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纪北方经济的龙头: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龙头论文,环渤海论文,地区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环渤海地区有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环渤海地区应当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的优势,谋划具有全局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这样,环渤海地区就会从地理意义上的北方“龙头”变为经济社会意义上的北方“龙头”,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富有活力的新的增长点。
一、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狭义的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渤海“黄金海岸”的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滩坊市、东营市、滨州地区、沧州市、天津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锦西市、锦州市、盘锦市、营口市、大连市、丹东市等17个地市。广义的环渤海地区包括山东、河北、辽宁三省和天津、北京两市。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地理位置上虽然不邻渤海,但因其与环渤海地区毗邻且经济联系紧密,因此也可以看作环渤海经济区的组成部分。
无论从国内外大环境上,还是从地域优势上看,环渤海地区都面临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契机,面临跨世纪的腾飞机遇。
(一)外部机遇
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与西方国家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相反,东亚经济一枝独秀,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富生机和活力的区域。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意识形态分歧的消除,东北亚各国纷纷调整经济政策,逐步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无论是日本倡导的“环日本海经济圈”,还是韩国提出的“环黄海经济圈”,抑或朝鲜开设的“自由经济贸易地带”,都把对外经济政策取向集中在中国的沿海地区,而在中国的北方则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朝鲜半岛的西海岸和日本的九州地区是两国进一步开发的重点,中、日、韩三方通过共同合作,形成环黄海、环渤海地区经济圈,将成为近一二十年内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热心和核心。正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金森久雄指出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先要有‘核’,环渤海地区正是这个‘核’。它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要成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角色”。
从全国范围看,改革开放19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走的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由东南沿海地区先行一步,以点带面,逐步向内地辐射和梯度推进的道路。无论是作为中国经济起步区的珠江三角洲,还是掀起中国经济发展第二次浪潮的长江三角洲,目前虽然经济发展态势不错,但都存在着土地有限、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的问题,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因而许多外商把投资目光北移,纷纷看中由于认识和体制原因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环渤海地区。基于消除南北地区经济差距,实现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考虑,中国的扶植政策开始由地区性倾斜向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尤对环渤海地区青睐有加。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加速环渤海地区开放和开发的战略,提出力争经过20年的努力,使这一地区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邹家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作出过重要指示,对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寄予厚望。这些都是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的大好契机。
(二)内部优势
环渤海地区具有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增长极的现实可能性,它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1.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发达,信息汇聚
环渤海地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以及华东许多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全世界的最重要的通道。空运和陆路交通十分便利,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纵横交错,其密度居全国第一。大连、天津、青岛、日照等港口城市组成了两条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群,把海运、铁路、公路紧密地联在一起,使环渤海地区成为沟通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交通中心。同时,该地区拥有北京这样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和旅游胜地的优越条件。区内通讯设施完备,信息流量大,各种经济信息传播快捷,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渠道广阔畅通,对吸引外资和发展国际贸易也极为有利。
2.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环渤海地区拥有发展现代工业所必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及其它自然资源。铁矿、石油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40%,集中了我国三大铁矿区中的两个;沿海油田与海上油田连成一片,是我国第二个巨大的含油气区。这些自然资源分布集中,便于规模化开采;资源互补性强,有利于配合开采;综合利用的条件优越,有利于开发后进行深加工,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3.农业生产基础稳固,工业体系门类齐全
冀、辽、鲁三省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和丰富的耕地资源,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油料、水产品和猪、牛、羊肉的产量在全国总量中占相当比重。山东因盛产蔬菜而素有“世界三大菜园”之一的美誉。该地区尚有不少待开发的荒地、盐咸地、滩涂等,农业发展潜力巨大。这个地区又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密集区,煤炭、电力等基础产业先进发达,轻重工业配套齐全,能源、钢铁、化学、建材、纺织等支柱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聚集优势,由此形成一批新兴的中心城市圈,显示出环渤海地区经济圈强大的内聚力。
4.科研机构数量众多,人力资源素质较高
人力资源是发展经济的关键因素。环渤海地区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密集、科技力量雄厚,共有高等学校248所,占全国总量的近1/4。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占在业人口的15.4%,高于全国12.9%的平均水平。不仅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而且有一大批敢想敢干的实干家和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这是环渤海地区经济腾飞的根本条件。
环渤海地区尽管拥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能发挥北方经济的“龙头”作用。个中原因除国家政策的“时间差”、“梯度差”外,还有一点是灼然不爽的,那就是,体制改革滞后,开放意识不强,缺乏协同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明确可行的战略部署,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合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区内各省市有必要从一体化的视角对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反思,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面对历史机遇,凭借自身条件,环渤海地区应本着利益同一、共同发展,平等自愿、稳步推进,内联外引、扩大开放的原则,构建自己的发展战略。
1.实现产品升级,争创更多品牌
环渤海地区已有一定数量的名优产品,但还远远不够,应进一步增强“名优”意识,充分利用区内的各种资源,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再创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的名优产品,并充分利用宣传和法律手段,提高名优产品的知名度,维护名优产品的神圣地位。
2.加强改组改造,组建企业集团
环渤海地区国有企业占较大比例,因此,必须贯彻以改革促发展的方针,将大型国有企业塑造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并扶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改变本地区缺乏龙头企业的局面,应利用区内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资产流动,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将那些各地重复建设的中小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创建一批拥有深厚基础和较强科技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这类跨省市的“联合航队”多了,不仅能稳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而且能够成为冲破条块分割、增强经济活力的有生力量,将各地区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
