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十个不等于”——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若干认识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不等于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党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为此,还专门于2月中下旬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相当多的领导干部甚至包括中高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尚存在一些误区。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辨析并矫正这些认识误区是很有必要的。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否定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有的领导干部担心,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不是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的否定。持这种看法的同志不多,但这种观点的危害性很大。不仅容易损害在20多年发展历程中无数改革者、建设者的感情,而且会严重误导科学发展观本来的含义,更将引发政治上的错误和思想上的混乱。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不是说我们20多年来的发展有问题,更不是说我们的发展成果有问题,而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尽管在开始的阶段可能是有效的,也是必然的,但事变时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要求。如果不进行发展观的创新,不仅很难取得新的发展,要想巩固已有的发展成果也是不易的。
与上述看法相类似,还有的同志出于语言的方便,将科学发展观简称为“新发展观”,这也不妥。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内涵、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标等等方面都有创新与发展,但这一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而提出来的。这一发展观与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不存在什么“新”与“旧”之分,在名字上称“新发展观”,也有误导的嫌疑。
二、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有的同志认为,去年非典疫情的蔓延,暴露了我国社会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经济发展成绩可喜,但社会发展不如人意。对待经济社会问题,为了达到目标,有些时候需要矫枉过正。所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在一段时间之内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者至少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并列成为两个中心,以示重视。这种认识的出发点与思路并无不妥,但结论却是错误的。
应该说20多年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六位,但这个基础还是远远不够的。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特别提到,“无论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可以变为一个很小的数目,这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当然,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但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如果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发展必受制约。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104位,公共卫生的综合评估还要靠后。而且,我国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由1980年的2.4%下降到2000年的1.71%,还不如非洲一些最穷的国家。所以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很大的意义上也是旨在发挥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以期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供保障。
三、不惟GDP≠不要GDP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多年的GDP至上与GDP崇拜之后,发现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GDP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GDP代表经济增长,但不代表经济福利,不是全面发展。GDP反映不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协调、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反映不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反映不出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不以GDP论英雄的观念逐渐为各级领导干部所接受。但这一代表进步的观念在少数领导干部那里又往前迈了一步,变为了再也不需要为GDP努力了,压在肩上的发展经济的担子可以放下了。
单纯追求GDP,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目的,把GDP作为唯一衡量发展成败的指标,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破坏资源、降低效益等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是有很大问题的。但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的重要标志,是我们一切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仅以就业为例,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创造100万到120万个就业岗位。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定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方法去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
四、全面发展≠没有重点
全面发展不仅指内容上的全面,还指地域和群体上的全面。内容上的全面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而且还包括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其他社会发展;地域上的全面指不仅东部沿海地区要继续发展,西部地区也要加快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更要振兴;社会群体上的全面指的是既要考虑到新兴社会阶层的发展,也要考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发展。但全面绝对不是没有重点,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任何时候都不能颠倒主次、本末倒置。
在发展过程中总存在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我们要把握的重点。有些方面是贯穿发展全过程的,比如经济发展,这肯定是重点;还有些方面过去可能不是重点,但是随着发展进程的变化,其重要性日渐凸显出来,如果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发展,它也就成为了重点。比如“三农”问题、增加居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等就是当前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点。
全面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包括对其社会地位、政治地位高与低的感觉,对自我价值实现程度的感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在精神需求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大,势必也会成为我们全面发展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重点。
五、协调发展≠平均发展
有的同志担心,讲协调发展会不会“杀富济贫”、“压快拉慢”,搞平均发展。这是不必要顾虑的。由于发展起点的不平衡、发展机遇的偶然性,都会产生结果上的不平衡,出现有的地区发展快一点、有的社会群体发展好一些的现象。这是客观事实,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有断言:“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种现象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调控,会自发形成“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如果其中某些环节过于薄弱,整体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木桶装水多少只能以最低的那块木板为标准,发展的可能与否也决定于发展系统中最薄弱的那一环节。
