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应对现代化的挑战_现代性论文

美学应对现代化的挑战_现代性论文

美学要回应现代性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性论文,要回论文,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1)01-0004-03

美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植根于人的生存方式,它必须解答社会生活提出的根本性问题。当前,现代性已经敲响21世纪的大门,人的生存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中国美学必须回应现代性的挑战,解答现代社会生活提出的根本性问题。这意味着中国美学必须顺应审美现代性,完成自身的现代变革。

古典美学建立在古典生存方式基础上。古典时代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尚未发生对抗。这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就是天人合一、主客和谐。而古典时代的美学则以某种实体作为人的存在和美的依据,这表明主体性尚未确立。在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现代性已经发生,但尚未取得主导地位,人仍然受到前现代性的压迫。这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就是呼唤现代性,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欧洲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就体现了这种审美理想。这个时期的美学则把理性作为人的存在和审美的依据。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就是把理性当作美感的根据或美的本体,并且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中国美学也经历了这个阶段,实践美学就是其代表。实践美学建立在主体性哲学的基础上,以实践作为美的根据和美学基本范畴,而实践又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群体性、物质性活动,是带有理性内涵的概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命题就是理性主义美学观的集中表达。实践美学对理性和主体性的肯定,推动了现代性的生长,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文化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中国美学走出古典,向现代过渡。因此,实践美学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必须充分肯定。但是,实践美学的理性主义抹杀了审美的超越性,在理论上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在现代性来临的时期就更加突出,它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美学的现代变革。

如果说80年代是呼唤现代性,而现代性尚未来临的话,那么,90年代以来现代性则开始降临。可以肯定,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向就是现代性。后实践美学产生,实践美学的一统天下被打破,正是这个历史运动的产物。市场经济作为现代性的先锋引起了生存方式的深刻变化,它既表现为社会的进步,也表现为人的生存困境: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与集体的一体化被打破,个体独立、个体生存取代了集体生存。

第二,在商品关系下,人的异化发生,这意味着进步与沦落同步进行。

第三,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产生,理性信念开始瓦解,精神苦恼加剧,生存意义成为问题。换句话说,精神世界的冲突取代了社会冲突而成为中心问题。

现在与未来的现代性发展,要求审美现代性的制约。现代性是一种理性精神,表现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它有积极意义,推动社会进步;也有消极意义,束缚了人的自由。因此,必须有一种制约力量,来维护人的自由。审美活动是对现实的超越、对人的自由的维护,因此审美现代性不肯定现代性,而是批判现代性,反抗现代性。90年代以来,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同步发展,而审美现代性主要体现为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文学和艺术以非理性对抗理性、消解理性,从王朔、《废都》、新写实到晚生代以及各种现代诗歌、美术思潮都体现了不同于80年代的动向,它们撕破了理性的面纱,揭示了传统价值的虚假和现实生存的无意义,从而打破了绵延上千年的理性主义传统。同时,大众审美文化兴起,它以感性主义瓦解理性主义,满足着人的感性需求,抵抗着理性的控制。尽管审美现代性往往以消极的形式出现,但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性的现象。应该在这种消极现象中发现积极的趋势,即对理性的反叛正是对现代性的制约。无论如何,审美现代性体现了个体独立时代的审美理想,它在物欲横流的沦落中拯救着人的灵魂,在理性至上的重压下解放人的思想,在生存意义失落的迷茫中寻找着人的家园。肯定审美现代性是时代对美学的要求,很遗憾,中国当代美学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要求,这是必须改变的。

随着现代性的全面统治,对审美现代性的呼吁就更加强烈。如果说现在现代性还很弱小,因而审美现代性也未壮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审美现代性将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而成为主流思潮。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发展,要求美学的现代转型。这就是说,美学必须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从中找到自身变革的力量。中国美学应该对20世纪的发展作出全面的反思,从而确立自己的前进方向。中国当代美学的反思和变革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它必须在学术和思想各个方面屏弃前现代性,建设审美现代性。

