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对策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对策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的趋势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对策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深化改革的焦点

中国农村经过15年市场取向的改革取得瞩目的成就,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体制和经济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更支持了80年代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自80年代末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滞缓。据有关资料介绍,1989~1991年期间,扣除物价因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仅0.7%,加上1992年恢复性增长5.9%,4年平均增长率也只有1.88%。而同期,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1%,粮食增长2.9%,油料、肉类、水果、蔬菜、水产等的增长率均在6~10%之间。这种农产品供给全面好转,而农民收入却基本停滞的状态,不仅改革以来少见,也是建国以来少有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业的再投入,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奔小康为目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就成为90年代农村深化改革的主旋律。

当代发展经济学家提出:“没有农业就没有一切;没有农民,就没有人民。”这一论断与我国的国情很贴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以农业为本,农民是我国人口中的主要成分。现在我国有11亿多人口,其中真正的城市人口只占13.35%,9亿多还是农民。农民历来是我国的主体劳动者。追溯历史,中国的每一发展和进步都有赖于农民问题的解决。战争年代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首先解决农民问题。辛亥革命没有真正发动广大农民,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农民问题,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农民成了革命的主力军,以农村包围城市而取得了革命成功,实现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在我国改革时期也是如此,“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首先从农村开始,直接依靠了主体劳动者农民,解决了农民的经营权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农村改革能够获得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因此,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厦,没有9亿农民的积极参与是绝对不行的。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自然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参与市场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

如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其核心问题又是改变农业的弱质性,全面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建立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其中高产优质高效三者的关系,高效是目标,高产是基础,优质是前提。“质”的内涵将随市场的需求而变化,它是增强市场容量的关键。它要求把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和农业工程科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挥技术、经济的综合效益,将我国农业增长的型式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型,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以质量为主的增长型式。

如何由弱质农业变为“高、优、高”农业?其有效途径就是对农业进行产业化开发。

二、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外延

一提起农业,人们往往就与分散、落后、封闭、低效等概念联系起来。这是我国长期传统小农意识形成的格局,由于农业长期不被“真正”重视,而使其浅层、中层、深层的矛盾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迭加,形成了最终的弱质性。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如发展战略选择的失误、政策倾斜等),长期过度向农业索取,取之多,予之少,现在几乎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必须对农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创造一种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构建新的农业生产力,稳固和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其战略选择的突破口就是对农业进行产业化开发。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之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改革发展的客观事物,具有科学的内涵和广泛的实践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也说明,农业产业化是使农业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实行的农业一体化,使它的农业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系列服务的体系。美国的各种合作社、协会替代政府在服务农民、开辟农产品市场方面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加里福尼亚州的小麦委员会除对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指导,为农民购置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进行业务联系外,更多的工作是收集、整理、发布信息,为农民开拓海外市场,争取更多的小麦出口,从而使其出口小麦占其总产量的60%以上,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出口国;法国遍布全国的纵向和横向的联合体,对农业的全程系列化服务支撑着法国的高效率农业。据统计,目前法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世界平均数的23倍;日本农业,就其社会化服务看,农产品从农场到超级市场,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高效的产业服务体系,从而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山东省招远市在探索农村主导产业一体化经营方面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等协调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构筑起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新格局,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8元,完成农副产品出口收购额4亿元,全市有350个村率先跨入小康行列。

国内外农业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千家万户农民与大市场的对接;有利于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日益扩大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农民实际收入的快速增长。

三、培育支柱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

支柱产业又可称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中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科技含量和组织化程度均较高,总体经济效益较好,能前向推动和后向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心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且有广泛前景,并有利于进入世界大市场,其在现有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并有继续开发潜力的产业。通过适度规模开发,能形成优势农产品基地,它是搞产供销一体化的基础。

1.农业支柱产业链的确立

根据以上选择支柱产业的原则,结合我省区域农产品优势和产业基础,我认为我省应集中力量培育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建设的产业链有:

(1)晋北、(雁北、忻州)玉米、高粱、马铃薯生产带及其深加工系列产业链。在雁北大同、忻州集中连片种植马铃薯、玉米、高粱、形成生产带,相应发展方便食品、酿酒、淀粉深加工产业链。

