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利生
身份证号码:22022519700204xxxx
摘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我们现在还无法对地震等地质灾害进行一个准确的提前预估,因此,进行必要的建筑物防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加强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合理的选择建筑地基,重视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建筑结构的稳固性以及有效的建立抗震防线,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当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问题;要点分析
引言
在历史中,出现过很多次地震,每一次的地震都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做好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刻不容缓。发生地震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原因多是由于抗震设计不合理所致,第一是因为很多从业者对于抗震设计的理念理解不足,第二是设计人员对于抗震设计的忽视。想要做好抗震设计,需要从场地开始,考虑建筑的结构,体型,加强与薄弱点的留置等等,并考虑做好二次结构,只有将这些工作全部做好,才能够真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证城镇居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1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地震的破坏力越来越大,人们也充分认识到了地震预测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受到科技的限制,对于地震的预测技术还存在很多的缺陷,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无法提前做好防护工作。这就需要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加强重视,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建筑物倒塌的时间为人们的逃生提供时间,已经成了现在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融入抗震设计,不但可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也有效保障了建筑工程的寿命和质量。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如果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比较强,就可以有效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此外,在开展抗震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一定要对建筑的实际用途及位置充分了解,确保设计的抗震方案与实际情况相符。
2目前建筑抗震设计中所面临的实际现状与问题
2.1 建筑地基选取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数量较多的国家,优质的土地资源一直都是十分稀缺的资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相应的住房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这就导致了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并没有严格的进行建筑地基的筛选,将房屋等建筑的地基选取在地震带上,或者是地震带附近。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悠久,部分城市甚至于就建立在地震带的附近,这也导致了相应房屋建筑的地基选取问题。地基选取位置不恰当就很容易出现房屋建筑的质量问题,当建筑物处于地震带上时,很有可能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为此,我们就需要重视相应的建筑抗震的地基选取工作,要根据国家相关的建筑要求和规范,将房屋等建筑设施建立在地质均匀的岩层或土层上,在进行相关建筑工程的防震设计前,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活动。
2.2 防震材料选取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材料的选用品质直接影响了建筑物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准,为了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就需要与我们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抗震材料的选择。但是,就目前实际的防震设计的材料选择中,大部分的建筑物结构选取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这些材料的坚固程度虽然是十分牢固可靠的,但是如果使用的都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那么其在地震中很可能会出现材料的裂隙、钢筋的弯曲与变形等现象。为此,在一些地震高发地带,我们就不能仅仅选取传统的钢筋水泥材料进行相应的建筑防震的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抗震设计专业人员以及先进技术匮乏
在当前我国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设计中,建筑的抗震设计在某些地震多发区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使用意义。但是就当前实际的抗震设计人员的专业性来说,当前还存在这一些不足之处,专业的抗震设计人员还较为匮乏,大部分都是传统的建筑工程设计人员来进行的抗震设计工作。并且,相应的抗震技术相较于国际领先水平来说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这就很容易导致我们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无法达到实际的抗震需求,建筑物在应对一些突发的地质灾害时,很难起到一个很好的防震效果,造成严重的灾害后果。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要点分析
3.1合理选择建筑抗震场地
抗震场地的选择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若建筑物的地表性质不稳定,那么位于该类地域之上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将会受到影响。如果地震发生,加之建筑物地表性质不稳定,便会大幅度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体来说,建筑设计与建设单位应选择开阔、平坦而且地质结构稳定的地段作为建筑物的建设场所,还应当通过必要的技术检验确定土壤硬度和密度能否达到建筑结构载荷的要求,从而保障建筑物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此外,选择抗震场地时需尽可能避免河岸边缘、采空区、地震断裂带以及山岳软土地段,这类区域的土质凝结度均无法达到相关标准。建筑物场地经常会出现地基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需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减轻自重,对建筑物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
地震等自然地质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与建筑物的高度和重量成正比,因此在保证其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减轻建筑物自重也就成为了抗震设计的关键。以高层建筑为例,一旦地震发生,倾覆力矩会因建筑本身的重量而被无限放大,而这方面的变化将会影响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所以需通过减轻建筑物自重来提高其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当通过相应的手段提高短柱的延展性以及承载能力,这一环节的优化改革也能够达到提高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
3.3 合理选择建筑结构
综合多次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状况来分析,钢结构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最好,但是因为其经济成本高、后期维护费用高等因素限制了它在抗震设计中的推广和应用。在当前的抗震设计中有许多建筑工程都是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具有造价较低、整体性好的特点,能够突出结构的延展性,但是在持续时间较长的地震中它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因为地震载荷的作用,构件会出现开裂情况,且其刚度会逐渐下降,建筑物的稳定性自然难有保障。当下还有一种新兴的混凝土结构,它虽然有效降低了施工难度,但是他配件的变形能力远远低于配件本身的强度,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在对土木工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地势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方式,从而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3.4 设置多重抗震防线,开展悬挂隔震设计
每增加一道抗震防线在能够在地震发生时给居民增加一丝逃生的希望,要尽可能选用性能优越的建筑施工材料来设置抗震防线。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在建筑物的适当位置设置抗震部件,以进一步缓解地震所带来的冲击,最终达到降低地震损失的效果。悬挂隔震选用的是悬挂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将建筑物的大部分结构悬挂起来,以减轻地震发生时对其造成的影响。经过悬挂处理之后,地震波带来的能量就不会传递给建筑结构,其稳定性便能够得到保障。悬挂隔震最常用的方法是大型钢结构,其核心构件为钢结构悬挂体系。如果从构成上划分,大型钢结构主要分为主框架和子框架两大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子框架会通过锁链或吊杆悬挂于主框架之上。基于此,地震发生时只有主框架会发生摇动,因为锁链或吊杆的作用子框架并不会接受到地震波产生的能量,所以子结构不会产生惯性力。
结束语
在开展抗震设计的时候,应当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体系、对建筑结构参数反复计算、设置多重抗震防线、选择最为合适的建设地点,从不同角度确保抗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向伟.浅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4):138.
[2]雷小云.浅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4(13):377,379.
[3]王亚勇.概论汉川地震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修订[J].土木工程学报,2015(05).
论文作者:初利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4
标签:建筑物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地基论文; 稳定性论文; 结构论文; 都是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