为推进经济分工与协作,区内各省市要着眼于环渤海地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大局,调整产品、产业结构,促进结构优化。
应进一步发挥沈大经济带的重化、原材料工业优势;拓宽青济经济带的轻工、电子等主导产业;在京津唐高速公路两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联合招商开发,共建中国北方“硅谷”;山西和内蒙古要充分发挥加油站、动力源和农牧产品基地的作用;北京市在“优二兴三”战略的指导下,要大力扶植技术、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将那些与首都职能相悖的工业转移出去;天津力争建成多功能的经济中心、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对外联系的重要口岸。
轻纺、机电、化学、冶金是环渤海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它们历史悠久,原料基础广阔,在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轻纺、机电等加工工业的当务之急是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升级。化学、冶金等基础工业要发挥规模效应,在进行横向联合的同时,着重构建从原料开发到加工销售的纵向一体化网络。有必要增建若干以生产烯、炔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为主的石化企业,形成以海洋化工为主,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煤化工相结合的新型化工基地。应利用本地区丰富的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临海的区位优势,把资源型、消费型、滨海型三种冶金工业布局趋向统一。还要利用科教优势,发展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并用新兴技术改革传统产业部门,为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增添后劲。
环渤海地区的商贸业要由内需型和供应服务型向大市场、大流通转变,形成面向国内外、集散量大、多极市场配套的体系。在目前天津、大连、青岛等数个商品流通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建成几个在东北亚举足轻重的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北京是全国接待旅游人数最多的城市,天津、青岛、大连、烟台等也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但目前旅游客源市场范围与景观的价值是不协调的。为此,必须开展区域景观联合调查,充分发挥区内旅游点毗邻的优势,展开整体促销宣传攻势,联手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发展沿海城市之间的海上客运,形成富有特色的环渤海地区旅游圈,提高旅游产业效益。
环渤海地区地处温带,自然条件较好,适于发展农业生产。在保证当地居民生活需要和提供各类工业原料的同时,还要积极建设服务全国和面向国际市场的农副产品基地。
4.拆除市场藩篱,优化市场环境
环渤海地区是一个资源互补性很强、区域聚集优势明显、经济往来密切的利益共同体,然而,由于区内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众多,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不统一,影响了区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应以建立区内的统一市场为目标,各地除改善和提高市场“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搞好市场体制、政策、法规等“软件”建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内大市场,实现人才、要素、商品在区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5.在能源供应、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协同作战
能源供应紧张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山西作为本地区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正在实施输煤与输电并重的战略;作为西煤东运的第二条大通道的朔黄铁路和黄骅港工程业已开工。这就有利于缓解环渤海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此外,应尽快实现华北与东北电网的联网,以提高供电效率。采用多种国际国内以及区内合作形式,积极开发新能源,诸如核能、海潮能、风能发电等。要统一整治区内的生态环境,在防护林建设、防洪排涝、渤海湾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统一行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建立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网络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一个高效、完善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形成。今后要重点围绕煤炭运输和外贸运输,加快铁路电气化和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以满足大运量、长运距的货流需要。要加强港口建设,贯彻新建和扩建并举、以扩建为主的方针,推进港口布局合理化,改善港口的集疏运体系;要重视天津港、京唐港、黄骅港等深水港口的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提高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能力。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构造以北京为中心,以区内各大中城市为枢纽,联通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通信、信息网络系统,使各种经济信息实现跨时空的交流,缩短环渤海地区同国内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相当一部分交通通讯设施的修建具有收益高效益好的特点,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项目股份制募资。
7.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环渤海地区有条件成为中国同东北亚、亚太地区及世界各国进行经贸往来、科学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为此,要确立整体开放战略,在政策上、管理上、技术上与国际接轨。要为外商来区内投资提供优质服务,保护其合法权益,并强化我国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将吸引外资从“数量型”转入“质量效益型”,要统一政策,一致对外,彻底纠正多头对外、自相排挤的错误做法。要把出口贸易与利用外资、劳务合作、承包工程、海外投资等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遍布全球的市场网络,重点发展同亚太各国(地区)的经贸关系。
三、实施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1.做好宣传动员
各省市可在电视台开设“环渤海地区”专题报道节目,其他新闻媒体也要大造舆论,使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
2.加强组织领导
环渤海地区地域辽阔,行政主体众多,若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很难群策群力,实现共同发展。我们建议各省、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联合成立环渤海地区经济规划协调委员会,成员由各省、市的省长、市长组成,其职能是负责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协调区内各行政主体、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解决规划实施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促进区内、区外的经济文化交流。1986年成立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专员)联席会,在推进各成员市(地)横向经济联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继续接纳新成员,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作贡献。
3.转变政府职能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即有利于共同开发利用区内各种资源,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有利于环渤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要精简机构,减少环节,提高政府运营效率。
4.加强法规法制建设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统一各省市的地方性经济法规,建立司法公正机制,确保在区内任何一个地方办案的顺利和公正,优化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
5.分步骤、分重点地推进开放型金融市场的建立
首先,可由各地人民银行牵头,广纳各专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建立环渤海地区“资金开发共同体”,以控制、调整、协调、平衡区域的资金供需总量及资金配置结构。其次,可联合组织环渤海地区银团,积极参与区内经济技术重大协作项目的贷款、投资工作。再次,在区域金融组织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可考虑报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组建一个环渤海地区发展银行,以满足整个区域发展的需要。
6.制定区域人才开发战略
发挥区内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区内人才素质。还可将优秀的人才输往区外,海外进行定期研修、考察,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7.发挥整体优势,扩大对外开放
应在搞好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合作的“软环境”,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环渤海地区还应利用临近首都,交通方便,腹地广阔等有利条件,在首都或大连设立“国际商贸中心”,定期举办具有北方特色的进出口商品交易和其它活动,形成与南方“广交会”相辉映的北方涉外窗口。可考虑在天津、大连、青岛、烟台等几个大型港口有计划、有选择地建立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将贸易与投资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融为一体,带动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