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国家地理》走进中学地理教学论文_陈晞

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210044

众所周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杂志,以专业的眼光去记录各地的自然的、人文的风光、现象以及问题,内容中有大量的专业视角的照片、科学严谨的文章,但是这本杂志又不是一本“板着面孔”的杂志,选题兼顾读者的兴趣,照片既专业又让人惊艳,尤其是主编单之蔷老师的文章,篇篇都透露出很高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读这样的杂志来增长自己的见识是令人愉快的,是容易接受的。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还可以赋予这本杂志一种新的用法,那就是用于地理教学。

中学地理教材内容广泛,但是又言及不深,想要深入浅出地讲授课程,对教师而言,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时时更新。上网搜索备课素材很快很方便,但是要么搜到的是中学同行们的教案,要么搜到的是被设定阅读权限的高深学术论文,总是让人有一种无力感;搜得到的图片虽然数目众多,但是满足教学主题需要的又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跟自然和社会环境接触不多,缺乏亲身体验和领悟,所以教材中出现的有些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如果在课堂上没有直观的、真切的资料呈现出来辅助教学,学生是难以理解接受的,只能是囫囵吞枣了。

2006年第10 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篇文章和它的一张长长的插图让我从此把这本杂志锁定进了我的教学资料库,也让我在课堂上有了一个有力的助手。就是那篇《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这篇文章让我们有机会领略了中国一条“景观长廊”的丰富多彩的美景。“这条从上海直到西藏樟木长5000余公里的318国道,是中国乃至于世界的一条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观长廊,自然景观类型之齐全多样、异彩纷呈乃世所罕见:从海平面的长江口到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从中国地势的第三地形阶梯到第一阶梯;从盆地到平原、高原;从丘陵到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从淡水湖到咸水湖;从雨林到灌丛、草原、荒漠;山有黄山、庐山、峨眉、贡嘎、南迦巴瓦、珠穆朗玛;湖有西湖、太湖、鄱阳、洞庭、纳木错、羊卓雍错;美丽壮丽同在,幽景旷景并存。这条路还是人文的巡礼和历史的隧道:从浙江河姆渡7千年前的水稻到昌都卡诺遗址的小米;从良渚文化的玉到三星堆的铜;从周庄的老屋到丹巴的碉楼;从普陀岛的普济寺到拉萨的布达拉宫;从《三国演义》到《格萨尔王传》;从唐蕃古道到藏彝大走廊东西汉藏、南北羌彝,无分尊卑、多元一体。这样一条大道,路虽人为,景乃天造,钟自然之大美,显人文之深奥。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引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10)

当时是这篇文章优美的文字和令人震撼的长长的画卷般的图片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此后某一天突然想到,这不正是教材中“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知识点的绝佳的备课素材吗!“318国道”是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它几乎是严格地按北纬30度线伸展,它处于亚热带,它应呈现的是南方的景观,但是奇异之处在于它有一半的路程是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崛起,改变了中国的冷热分布的格局,本来应该热的地方,由于海拔高,而变得严寒,出现了只有在中国北方才能出现的景观。不仅仅是冷,由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还出现了干旱区的景象,比如拉萨以西,越来越干旱,呈现了中国西北地区才有的干旱景观。因此,我们说沿着318国道既可以找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可以找得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还可以找得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事实上,当在课堂上用杂志中的图片来展示、用杂志中的文字来描述时,尤其提到景观大道时,学生们很是兴奋,原本一节理论性强,多少显得枯燥无味的课因此变得像一次旅游,让人兴趣盎然,更有学生还觉得不过瘾,借阅或购买杂志。从这以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就走进课堂,也走进了一些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喜爱的课外阅读。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不仅能够提供这种宏大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大跨度的景观介绍,还能找到一些范围小一些、介绍更详尽一些的“微观”的景观介绍,这也在备课中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例如各个省份专辑、少数民族专辑、河流专辑、山地专辑……专辑中不仅有详尽优美的文字介绍,还有非常宝贵的大比例尺地图,这些都成为教学中难能可贵的资料。其中有一期的雪线专辑更是让一个一直含混的知识点豁然开朗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各地雪线高程的分布规律显示:在我国越往北,雪线越低,而同纬度的地区,西部雪线高于东部。很显然,看上面的“中国各地雪线高程等值线分布图”,在解释不同纬度的山地雪线高低时应更强调是由于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不同造成热量差异所致;在解释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山地雪线高低时,则应该强调沿海和内陆的降水量的差异。至于对某山地的东、西两坡或者南、北两坡的雪线高低差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给了大量的事实让我们梳理清楚它们的成因: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在天山北坡遇阻抬升,在迎风坡形成较多的降水,把北侧的雪线压低了下来;而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气流爬升的一坡,降水丰富,冰雪积累的速度快,所以南坡的雪线要比北坡低了许多。祁连山地区降水量从东向西的递减,导致东段雪线比西段低、四川境内的贡嘎山受东部湿润季风的影响,东坡雪线比西坡低、横断山区南部的梅里雪山南坡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湿润气流的影响,雪线比处在背风坡的北坡低了许多。虽然我们知道阳坡、阴坡的热量差异会影响冰雪的消融量,进而对雪线高低有影响,但是从上述的山地来看,不管是阳坡还是阴坡,均是在降水量较多的迎风坡雪线较低,而与阳坡、阴坡的坡向相关性表现较弱,所以作者认为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判断或解释哪一坡的雪线高低时可以把迎风坡、背风坡作为主要依据,而把阳坡、阴坡作为辅助因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认知上的混乱,达成一致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走进了作者的教学和生活中后,不仅获得了教学素材,而且就是在提高平时的地理素养、扩大地理见识方面也很有帮助。真希望这样一本好杂志能帮助到更多中学地理教师,成为地理教师们手边的第二本“教参”!

论文作者:陈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5月总第2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8

标签:;  ;  ;  ;  ;  ;  ;  ;  

让《中国国家地理》走进中学地理教学论文_陈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