孩定睛看着我,神情和我一样庄重。我知道女孩向善、向上的心潮在涌动。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越来越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向善、向上之心,都有想成为好孩子的心。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孩子拂去萦绕心头的阴云,让孩子那颗向善、向上的心不断得到家长的鼓励。

其次,家长必须相信:孩子都有心理自救的潜能。

在心理咨询中,大多是孩子出了心理问题后,父母才带来咨询的。孩子心灵的成长难免走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弯路,生活难免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然而孩子的心灵之树很难被生活的风雨连根摧毁。家长只要积极地改变孩子不好的生活习惯,及时地给他们提供心理帮助,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越来越纯洁。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灵有一种自救的潜能。

在我的家教心理咨询中有这样一个个案。一个高中女孩高高的个子,脸上却充满着稚气。我和其父沟通后发现,女孩有一个要命的毛病——心灵和年龄反差太大。通常,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基本完成由依赖性向独立性的过渡,应该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了,可以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了。但是,她的心理发展水平没有跟上生理发展水平,她的心态比她的年龄幼稚得多,形成了对家庭和对父母强烈的“依恋情结”。这个心病比什么心病都严重。女孩情绪上的障碍,对自己没有信心,把自己当成病人等,都是这种“没长大”的心病的症状。女孩没长大,病因在哪里?正是以女孩的父亲为主的家庭对女孩的过分照顾和保护,“培养”了女孩对家庭和对父母的“依恋情结”,使她没能适时地告别依赖,走向独立,因而给女孩的人生平添了那么多痛苦。经过沟通,我们取得了共识:放手让女孩学会自救、自立。大约经过半年左右的心理自救,女孩终于摆脱了依赖性,养成了独立性,整个学习、生活面貌得到了改观,后来还顺利地考入了大学。

所以,我对每一个孩子,包括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怀着殷切的希望。“希望”永远是孩子心中的阳光。但愿天下更多的父母给孩子点燃这自救的希望之光。

再次,为人父母最需要的是读懂孩子的心。

在家教问题上,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许多父母不懂孩子的心。为什么孩子总是忘不了玩?为什么孩子不愿上学?为什么孩子变得不听话?孩子为什么与父母为“敌”?……作为心理咨询师,我遇到了家长朋友太多的困惑。

一位母亲曾对我说: “不知怎么回事,我成了儿子的仇人。”随后我知道了他们母子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故事。原来母子目前正各自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母子“战争”的根源是母亲的更年期遭遇了儿子的青春期。母亲的更年期容易情感失控,儿子的青春期又躁动不安。于是,稍有冲突,就引发“战火”。这是在许多家庭都会发生的事,只是这位母亲的确太粗心了,孩子又很内向,孩子的心事没处诉,没人知。孩子高考失利,情绪正值低谷,又加上与女友关系麻烦,有很多的情绪重负需要有人来为他分担。母亲该是最好的人选,可母亲又对此全然不顾,只知道盯住孩子的学业,并不是母亲哪句话错了,哪件事错了,而是母亲对儿子的内心世界全然不知,使儿子不满。于是,由更年期与青春期引发的母子“战争”便不断地升级。许多的亲子关系障碍大都是这样源于父母不懂儿女的心。

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为人父母的朋友了解孩子的心,读懂孩子的心。这是您的家教少一些麻烦和失败、多一些顺利和成功的前提,是您的孩子成长为心理健康人的前提。

记:走进孩子的心灵之后,家长应该怎样做才是科学的?

马:我的观点是,走进不是占据。给孩子留一块独享的天地,想尽天下一切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毫无保留地把心全掏出来,其实这样做也完全没有必要。独享一块心灵绿地,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孩子大了,应该有一块自己的天地,而您把这块天地给他,正体现了您的爱。

记:我曾接触过一位家长,他的女儿学业一直很好,可不知为什么,上学期每次考试她的成绩都不理想。孩子非常紧张,家长也非常着急。有一段时间,他女儿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得不得了,很难发挥应有的水平。这该怎么办?

马:考试这件事,谁越是怕它,它就越是吓唬谁。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保持适度的情绪紧张,脑子才好使。然而情绪紧张度过高会导致超限抑制。说通俗点,超限抑制就是大脑神经细胞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一旦刺激超过了它承受的限度,脑子就不听使唤了,会自动停止工作。所以,过于紧张的孩子到了考场上脑子不仅不灵了,甚至会一片空白。

作为家长,能给孩子什么帮助呢?一是教孩子别太拿考试当回事,要有点平常心,这样在考场上多少能“处之泰然”一些。二是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孩子把“一考试我肯定会紧张”的消极心理,转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 “考试有什么,我不怕。”三是孩子用如下方法进行自我放松训练。1、大笑疗法:笑是精神消毒剂。在可能的时候,不妨听听相声,看看小品。2、运动疗法:考前放下课本,开心地去打打羽毛球或进行点别的什么运动。3、深呼吸疗法:考前或考场上紧张焦虑时,做深呼吸几次。4、意守丹田法:意念集中于丹田穴,想像意念向上移动,一步步直至头顶百会穴,同时吸气,再向后向下移至丹田处,同时吸气。5、六秒钟放松法:抓住片刻时间,六秒钟就够,收腹,缩颏,扭动身体,打哈欠。

除了这些,最重要的是家长对孩子的考试要有一颗平常心。如果家长不那么在意孩子的考试成绩,反倒可以帮孩子放松自己,考出水平。

记:有一位家长反映:自从儿子进了中学,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凡事不对我们说,喜欢自己写日记,而且日记也不让大人看。为此,我们和他常常闹得很不愉快。像这样,我们怎么能走进他的心灵?我想,家长为了了解自己的孩子,看看他的日记,这没什么错!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马:日记反映了中学生最显著的心理特点——闭锁性。人到少年已不再像儿时那样直率,即使是对最亲近的人也很少吐露真情。可他们又需要倾吐,日记便成了最好的对象。因为日记是最理想、最沉默的不会向任何人学舌的听众。

面对孩子的日记,家长该怎么办呢?