(2)晋南苹果种植、加工、运销系列产业链。立足果业生产的群体优势,建立优质苹果基地,发展贮藏、加工、包装、集装箱运销一条龙产业链。

(3)山区莜麦、荞麦、豆类等小杂粮加工绿色食品系列产业链。利用我省山区特产莜麦、荞麦、豆类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特点,组织集中化种植、精选小包装打入国内外市场。苦荞麦发展熟制品、苦荞精、苦荞酒、醋及化妆品等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绿色食品和用品系列。

(4)晋东南蚕桑及深加工产业链。规划优种桑树种植、养蚕连片,以及缫丝、丝纺、服装、刺绣等加工产业链。

(5)吕梁地区红枣、核桃加工产业链。在我省黄河沿岸发展优质红枣、中部核桃种植、加工、运销产业链。

(6)晋南大黄牛养殖、加工产业链。重点培育优种大黄牛养殖及肉制品、皮毛、皮制品加工产业链。

2.产业化、集团化的开发模式与途径

在确立支柱产业后,开发模式的选择上要实现种植区域化、管理规范化、一、二、三产业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开发模式。

开发途径选择组织机制集团化、生产机制专业化、管理机制企业化、运行机制协作化、经营机制集约化、要素配置机制市场化、利益机制契约化的组织管理体系。

3.开发支柱产业的步骤

(1)建立山西省农业支柱产业开发领导组,统筹开发省级农业支柱产业的规划和实施,协调跨行业、跨部门的组织工作;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农业支柱产业的开发建设。领导组由省政府牵头,组织有关地(市)、县计委、科委、农委、工办、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的领导干部、实际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参加,及时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齐心协力支持产业化开发工作,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支柱产业开发建设应采取分批实施的办法。按照产业化开发的总体布局,根据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人力、物力、财力状况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完善程度确定开发建设顺序。大体可分成三批实施:第一批时间1994~1995年,先选择1~2个较成熟的产业集中开发建设,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供方法,为开发新项目打好基础;第二批1996~1997年再开发2~3个产业,完成重点农产品产业链建设,完善产业化开发的配套措施;第三批1998~2000年,完成所有重点农业产业的产业化开发项目,完成各区域及省级农业支柱产业链的建设和布局,在全省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总体效益。

(3)农村支柱产业进行产业化开发应抓好几个环节

①组织集团化开发,对生产、贮藏、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进行科学、规范化的组织,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分别探索“公司+农户”、“企业+农户”、“行业+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形式,使之逐步形成产、贮、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

②加强技术培训,抓好规范化生产。对确立为支柱产业的农产品制定详细规程,从选种、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的各生产环节制定出具体技术要求,要运用各类最先进的科技成果,通过培训、技术服务传授给农民,并进行经营性技术指导和检查监督,以硬性措施贯彻到农户。

③适应市场需求,制定各种农产品的产成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各种果类)的技术标准,进行初加工和标准化分装。比如苹果可以进行清洗、涂蜡、分级包装,能提高果品档次、延长货架保鲜期,又便于运输和销售,大大提高增值效益;小杂粮可以使品种统一化形成批量外销,还可根据消费需求采取各种形式小包装,便于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层次需求,既能扩大销量,又能提高价值。

④进行科学化贮藏,对鲜活产品更要搞好分期保鲜管理。如为了实现苹果增值效益,达到均衡上市,需要推广先进科学的贮藏技术,土窑洞、通风库加塑料薄膜小包装;改良通风库大帐堆藏气调,以及机械制冷的土窑洞或冷库中使用气调技术等,可以使苹果的贮藏期分别为3个月、6个月和9个月。经初步测算,若总贮量为2.5亿公斤、短、中、长期贮藏方式各占1/3,年利润可达1.5亿元,投入产出比大体为1:3,效益相当可观。

⑤强化对外宣传和运销,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从发展外向型市场化农业的角度出发,可由专业协会联系有关企业和个人,在广州、海口、上海、武汉等地设立窗口,直接在我省优势农产品的销区参与当地批发市场的经营,与省内批发市场相联系,把产地和销地紧密联接起来。

