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感悟——发展”式校本教研实效性策略的研究论文_方战胜

“体验——感悟——发展”式校本教研实效性策略的研究论文_方战胜

摘要: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在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展开研讨,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研模式。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可以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把校本教研的责任下移,权利下放,基于学科特征培植教研共同体,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全方位提升校本教研的管理能力,落实教研的实效性。

关键词:校本教研;实效性;创新型;实践感悟

关于校本教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的解释: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超出学校范围内的教研就失去了校本教研的源泉;偏离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升的教研就失去了校本教研的主体;忽略教学实际中的问题的教研就失去了校本教研的生命力;不以促进学生发展、健康成长的教研就失去了校本教研的目的。

一、校本教研的目的、意义

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室用来解决问题的。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归宿是解决问题,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从方法论的角度,校本教研就是行动研究,在不断地解决问题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从实践论的角度,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不断提升的过程。

校本教研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研究活动。一定要搭建教研的平台、营造教研的氛围,让参加者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校本教研的成果一定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否则只能是一种“随意性问题解决”。没有系统解决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只能是一种低级层次的校本教研。

二、国内外教研活动的形式

目前国内关于校本教研活动形式相关论文有近两万多篇,较多文章都提及到常用的“八种”活动形式。以教师书写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事例或感想为主的教育教学故事型;以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为主的教学反思型;以听课、评课为中心的帮扶结对子型;以教师的课例为研究载体的课例研讨型;以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或典型事件为核心的专题研讨型;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做观摩课的示范型;以回放教师授课的片段组织专家进行视频会诊型;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网络教研型等。国外正在推行“多元结构”教研组共同体,如基地教研组共同体、校际教研组共同体、区域教研组共同体、网络教研组共同体。

三、校本教研的体验过程

1.定时间,定内容,定主题

2013年9月——2014年7月,教导处首先明确校本教研的时间、活动地点、形式和内容。规定每周二上午4、5节语文和文科综合、下午1、2节英语学科;每周三上午4、5节理科综合、下午1、2节数学学科;每周五上午1、2节体艺学科。教研活动有时间规定,每次教研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照片。着手教研组建设,以教师为对象的团队建设,扎实开展学科教研交流。强化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建立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二次修正→统一印刷、使用的集体备课程序。由学科组长负责督查、收集、审核、存档,便于重新修订和传承。为便于督查,所有学科的印刷材料必须通过校园网上传、科组长审批、教导处审批,印刷室接单后印刷,凡是个人行为印刷室不予印刷。同时周四下午的文科、周五下午的理科校本教研由科组长负责落实教研活动,主要内容,科任教师分学科编排好时间,科组长模范带头、备课组长大力支持,全体学科内教师参与,在相应时间段听课一节,评课一节。在评课环节规定程序要求,首先由授课者谈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教学目标的设定、完成情况和个人授课后的反思,接着认真听取同学科教师的点评并做好记录。点评环节要求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思考并发表建议“如果我来授课,我会怎么样处理某一个环节?”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之后再让大家谈一谈听课后感想,便于授课教师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授课方法。

2.多元化形式,螺旋式提升

2014年9月—2015年7月,提升教师课堂授课的技能,强化评课的有效性,落实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利用校本教研时间,分学科开展校内“同课异构”“一师一优课”活动,兄弟学校间的异地“同课异构”活动,外请专业录课设备、技术人员,共录制了42节课,上报区、市级参评优秀课例评比共18节课。录制过程中,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听课活动,利用校本教研时间“重放”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教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抓大放小,权利下移

2015年9月—2016年1月,教导处宏观设计,权利下移到科组长,强调科组长工作的责、权意识和岗位意识,认真、主动落实教导处工作计划,教导处跟踪、督促、检查。教导处重点抓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微课题研究。

4.修正完善,形成文本

2016年2月—2016年7月,初步形成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框架、制度文本,围绕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制定系统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成长,以活动促教育。学期末,分学科召开研讨“沙龙”活动,群策群力、修正、完善校本教研活动文本,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利用校本教研的实际行动和不断实践,促进教师行为和观念的转变,在问题的持续解决、成果的不断积累和生成提炼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

四、校本教研的感悟

语文学科科组长祝华荣教师:

通过校本教研的培训、实践,改变了过去教研的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彻底摒弃了以往的在教研活动的时间大家聊聊天、看看书、改改作业的思想,真正懂得校本教研是有组织、有记录、有内容、有主题的实实在在地研究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科组长,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认真体会校本教研的真谛。按照教导处规定的时间、地点,开展好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活动。

数学科组长黄钰教师:

以前我们学科的教研活动只有两个内容,其一布置教导处的工作,传达教导处工作精神。其二,各自批改自己的数学作业或检测试卷。有事的告知一声,提前走了,没事的就围在一起聊天。没有教研的氛围,缺少教研的实质,只能说在固定是时间内大家集中一起,各自干自己的事情。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总结,规范了教科研组长的职责,强化了教科研组长的岗位意识,统一了校本教研的中心任务,按照教导处的工作计划,逐步落实了教研的中心内容,提升了我们的教研意识和教研思想。

年轻教师洪浩佳:

经过理论培训我认识到:教师们的思想没有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就没有创新,仍停留在既有的授课思维模式中。为什么我们要在不同的班级授课?为什么用同一个导学案?我对其他班级的学生根本不了解,授课效果达不到怎么办?——“同课异构”的目的和意义就是,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教师该如何及时调整授课中的方法,面对实际问题灵活机智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就是“以生为本”。

年轻的科组长区丽云教师: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同一时间段,我们几个教师共同讲授同样的内容,因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同一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同、教学策略不同等等。这些多因素的共同体就是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切入点。最终,没有得到老师的支持和认可,我们要思考、总结,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骨干教师林培海:

经过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个人认为校本教研从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的层面上,一定要回归到“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一“接地气”的层面。现在,我们考量学生学习情况仍处于单一的“成绩”方面,如何利用校本教研活动,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学习的状态等方面展开研讨,辅助我们现有的校本教研策略,共同提升我们的质量目标。进而走出一条与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的专业发展、专业成长之路。

五、校本教研的阶段性成果

智慧教育教学比赛:做智慧型教师育智慧型学生,匹配智慧型教育园区。初中部获奖区十佳教学能手的有,教师语文学科余心雅、物理学科洪浩佳;荣获一等奖的音乐教师刘馨;荣获二等奖的有地理学科谢敏芝、数学学科黎洁蕴、信息技术学科马鸣;三等奖的英语学科罗敬弟、历史学科钟桂兰、化学学科林培海、物理学科杨尚文、数学学科潘聪颖。2015年参加萝岗区教学比赛5人荣获一等奖,同时推荐到区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共17节,有4人荣获优秀奖,方战胜的一节“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一课荣获广州市优秀课例。

六、校本教研的反思、提升

反思我们的研究,今后要关注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评价;创新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遵循“生本位”的课堂活动方式;在持续性解决问题提升的专业技能。反思我们研究的过程,今后的教研活动的策划方案再具体化、精细化、实效性,以活动为主线的教研是不断提升的源泉,以研讨、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的研究过程就是校本教研的方向;反思我们研究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持续不断的解决问题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反思我们的研究模式,继续坚持和完善已有的体系,给定案例→展开讨论→形成文稿→重新编写→专家引领→形成体系。为持续提升校本教研的生命力,今后更加关注课堂问题生成性,关注问题的研究性,关注研究成果实效性,关注校本研究的区域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科学城中学 510530)

论文作者:方战胜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  ;  ;  ;  ;  ;  ;  ;  

“体验——感悟——发展”式校本教研实效性策略的研究论文_方战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