据有的学者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至少是3.3:1,“基尼系数”达到0.4以上,地区间差距东中西是1:0.7:0.4,数字是抽象的,但却表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已经严重制约着我们的发展了。马克思曾说:“平衡总是以有什么东西要平衡为前提,就是说,协调始终只是消除现存不协调的那个运动的结果。”这句话恰好可成为我们协调发展最好的注脚。
我们讲城乡协调就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协调是构建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里绝对没有要“一刀切”、“齐步走”的意思,而是着眼于弥补薄弱环节,为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可持续发展≠在现阶段无所作为
从抽象的意义上说,没有人会反对可持续发展,大家也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一涉及到具体的发展问题,有些领导干部就认为这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既然如此,干脆就什么都别干了,这样保证不会破坏环境、不会浪费资源。这种情绪是要不得的。
我们是没有资本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据世界银行综合自然资本、产出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计算的人均财富,中国为660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7%,位居192个国家的第161位。我国人均耕地仅1.5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已有666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其他资源如淡水、森林、草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1/6和1/2。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不足5%。而且,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潜力可挖。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在8.8%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成本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我国创造每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因此,只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从全国发展、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采纳循环经济等发展新理念,降低发展成本,我们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在现有的条件下还能提高若干倍。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我们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
七、以人为本≠抽象的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但由于这是一句高度理论概括的话语,有的同志便从抽象的角度去理解它,甚至用人本主义中抽象的“人”来解释。在他们那里,“人”成了一个概念、一个符号,或者就是一个“词”。
其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是有很明确的内涵和很清晰的外延的,这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强调的一点就是,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前,任何的发展都只是手段,只有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目的。我们的发展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公正、公平地分享、共享到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且,“以人为本”不是狭隘的“以个人为本”,“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人又是作为公民、子孙存在于国家与民族中间。所以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的繁荣强盛、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统一的。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八、统筹兼顾≠放慢发展速度
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了“单打一”的发展模式,把统筹兼顾称之为是“背着包袱,拖家带口赶路”,只能“步履蹒跚”。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统筹兼顾不是放慢发展速度,更不是不去发展。
小平同志讲过,发展能快就不要慢,这是总结我国几十年经验提出的一个正确命题。如果没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许多问题不好解决,但“欲速则不达”。要想保持快的发展速度,就必须把握好发展节奏、发展步伐,照顾到影响发展的方方面面。发展要有突破口,但突破口的出现是与其他方面的配套密切联系的。尤其现阶段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已经积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不对这些问题进行通盘的考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任何方面“单兵突进”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进行;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这“力度”、“速度”、“可承受的程度”的三者统一,以及“四项改革”的协调,是统筹兼顾很重要的内涵。
九、转变政绩观≠不要政绩
在我们习惯了用庞大的GDP总量、用高速经济增长率、用此起彼伏的建设项目、用漂亮的广场大楼等等这些很好看、也很好统计的科目来衡量政绩的情况下,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政绩观时,就有相当多的领导干部有点不适应,甚至发出了“难道这些不是政绩”的疑问。
我们说,这些是政绩,但只是政绩中很少的一部分,不是政绩的全部。如果这些政绩变成上任举债下任还钱的形象工程,变成本地区享受收益相邻地区承担成本的地方保护,变成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那就更不是政绩了。真正的政绩要有群众观点,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而不是我们这些创造政绩的人能得到什么;真正的政绩要有发展观点,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而不是我达目的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真正的政绩要有实践观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好看的报表和漂亮的汇报;真正的政绩要把“显政绩”与“隐政绩”统一起来,既要有“看得见的成果”,更要有群众切身感受到的“看不见的成果”,比如社会安定、就业水平等体现安全感、发展感、满足感、幸福感的成果。
在当代中国,把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好,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贯彻好,把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坚持好,就是真正的政绩、更大的政绩。
十、口头上讲科学发展观≠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有人曾作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在互联网搜索中键入“科学发展观”和“讲话”两个词,会发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今年以来,领导干部逢会必讲“科学发展观”。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一些领导干部只是将科学发展观挂在嘴边,对其内涵不求甚解,在实践中往往浅尝辄止。有的甚至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创新的理论成果,确实需要广大干部转变既有的观念,提高认识,深刻领会。但科学发展观还应该变为政策、制度与实践。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中,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的实际,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的政策,通过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新的发展过程中。
在建国前夕,毛泽东曾讲过,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作。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对待科学发展观也要有这样的态度与决心,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不要有畏难情绪,要认认真真地去转变发展观念、转变政绩观念、转变增长方式、转变制度体制、转变领导方式,转变执政方式,转变工作作风,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