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途径探究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途径探究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途径探究

张鸿宇

(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摘要: 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当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滋养不断培育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刻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吐故纳新、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不断提升,加深整个民族对我国文化的感情基础,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 新时代背景;价值观;文化认同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且国外冗杂文化入侵,人民群众很难在此环境下保持文化定力,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我国的建设任务长期且艰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在全社会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广泛增加受众面群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在内化于心的过程中外化于行,才能实现其价值和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显著提升,需求也得到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当前中国最突出的问题。受到不平衡不充分的条件限制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很容易将我国人民文化需求移向国外。因此,了解新时代下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情况,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40 a中,四季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最显著是秋季,最小是冬季,夏季的气温波动较大,冬季的增温幅度最小。春季(图3a),整个区域呈现出从太湖中心向东南、西部和北部递减的分布状态;夏季(图略)的气温波动较大,呈现出与春季类似的空间分布;秋季(图3b),气温呈现出中南部气温向东、西两侧递减的空间分布;冬季空间分布与秋季相似(图略)。

2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途径探究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度,要从国家及社会对文化的正确导向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可,强化群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荣誉感,使这种感情真正融入到自身的思想观念中,成为群众价值观念的一部分。

通过比较发现:POD重构保留了原始速度场的整体特性,圆柱绕流下游的卡门涡街脱落现象基本上与原始速度场一致;同时,重构速度场剔除了尺度较小的旋涡结构,使得大尺度相关结构的空间结构更加光滑、突显。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需要保持文化定力

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代表,“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并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取信于民的关键,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党,具有伟大共产主义信念,拥有完整的文化体系,并且继承了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形成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非常有利于增强群众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是激发起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的重要精神标杆,对凝聚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巩固中国特色文化力量具有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强大动力,在具备先天的系统优势的基础下,应继续提高党的公信力,加强人民群众的信任。

“任何文化的认同都不能忽视主体人的存在,而任何认同的文化也必须从主体人来加以考量”[2]。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一批有识之士,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建设,人才的培养是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若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系统整理、 有效宣传、 广泛教学,只是通过人们自发、原始的认识,可能会导致认同度参差不齐、认同对立的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单一文化,它包含多方面内容,并且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因此需要专门的学习。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学习主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实现程度。

温家宝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1]。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突飞猛进,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水平却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倒退。在暴利面前,部分商家抛弃良知、诚信,甚至最基本的“尊老爱幼”在利益面前都变得很难实现。面对这些问题,部分群众会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作用产生困惑和动摇。因此,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下,必须引导教育全社会群众,毫不动摇的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需要政治、经济推动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最终还要回归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一种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内心时,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众所周知,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不仅在解放思想、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等方面起到了先导的作用,还引领了科学、商业、工业革命以及社会革命等运动,使欧洲一跃而为世界前沿,最终确立了其当时世界霸主的地位;日本是偏居一隅、 资源匮乏的岛国,决定了其民族文化的单一性、独立性、主动性和侵略性;德国人有着严明的纪律和坚强的韧性,充满信心有绅士风度,但是德国文化、德国民族性格中又隐藏着有利于纳粹主义诞生和发展的因素。这些民族正是依靠本民族的特性达到文化认同。因此要想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入手,这样有利于深入群众内心,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有利于发扬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受到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经历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首先,全球化不断蔓延,外来文化成井喷之势,大量且凶猛地涌入我国,严重冲击着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新生文化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欲望也不断扩大,加上发达的网络信息肆意传播,外来文化观念在我国较易蔓延。现如今,全球化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还扩展到政治、教育、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涵盖了其中的所有领域,其传播发展之势迅猛。这种跨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利弊兼具。这需要我们培育文化定力,明辨是非。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会充分地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对我国的文化发起冲击,这种文化冲击,不仅会增强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兴趣、认同和向往,提高西方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削弱。因此在这个多元时代,我们要强化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坚决抵御来自西方霸权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

经济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正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才能进一步谈文化升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势趋好,脱贫攻坚战稳扎稳打,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幸福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旺盛。充分证明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具有巨大作用,同时文化认同有利于民族的凝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例如2018年底苹果手机因销量下降进行降价,究其销量下滑根本,是因为华为等民族企业的崛起使国外手机丧失竞争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国内企业力图创新,奋力赶超,使人民群众认同国内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及科技创新硬实力。文化的认同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因此政府还应持续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公平,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所以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需要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结合知识点播放一段自然纪录片,不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能印证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理论。通过提问和讨论,往往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2]。

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和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使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在经济和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民群众日益追求精神发展,文化素质也显著提升,这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由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地域发展、个人素质发展存在很多问题,这就使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实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三观扭曲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发展,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意。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受侵蚀,就难以深刻全面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难达到有效地认同。所以努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摒弃这些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糟粕,才能使人民群众有能力、有信心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进而实现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广泛的认同。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经过理性思考、判断和选择后,理解、认可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外化为一定行为实践的过程[3]。”想达到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需要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接受这一文化体系。这是潜移默化的转变过程,也是群众自觉主动接受的过程。人民群众只有拥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基本的认知感受才能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进行思考、选择和评价,从而产生一定的认同倾向。当这种认同倾向内化为个人精神力量的一部分时将会迸发出强大的社会功能,例如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稳定、增强民族创新力等。

热电产业工会着眼于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协调一致,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搭建以“技能大赛和劳动竞赛”为主题的练兵平台。采取自下而上、层层选拔的方式,以“全员参与、常态开展”为特点,以“常规赛+总决赛”形式,建立“班组、车间、分厂、产业”四个竞技层级,开展仿真机、车辆驾驶、电工、钳工、焊工、电气、变电运行、化水试验等多工种技能比武,做到人人练、岗岗比、层层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升了职工技术水平,引导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夯实了职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热电产业培养了一批批高技能人才,工种涉及钳工、焊工、电气、车辆驾驶、变电运行、化水试验等等,给产业带来了硬实力的不断提升。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人民群众将会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认识。并用心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而加深民族情感,坚守文化阵地,在摒弃国外文化糟粕的基础上,吸纳国外优秀文化,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消除多元文化危机。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筑牢民族精神堡垒,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 张国臣.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胡文明. 文化的认同与认同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关注的两个维度[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6(4):101-104.

[3] 郑敬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多维向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4):61-65.

中图分类号: G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6(b)-0015-02

作者简介: 张鸿宇(1995-),男,山西忻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标签:;  ;  ;  ;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途径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