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24例分析论文_陈代星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24例分析论文_陈代星

陈代星

(福建省长乐市医院耳鼻咽喉科 福建 长乐 350200)

【摘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外周疾病,约占眩晕患者17%~22%[1]。目前临床多采用耳石复位法(CPR)治疗,包括Epley管石复位法及Barbecue翻滚法。本文对我科在近2年应用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的疗效作总结分析。

【关键词】耳石复位法;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088-02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诊治124例BPPV患者,其中男23例,女101例,年龄21~78岁,平均52岁,病程1d~3个月。后半规管102例,其中单侧95例,双侧7例。水平半规管22例,均为单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发布的BPPV诊断标准[1],①头部运动到某一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病史,②变位眼震试验阳性,Dix-Hallpick试验阳性为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BPPV,滚转试验阳性确定水平半规管BPPV,且具有潜伏期短(>30秒)和疲劳性。

1.3 检查方法

1.3.1Dix-Halpike试验:①患者端坐,头向一侧转45°;②迅速由坐位变仰卧侧头位,头向下垂30°;③恢复原坐位;④头向另侧转45°,重复②、③步骤;⑤观察每次变位情况,以变位后出现眩晕和眼震者为阳性,考虑PC-BPPV;⑥辨别患侧,以变位后出现明显眩晕和向地性眼震侧为患侧;如向两侧转头时均有明显眩晕和眼震,则考虑双侧后半规管病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2滚转试验(roll test):①患者仰卧头屈曲30°,快速向一侧转头;②头位转回中线;③再快速转向对侧;④以变位后出现眩晕和水平型眼震者为阳性,考虑HC-BPPV;⑤辨别患侧,双侧均有向地性水平型眼震者以主观眩晕重、眼震强度大侧为患侧;双侧均有背地性水平型眼震者以眼震强度弱侧为患侧;一侧向地一侧背地者以向地性眼震侧为患侧。

1.4 治疗方法

结合典型的头位改变诱发短暂眩晕的病史,及变位试验,确定患者类型及侧别,选择复位方法。治疗前排除严重心脏病、颈椎病患者,以免复位时诱发或加重相关疾病。治疗时可由一名医师或护士在旁协助,帮助克服患者的恐惧心理及帮助患者变动体位。

1.4.1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①医师手扶患者头部,使由坐位变仰卧垂头位;②向患侧转头45°;③再向健侧转头90°;④继续将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转90°,此时身体由平卧改为侧卧,头部与地面呈45°;⑤缓慢坐起,取端坐头略前倾位。对于经Epley 管石复位法治疗3 次均无效的患者改用Semont 管石解脱法: 患者坐床缘,坐直,医生扶患者头部,让患者快速向患侧侧卧,头向健侧旋转45°,在此位置维持2 min,再让患者快速移动身体经坐位至对侧卧位,头向下旋转45°,维持2 min,让患者缓慢坐起,取头直位。上述过程反复进行,直到任一位置均无眩晕和眼震出现。

1.4.2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3]:①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健侧转90°;②头保持不动,身体向健侧转180°(俯卧位);③头继续向健侧转90°,鼻尖朝下;④保持俯卧位,头再向健侧转90°,使患耳朝下;⑤恢复坐位。

1.5 疗效评定

复位后1个月复查,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发布的BPPV疗效评估标准[2]: ①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②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③无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化为其他类型的BPPV。

2.结果

本组102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经复位治疗,痊愈93例(92%),有效4例(4%),无效4例(4%)。22例水平半规管BPP患者,痊愈17例(75%),有效4例(16.7%),无效1例(8.3%)。124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在复位时出现一过性恶心、呕吐,无其他不良反应。11例患者复位后眩晕消失,遗留头昏、头重脚轻感,经门诊随诊1周消失。

3.讨论

BPPV是指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目前BPPV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两种学说:①壶腹嵴顶结石学说:由于变性的耳石碎片从椭圆囊中脱离,附着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引起内淋巴与壶腹嵴顶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壶腹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引起眩晕;②半规管结石学说: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聚集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移至激发位时,耳石受到重力作用,向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产生移位而引起眩晕及眼震。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正是基于上述两种假说的基础上,通过手法让患者按照一定顺序改变头位,使半规管内的耳石向重力方向移向总脚进入椭圆囊,从而减轻至完全解除症状。本研究中124例患者采用耳石复位法治疗,有效率达到89.7%,结果表明,BPPV耳石复位在临床上非常有效,明显改善眩晕症状。

BPPV是预后良好的自限性疾病,但大多患者的症状须持续数周至数月后方可自行缓解,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上述病例可以证明用手法复位治疗能够明显缩短病程,大部分立即有效,疗效显著,且简单经济安全,是目前BPPV治疗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6,42(3):163-164 .

[2]李进让,李厚恩.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619-620.

论文作者:陈代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  ;  ;  ;  ;  ;  ;  ;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24例分析论文_陈代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