首先,应该反思传统美学在方法论上的缺陷。传统美学不能摆脱传统认识论,它把美当作外在的实体,如实践美学就认为美是物的社会属性,是自然的人化;这样,美就成为理智把握的对象,成为胡塞尔说的“超越之物”。这种“自然的态度”不是哲学的方法,不能进行美学研究,它缺乏明晰性。现代美学应当追求方法论上的明晰性,屏弃传统认识论。具体地说,就是借鉴现象学方法,把美作为意向性对象,通过审美体验来把握,以现象学的还原来确立美的本质。然后再进行逻辑上的证明。方法论的现代化意味着整个美学体系的大变革,传统美学被从根本上扬弃。

其次,应该反思传统美学在逻辑起点上的缺陷。传统美学以“存在”作为逻辑起点,从中推导出美的本质和美学诸范畴。这个“存在”或被当作某种实体,如物质或精神;或被当作自我之外的活动,如社会存在或实践。由此推导出的美学体系就排除了审美的充分个性化特征。这个逻辑起点由于缺乏明证性而陷于独断论。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是不容怀疑的“阿基米德点”,而只有自我的存在即“我在”才是无可置疑的。审美的充分个性化即根源于自我的存在。因此,现代美学必须借鉴存在主义,把自我的生存作为美学的逻辑起点;同时又继承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成果,把社会存在即实践作为自我存在的现实基础,再进一步考察审美活动与生存的关系,确证审美是生存本质的实现。这样,就为独立了的现代人建立了个体的美学,美学成为他们寻找自我的途径。

第三,应当反思传统美学在思想上的非超越性,并确立审美的超越性本质。传统美学在现实中寻找美的本质,把审美活动等同于现实活动,如认识活动(感性认识或形象思维)或实践活动(实践产生和决定审美),这样审美就失去了超越性,丧失了自由的品格。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它超越现实生存和现实体验,是生存的超越本质的实现。因此,现代美学必须确立超越性,从而为现代人找到精神家园,为他们提供终极关怀。

第四,应当反思传统美学在社会倾向上的非批判性,确立审美的批判性。传统美学是肯定的美学,它把美等同于真、善,即认为审美与科学和意识形态只有形式的差别而无本质的区别,如实践美学就认为美和真、善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是真与善的统一。这样,传统美学只是肯定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实践美学在现代性的浪潮面前,在技术异化和意识形态桎梏下无能为力,因为它在肯定实践的基础上,只能讴歌现实,颂扬现代性。现代美学必须肯定审美的超越性,而超越性也意味着批判性,即审美是超现实、超实践、超科学、超意识形态的活动,它是对现实存在和现实意识的批判。正是这种批判,才使人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需要这种批判意识,它使人在历史进程中保持自由的意识和清醒的反思能力,不至于成为异化之物。

美学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的生存体验的反思,它植根于生存方式之中。因此,现代美学不是自动发生的,它要求美学家敏感而深刻地体验现代生活。从根本上说,中国美学之所以仍然停留于前现代阶段,不仅在于社会生活仍然未完全脱离前现代,而且在于美学家的生活体验仍然是前现代的,甚至是古典的。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美学论争不仅是观念之争,而且是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体验的冲突,是现代性和前现代性的冲突。现代美学家应当置身于当代生活的前沿,把握现代性的脉搏,从切身的体验中提炼出现代美学思想。在现代性已经发生的历史转折期,美学家不应该落后于时代,坐等现代社会的来临,而应当积极回应现代性的挑战,为社会贡献出现代的美学体系。除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变革之外,当代世界美学也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料。但是,必待我们有了现代生存的体验,才有可能理解并且消化这些思想资料,进而创造自己的现代美学。一些人虽然浸淫于现代甚至后现代美学之中,但由于缺乏现代生存体验,而食洋不化,徒然玩弄现代美学的词句,不能建设切合中国的现代美学理论。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在21世纪的大门口,我们对中国美学的未来充满期望。中国美学在五四时期开始引进西方美学(主要是19世纪美学),以后又接受了苏联传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80年代以后又吸收了现代西方美学,从而基本上走完了自己的世界化历程。同时,它已经结束了一元化的时代,进入了多元发展的时期。建立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都已具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美学将以现代面貌出现在世界美学的园林之中。

[收稿日期]2000-11-09

标签:;  ;  ;  ;  

美学应对现代化的挑战_现代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