运销方式也要科学化,采取铁路,公路、水路联运,组建集装箱运输队,加强对农户的运销服务,提高运输效率和可靠性。

⑥继续研究扩大各支柱产业的深加工程序,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增值效益,调节市场供需状况。从适应市场到主动开拓市场,创造新的需求,延长产品销售时间,扩大产品的销售空间。

四、农业产业开发的政策选择

1、组建各类农业支柱产业专业协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市场经济的建立,给分散、规模小的一家一户的经营带来的是市场风险大,进入市场的成本高,农民负担不起,有的甚至根本进不了市场。所以绝不能采用简单化的办法把农民“推”向市场。分散的农户要了解市场、进入市场、适应市场,还必须有中介组织作媒介、依托和导引。

作为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从传统的领导模式中解放出来,改变工作作风和方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政府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服务过程中,也需要有一个中介组织来协调农民进入市场中的关系。河北省邯郸市的成功经验是由政府官员牵头,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引导农民参加,在县、乡、村层层建立官民合办、覆盖整个农村的农协。它将政府主管农业的官员、国家涉农经济技术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四方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在为农民服务过程中,使科技向下层延伸,向农户延伸,形成科技兴农的统一目标行为。较好地解决了科技服务中的断档缺位问题,使科技成果的“生产——传播——接收”接力不断,“科学——技术——生产——效益”良性运动,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农协既执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国家产业政策和农业计划的落实,又代表农民的利益,反映农民的呼声,保护农民的利益,从而成了政府扶持农民、农民信赖政府,农民和政府都离不开的组织。农协具有“双向通行”、“双向服务”的组织功能,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纽带和中介。它将是完成农业产业化开发中各再生产环节的科学组织和规范化管理的最适宜,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2、建立完备和规范化的市场体系

发展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初级集贸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场所,它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期货市场有平抑供求,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特殊作用,二者都应积极发展。但因初级集贸市场很难促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而期货市场则要求具备一定的软硬环境。因此,当前农村市场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批发市场上。在发育和完善批发市场过程中要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批发市场的建设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使其真正成为农产品的集散中心;二是要制定规范的市场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保护产权边界,消除身份歧视,废除所有制限制,地区封锁和地区分划,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平等竞争。在生产要素市场方面,应重点推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的发育。支持农民以稳定就业方式进城、进镇务工经商,促进城乡通开的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成长;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促使土地资源相对集中,提高规模效益,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进入一级或二级市场的途径;三是利用股份合作经济形式,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民间金融组织,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

3、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护机制

在完全自发运行的市场上,农产品价格机制不能有效运行,农业和农民利益易受损害。所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无一不是依靠农业价格政策和贸易措施来保护本国农业的。我国改革以来,随着农产品价格双轨制向单一的市场价格体制的转变,自由市场价格机制的种种缺陷将会充分表现出来,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害。因此,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体制建立的同时,也必须相应建立起国家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保护机制,以弥补自由市场机制的缺陷,保证农产品市场价格体制的正常运行。因而今后我们要建立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体制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价格体制,而是国家保护下的市场价格体制。

国家对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机制包括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两个方面。

(1)直接保护,包括对主要农产品制定保护价格和建立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保护价格的制定原则上应以市场均衡价格为参照物,以上期若干年内市场价格的平均值为基数,并考虑市场供求和货币价值的变化等因素。这种“滚动价格”,具有较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防止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当然这种保护价也要随农产品成本变动、农业生产者与非农业职工收入差距、国内供求、政府财政负担能力、消费者承受能力、通货膨胀率等多种因素的变化加以调整。建立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主要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具体实施价格保护。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时,用保护价大量购进,供不应求时,按保护价抛出,使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缩小到最低限度。此外,国家还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的方式来平抑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

(2)间接保护,主要包括一是制定市场交易规则,防止垄断现象,保证农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农产品生产者的合法利益;二是政府通过提供农产品供求方面的信息指导农民的经营决策,以减少农民的预期误差,进而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发生的可能性;三是通过建立期货市场,减少突发性因素干扰,降低生产周期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又可以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较稳定的预期,对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同时还应建立农产品专项储备制度,它是以实物形态进行价格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外经验,国家以吞进吐出方式调控市场的农产品数量,如粮食,储备量一般占市场粮交易总量的5~10%,就能起到保护市场粮价相对稳定的显著作用。

