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探索与自主建构--“阻力定律”的教学设计_电阻定律论文

猜想探究,自主构建——“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电阻论文,定律论文,自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完了恒定电流的基础知识——“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之后学习,可以看做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等知识的应用。该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关键是对电阻定律的探究方法、探究过程,是学生尝试运用探究方法研究物理规律的一节示范课、启迪课。教材提供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法,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数据等过程得出规律,然后再用理论探究辅助证明。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可让学生们体验到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和谐之美。

目标定位

一、知识目标

(1)深化对电阻的认识,理解电阻定律,能用电阻定律来进行有关计算。

(2)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3)能根据实验要求及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并正确连接电路。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4)学会根据探究目标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

(1)熟悉科学探究的环节,体验通过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通过“设问——猜想——探究——归纳”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了解如何去开展研究活动并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3)强化对探究过程的评价意识,养成对探究过程形成书面报告的习惯。

(4)能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进而体会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是相辅相成的,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电阻定律基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实验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培养学生好奇求知、质疑创新、动手操作、逻辑思维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成功的积极情感,进一步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

(3)使学生认识到探究活动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发现,追求真理,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4)强化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追求最佳研究方案的科研态度。

(5)让学生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义,并使其能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进行客观的评价。

方法阐释

本节课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了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并且在前面学习过了欧姆定律、分压电路和分流电路,因而本节课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让他们两人一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设计电路、连接电路,到最后的分析处理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巡回指导,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将话语权还给学生,最后再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方案、数据和结论进行评价、交流和归纳。

通过对电阻定律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在研究一个物理量和多个量的关系时,往往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学生: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等有关。师:那么导体的电阻与上面这些因素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成正比、反比,还是其他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然后各小组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留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甲组(猜想1):我们感觉导线越长,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因而初步猜想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其长度成正比;导线横截面积越大,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小,就好比公路越宽,车行驶起来就越流畅一样,因而初步认定导体的电阻与其横截面积成反比;温度越高,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电阻可能也就越大。

学生乙组(猜想2):导体电阻可能与长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与横截面的平方成反比,温度的猜想和甲组一样。

学生丙组(猜想3):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其长度成正比,和横截面的直径成反比。

师:同学们的猜想真可谓百花齐放,那么到底哪种猜想正确?是不是还存在这些猜想之外的其他关系?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师:探究物理规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验探究,一种是逻辑推理。本节课我们先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再尝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究。那么,实验上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研究一个量和多个量的关系呢?

学生(齐答):控制变量法。

设计意图 本节课引导学生去了解物理规律的发展过程,时间上虽然短了些,但猜想、实验验证、方法的选择等步骤不能省略。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生将来探索其他未知领域打下了基础。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总结规律

教师事先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四个不同的金属导体分别为a、b、c、d,导体b、c、d在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上只有一个因素与a不同:a、b长度不同;a、c横截面积不同;a、d材料不同,如图1所示。

图1

师:请同学们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器材,设计出合理的实验电路,以探究电阻与某一因素的定量关系。各小组抓紧时间交流和讨论,力求5分钟内制定出详细的实验方案,并及时进行实验记录。

学生活动: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适度点拨有困难的小组。

师:请已经拿出实验方案的小组举手示意一下。

学生:举手示意。

师:请大家在15分钟内完成实验操作。注意实验的各个环节,力争有所发现。教师巡视,适度点拨有困难的小组。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记录数据。

师:请同学们在5分钟内对各自的实验数据进行交流、讨论和归纳。教师巡视,适度点拨有困难的小组。

学生活动:交流、评价和归纳,得出结论。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所探究的实验方案、实验结论作一简要的汇报。

甲组:我们设计出如下电路图(如图2所示)。在实验中选取的电阻是导体a、b、c、d,先后将它们接入电路中,用伏安法测出电阻,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材料、横截面积一定的情况下,R与l成正比;材料、长度一定的情况下,R与S成反比;不同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导体,电阻不同,说明电阻R与材料有关。

