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期间,我国科技取得了很大进步_科技论文

“八五”期间,我国科技取得了很大进步_科技论文

“八五”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八五论文,事业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落实“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部署,在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八五”期末,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1913万人,是“七五”期末的1.8倍;其间每年增加49万人。研究与开发机构不断发展壮大,1995年底,全国有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5856个,拥有职工103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63万人;全国各类高校共创办研究与开发机构255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8万人;在2.1万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已设立1.4万家技术开发机构,拥有技术开发人员136万人。“八五”时期国家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建立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密切结合而稳定的交流、合作制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振兴我国经济。1995年参加“产、学、研”合作的单位4.4万个,设立合作开发项目2.6万项,参加人数40万人。有2000多个企业实行了总工程师责任制,并设立了企业技术开发基金,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保证科技事业的稳步发展,国家不断增加对科技事业投入,“八五”时期国家财政对科技拨款达107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1%,比“七五”时期增加460亿元。

科技活动全面展开

九十年代,国家从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的高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精心组织了各种不同层次的科技活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共安排农业、资源勘探、重大装备、能源、交通、原材料、机械电子、高新技术、社会发展等179个项目。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七个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已取得了1200多项成果,有10%的成果转化成产品进入市场。“八五”期间,国家建立重点实验室156个,其中有80个对外开放。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国务院批准实施火炬计划,到目前全国共有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4万家。1995年全国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40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30亿元,利税总额155亿元。“八五”时期,共建立10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0条工业性示范线。“八五”时期国家组织实施的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成效显著,截至1995年底,全国已建立43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共完成项目3.9万项,为振兴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农村培训技术管理人才2900万人。

九十年代,软科学研究在我国迅速崛起,至今全国已有软科学研究机构1076个,研究人员2.9万人,取得6047项成果。1994年,根据三种国际检索工具,即《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的期刊论文24584篇。按论文数量排序,我国已从徘徊多年的世界第15位上升至第10位。这些研究成果,为指导和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科技服务日趋活跃

“八五”时期,科技服务规模扩大,质量上有很大提高,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协系统已初步形成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服务咨询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截至1995年底,我国已建立了164个全国性科协组织,拥有390万会员,其中科学家工程师310万人,占79.5%。参加科技咨询达74万人,完成咨询项目3200项,获咨询收入4800万元。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服务进一步完善。1995年底全国共有产品质量检测机构500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35个。全年制定、修订各类国家标准1320个。全国共建立了超短波天气警报服务系统发射台2035个。测绘部门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图64087幅,公开出版地图970种。

科技合作交流扩大

“八五”时期,我国先后与1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86个国家缔结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和经济合作协定;在联合国系统30多个科技机构取得合法席位;我国学术团体参加国际学术组织600多个。为了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充分利用国际化的大环境,吸引各方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近年来官方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每年达1万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外交与外贸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几年,我国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八五”时期,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280亿美元,比“七五”时期增加2.8倍。

科技成果令人瞩目

“八五”时期,我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6万项,是“七五”时期的1.3倍;获国家奖励的成果35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62项,国家发明奖68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199项。所创经济效益达数亿元,其社会效益也是十分显著。这些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高技术领域,“八五”时期,我国成功地发射了15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能使卫星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回收技术的国家。我国的卫星技术已广泛用于国土普查、地质调查、石油勘探、环境检测等,尤其是通信卫星使电视、广播、通讯实现了对全国的覆盖。我国成功地完成洲际运载火箭、“长征三号”大力推力火箭的发射,5兆瓦低温核供热反应堆建成并运行,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发电,原子级操纵和原子级加工居世界前列,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实现国内国际联网,“银河”巨型电子计算机、智能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导弹、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研制成功,研制成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机车和东风4E型重内燃机车,籼型杂交水稻和高产多抗性玉米杂交增产效果明显,研制成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等等,标志着我国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科学、计算科学技术、通讯技术等一些高科技领域,已经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转化有新发展

“八五”时期,我国采取许多措施,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国通过技术市场共缔结技术合同113万项,成交技术合同总金额950亿元。这表明,把市场机制引入科技领域,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九十年代,国家科技攻关取得的大批科技成果,不少已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并获得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在农业方面,培育了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优良品种300个,增产幅度在8—10%以上,推广面积4亿亩;在资源勘探方面,采用了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矿藏勘探的现代化水平;在钢铁生产方面,转炉炼钢顶底复合氧气吹炼技术、连铸技术得到了推广,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在交通运输方面,铁路机车牵引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结束了蒸汽机车的生产历史;在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中,开发了近500种专用集成电路并应用在电力、冶金、化工、纺织、轻工等行业;在轻工纺织等消费品领域,开发出一大批新技术和新产品,丰富了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在环境保护、预防自然灾害、重大疾病防治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总之,“八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投入水平低。1995年全国用于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的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为0.5%,比1990年的0.7%下降0.2个百分点,我国的R&D活动在发展中国家居中等水平。近年来,每一研究人员年平均费用,美国为15万美元,日本为10万美元,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中科技人员年平均费用为3.13万元人民币,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水平。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经费比例为1∶5∶9,美国为1∶2∶5,日本为1∶2∶4,这说明我国用于基础研究费用的投资明显偏低。二是劳动者素质不高。1995年我国文盲、半文盲率为12%,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我国大学入学率仅为1.7%,远低于世界12.7%平均水平;科技术人员的比例仅占人口1.6%,难以迅速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四个现代化需要。三是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低。由于体制原因,目前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技术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四是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开发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企业R&D投入占全国R&D投入的比重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占60%左右的水平,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资源和资金投入,能源物耗水平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较低,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标签:;  ;  

“八五”期间,我国科技取得了很大进步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