建立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也是有效的保护措施。其来源可由政府拨款和生产经营者自筹,或二者相结合。政府拨款部分的资金可利用原有的财政补贴在价格放开后,转成价格风险调节基金。还可以从粮食批发环节以及新增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充实价格风险基金。基金管理应为周转金方式,当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格年份时,将生产者的部分收入纳入基金,而在以后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格的年份,再从基金中对生产者进行补偿,亏损部分由政府补贴。这种风险基金带有农民收入蓄水库的性质,对减轻农民的价格和收入风险能起到较好作用。

4、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农村产业化生产经营领域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思维方法去建设和发展。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今后服务体系也要向产业化和企业化发展。服务体系产业化就是要逐步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相应增加为农业服务的劳动力,在保证农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的基础上,逐步使农村社会化服务也成为兼有第二、第三产业性质的相对独立的产业。企业化则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种较高级的经营方式,它是通过利益驱动,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周密考虑、科学分析、确立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以及相关配套企业群体的基础上,设计服务体系,进行总体规划,按系统规划组织实施:确立支柱产业——建立商品基地——组织生产服务实体——创办加工企业——成立流通服务公司——建立专业批发市场——与国内外批发市场联网。经营体制上实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服务体系的建设要重视发展一是信息体系的建设。农民从百年不变的耕作,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决策,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切实有力的牵引,首要的是准确的信息指导,农民才能正确选择和发展那些代价小、风险小、效益大的生产经营项目,放心大胆地走向市场。而信息传递需要一个网络,所以省、地、县直到乡镇都应建立健全信息咨询服务组织,在农民中发展和培养一批信息经济人,使信息搜集、整理、开发、传递形成网络。二是技术推广体系。以地(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健全地(市)、乡镇、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可通过科普宣传、现场指导等措施,在各生产环节中推广实用新技术。三是物资供应体系,可由各级服务组织批发代购和送货上门等办法,适时供应农民化肥、农药、种子、地膜、农机具等物资设备。四是融资体系。针对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可在地(市)、乡镇、重点村组建农村合作基金会,逐步形成三级融资网络。还可用推广股份合作制办法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涉及领域可由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向农村各个生产领域延伸。五是运销体系,在积极开拓市场、培育市场同时,重点引导龙头企业和个体商贩围绕市场经济,把开展产后运销服务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实行多层次组织农产品流通。

5、探索农科教有效结合、农业科技全面推进、渗透农村经济与社会的新机制

我省的农业生产率与总体经济效益中,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仅为25~35%,低于全国平均35~45%的水平;乡镇企业中粗放型原材料生产占50~60%,个别地区甚至高达80~90%,都说明我省农村经济的总体科技含量低,技术基础薄弱。在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44.8%。这样的基础和水平如何能支撑市场化农业的发展?今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劳动力还将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正是缺少文化技术的劳动者。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输入,通过培训和发展“职业学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适用人才,通过实施“农、科、教”与“产、学、研”两个“三结合”,推动农村的科技进步,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推动科技进步中,我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科技中蕴藏的巨大能量还远没有释放出来。我省每年重大科技成果达800多项,但推广率仅为25~30%。我省10年规划提出到本世纪末,农村总体效益中,科技进步的百分比要达到45%以上,并要求必须把科技成果的推广当作90年代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各级政府都应把重大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真正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我省农村经济。同时应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对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国家应通过“基金制”等手段,保证农业科研的研究经费来源。应逐步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在整个财政用于农业支出所占比重由现在的1~3%提高到5%以上。还可以考虑从国家征收的农产品技术改进费、耕地占用费和粮食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农业科研的重点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从以研究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转向主要农产品与具有较大市场优势的次级农产品并重,特别应重视研究开发各种名、优、特、新商品性农产品,从过份集中在品种选育转向育种推广、生产、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通过科技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等形式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重视智力投资,尽快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接受、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措施和努力,逐步形成我省农科教育有效结合,农业科技全面推进,渗透农村经济与社会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振兴。

标签:;  ;  ;  ;  ;  ;  ;  ;  ;  ;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