一、千万别贸然地窥探秘密。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再好的动机,孩子也会不满、抱怨甚至憎恨。因为这让孩子感到受到了侵害。

二、信任孩子。偷看孩子的日记,无疑是由一片爱心驱动。然而,爱就意味着信任。凡是坚持写日记的孩子,几乎都是好学上进、有自尊心的。写日记的过程,就是思考、总结的过程。这说明他们要求进步、思想健康。也许他们在为人处世上有失误,但吃一堑长一智,经历挫折,正是人生的必修课啊!

三、学会做孩子的大朋友。不去贸然探秘,是不是就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当然不是。家长需要放下架子,和孩子做朋友,而孩子是不会拒绝朋友的。

四、来点书面交流。有时候写信之类的书面交流更有利于亲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因为书面交流也使人有时间慎重地遣词造句,这样效果更好。

五、走进孩子的心灵,但不是完全占领孩子的心灵。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灵隐私,所以,家长不应该也不可能让孩子把心全部掏出来!

记:比如有一位女中学生,她很爱和同学“煲电话粥”,家里一有电话她就抢着接。有一次,家里的电话铃响了,她妈妈拿起话筒,可刚刚“喂”了一声,对方电话就挂了。妈妈猜测,一定是女儿的同学打来的,就盘问女儿: “你是不是在谈恋爱?”女儿很反感,说妈妈多管闲事。而妈妈却说:“女儿大了,我怎么能不管她呢?”您如何看待这位母亲的做法?

马:孩子需要与同龄人交流,这是成长的必由之路。而打电话是现代生活中普遍的一种交流方式,它对孩子们的成长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怎样才能扬长避短,最有利于孩子呢?这需要家长理解孩子。如果我们和孩子们“坐平”了,能够平等地和孩子沟通,就会多懂一些孩子的心思。他们之所以有时候把电话挂断,就是怕家长对他们有误解。在我家里,女儿的同学打来电话也有我们大人接的时候,可从来没有过突然挂断的情况,女儿和同学通话也不怕我们听。事情就是这样,你越是理解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烦恼就越会少些。

这里也想和少年朋友说几句:父母爱你才管你,他们只是怕你交友不慎,怕你荒废学业,怕你……你不要说父母全是瞎操心。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长时间用电话聊天的,甚至谈情说爱的孩子并不是没有。再者,你们对父母感到不满,可以积极地和父母交流,有理有节地让父母接纳你们的做法和方式,如果你们只会在背地里感到父母可笑又可气,岂不说明你们没长大吗?你们没长大,又怎么能怪父母来过问你们的生活呢?

记: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种现象:女儿跟爸爸亲近,儿子跟妈妈亲近。有这样一个家庭,女儿从小就和她爸爸特别好,不大愿意和妈妈在一起。现在,女儿已经十四五岁了,和她爸爸还是亲得很。一次,她爸爸出差回来,给她带了些吃的、用的,她搂住爸爸,高兴地亲个没完。后来,她看到爸爸也给妈妈买了些衣料,便大吵大闹。搞得爸爸妈妈都很无奈。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马:像这位女儿如此亲父疏母的心态,心理学上叫做“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女儿对父亲发生爱恋,爱父嫌母,叫“恋父情结”,儿子对母亲发生爱恋,爱母嫌父,叫“恋母情结”。我们不能把恋母、恋父情结绝对化,又不能完全否定它。一般来说,女孩在3~5岁时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恋父厌母,但大多会随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消失。如果到了青春期前,还表现出对父亲的情爱独占欲,就成问题了。恋父情结的形成,一是多出现于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过于亲近而母女亲近不足的家庭;二是恋父情结者性格多内向,且多有娇气。像这个家庭的女儿这么大了仍然“恋父”,结果往往很糟糕:会阻碍女儿与母亲和同龄人的感情交流,进入青春期后会妨碍与同龄男性的交往,进一步则会影响与同龄男性的恋爱结婚,即使结婚了,夫妻感情也会有障碍,甚至酿成婚姻的悲剧。

现在,当务之急是对孩子进行社会性别角色再教育。一是帮孩子解决认识问题。可以给孩子讲解,可以和孩子讨论,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别人的性别角色表现,等等。二是帮孩子学会正常交往。让女儿逐渐减少与父亲接触的时间,帮她摆脱对父亲的依恋,增加与母亲接触的时间,帮她走向同性同龄伙伴,进而走向异性同龄伙伴。

标签:;  ;  ;  

如何走进儿童的灵魂--访中国教育工作者协会主任、心理参赞马志国_心理咨询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