乙组:我们在实验中不需要测电流,只需将选定的金属导体同时接入电路中,如图3所示。只要用一只电压表分别测出它们两端的电压,由串联电路中电阻之比等于电压之比,就可以得出长度、横截面积、材料这三个因素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其结论和甲组同学得到的结论一样。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实验方法和探究结果都非常正确。其实,我们还可以采用课本第58面的实验电路图来探究,如图4所示。

图4

学生:是呀,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和快捷地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

设计意图 让学生沿着前人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以从中体验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教师要有必要的介入,以使探究持续深入地展开。这是因为科学探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艰辛的智力跋涉。对学生来说,其中潜在的障碍和困难,需要教师必要的点拨和指导。

三、逻辑推理,探究规律

师: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从理论角度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投影如图5所示,n段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均相同的导体(每段电阻为r)紧紧串接起来,组成一个新导体,则新导体的电阻为多少?新导体的长度为多少?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图5

学生讨论后得出:以上连接方式相当于n个电阻串联,总电阻R=nr,总长度L=nl。可见,在导体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R与l成正比。

多媒体投影如图6所示,n段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均相同的导体(每段电阻为r)紧紧束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导体,则新导体的电阻为多少?新导体的横截面积为多少?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图6

学生讨论后得出:以上连接方式相当于n个电阻并联,总电阻R=r/n,横截面积S'=nS。可见,在导体材料、长度相同的情况下,R与S成反比。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既可让他们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又可让他们体会两种探究方法的和谐之美,享受成功的乐趣。

四、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出的规律,加以概括可以得到电阻定律:

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的电阻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这就是电阻定律。

数学表达:。写成等式:R=ρl/S。

师:电阻定律数学表达式中的比例常数P叫材料的电阻率。请同学们学习讨论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学生通过自学得出:

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长度为1 m、横截面积为1的导体的电阻。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为欧·米,即Ω·m。金属导体的电阻率由材料决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五、对比分析,理解概念

师:请同学们分析比较电阻和电阻率的决定因素。

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得出:电阻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决定;电阻率仅由材料和温度决定。

设计意图 深化学生对电阻的认识,使其理解电阻定律,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六、知识应用,深化巩固

师:下面我们用刚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例题(多媒体投影):下面两个导体由相同的材料做成,其厚度也相同,上表面都是正方形,如图7所示。这两个导体的电阻有什么样的关系?

图7

学生思考、讨论,根据电阻定律得出:

设计意图 对电路元件的微型化有重要意义。

七、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由学生发言。

1.知识总结

电阻定律、电阻率。

2.方法总结

(1)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科学猜想——实验探索——归纳总结——结论——实践。

(2)实验(探究)方法

(3)数学(推理)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有所思

本节课采用“猜想——实验——归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围绕“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的关系”,用足够多的时间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学生们提出的探究方式多种多样,虽然个别方法有些不太成熟,甚至看上去很可笑,但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宝贵的。课堂上有学生的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操作和师生交流等教学组织形式,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专家点评

点评人 朱建廉,南京市金陵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

本课例设计合理、运作流畅,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教学目标精准,在荷载总量上较为合适,对教学的实施产生了良性的促进作用。在方法阐释中既有对教学流程的整体把握,又有对教学细节的微观关注;既有对学生地位的相关思考,又有对教师职责的准确认识。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体现了施教者丰富的从教经验,反映了其强劲的课堂把握能力。

不足之处:在相应的教学实施中,应更多地关注动态生成和对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譬如,在教学流程一中,学生甲组提出猜想时有如下表述:温度越高,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电阻也就越大。如果施教者能够对学科知识体系作精准指认,能够对教学过程中质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有深刻认识,则在此时就应该有所作为。此外,“教有所思”所表述的内容不够丰满,实际上还应该能从这节课中发掘更为丰富的内容,从而对后续教学活动形成启迪。

标签:;  ;  ;  ;  

猜想探索与自主建构--“阻力定律”的教学设计_电阻定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