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论文_季爱芹

(盐城市大丰区草堰镇卫生院检验科 江苏 盐城 224114)

【摘要】目的:探析在血常规检查中不同采血方式(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在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进行血常规检查的462例患者,根据采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23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末梢血,研究组患者采取静脉血,两组均采取同一仪器(迈瑞BC-51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RBC(3.77±0.45)×1012/L、Hb(±)g/L、Hct(0.55±0.12)%、PLT(229.43±30.62)×109/L、MCHC(318.64±18.44)g/L及MCV(90.63±5.78)f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WBC(5.29±0.87)×109/L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MCH水平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不同采血方式其检验结果不同,静脉血结果更为准确,故临床血常规检查中应以静脉血为主。

【关键词】静脉采血;末梢采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0-0332-02

血常规为临床常见的检查手段,且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价值,常见的采血途径具有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相关研究表明[1],不同的采血方式其结果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探讨在血常规检查中不同采血方式(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的应用情况,本文将我院门诊在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进行血常规检查的462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在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进行血常规检查的462例患者,根据采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231例,对照组:男性130例,女性101例,年龄20~80岁,平均(50.34±6.73)岁,其中100例呼吸系统疾病、60例消化道疾病、50例心脑血管疾病、21例泌尿系统疾病;研究组:男性131例,女性100例,年龄20~81岁,平均(50.78±6.32)岁,其中101例呼吸系统疾病、59例消化道疾病、51例心脑血管疾病、20例泌尿系统疾病;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比较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血前告知患者应保持平衡,采血的时间为次日清晨空腹,采血前均需要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干燥后进行穿刺采血,采集后使用棉签按压采血部位3~5分钟,血液标本均在两小时内进行检测,采取同一仪器(迈瑞BC-51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严格根据操作规范进行。

1.2.1对照组:患者采取末梢血,采血的部位为患者的手指末梢。

1.2.2研究组:患者采取静脉血,采血部位首先选择肘静脉,如果患者的肘静脉显示不明显,采血的难度比较大,可换内踝静脉或者手背静脉进行采取血液标本,采血量为2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经过不同采血方式,其检验指标(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HCV)等指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技术资料比率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RBC(3.77±0.45)x1012/L、Hb(13.57±1.44)g/L、Hct(0.55±0.12)%、PLT(229.43±30.62)×109/L、MCHC(318.64±18.44)g/L及MCV(90.63±5.78)f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WBC(5.29±0.87)×109/L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MCH水平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检查中不同采血方式结果比较(x-±s)

3.讨论

血常规为临床十分常用的检查方式,可用于诊断患者身体是否发生感染、是否存在贫血及是否发生血液疾病等,也可用于发生疾病风险的评估,其意义在于早期发现并对一些疾病进行诊断[2]。相关研究显示[3],临床上60%以上的住院患者均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其已成为临床重要的辅助检查指标。近年来,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血常规检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临床上对其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见的采血方式有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不过两种血样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RBC(3.77±0.45)×1012/L、Hb(13.57±1.44)g/L、Hct(0.55±0.12)%、PLT(229.43±30.62)×109/L、MCHC(318.64±18.44)g/L及MCV(90.63±5.78)f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WBC(5.29±0.87)×109/L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此结果说明,在血常规检查中不同的采血方式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笔者通过总结分析,结合临床资料,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1)虽然末梢血采集比较简单方便,不过标本的血量少,同时末梢血的血液循环状态不佳,因此,很容易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形成一定的影响。(2)末梢血采集时容易受到环境温度及采血情况的影响,如体表温度、采血部位及穿刺部位深浅等,均会对采血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3)采集末梢血时也会受到采血者动作的影响,如采血动作是否迅速,操作是否规范等,均是常规的影响因素之一。而静脉血采集时会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同时能够采集足够的血量,大大减少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不过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即静脉血采集过程中,操作比较复杂[4-5]。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MCH水平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此结果充分说明,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采血,对该指标结果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在进行血常规检查中,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应尽可能选择静脉采集血液标本。因末梢血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准确性并不理想,故临床血常规检查中应以静脉血为主。

【参考文献】

[1]崔楠楠.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01):10-11.

[2]范春松.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差异性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0):39-40.

[3]陆胜君.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9):186-187.

[4]武津津.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的差异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5,28(12):100-101.

[5]杨春红.应用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8):39-40.

论文作者:季爱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论文_季爱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