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程充满浓厚的“中国特色”:语文教学探索之路_文学论文

让语文课程充满浓厚的“中国特色”:语文教学探索之路_文学论文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我的语文教学探索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语文课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教已有20余年,回忆起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似乎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苦涩:因为“她”经历了令人尴尬的种种“风情”。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1.与知识结过太深的缘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中,我过多地强调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背景介绍、识记字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充斥着教学过程——简单的知识性分析,最终指向教参上写明的文本表达的中心思想的深刻理解。文质兼美的作品被我肢解成了十万个为什么,活泼泼的言语变成了各个问题的答案,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学生学完课文,脑子里如马蹄杂沓,堆砌了知识的所有零部件……

2.与思想攀过最近的亲

记得曾教过一篇有关“珍惜时间”的文章,在学生读了课文后,我便让他们汇报悟出了什么。有的说要做时间的主人,决不浪费一分一秒;有的说要好好学习,尽快提高学习成绩;有的说要把握好时间,长大后建设伟大的祖国……我还不满足,要让学生说深、说透,面对学生口号似的空喊,我还以为学生真正受到了教育。“悟”了一节课,学生竟不会读这首意境优美的抒情诗,不会品其中的精美诗句,更不用说尝试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现在想来,与思想攀得这么近的课,与思想品德课又有何异呢?

3.与情感贴了过密的心

15年前,我爱上“情感味”极浓的文章:《十里长街送总理》,哀乐未起,我已泪满眼眶;《再见了,亲人》,我的朗读,声音哽咽,在场的学生、老师无不为之动容;《伟大的友谊》,我仅致力于使学生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如何如何的伟大……学生、老师喜欢听我的课的原因,是我特别会“煽情”。后来,我逐渐地明白:孩子并不因为我声情并茂的“煽情”而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哎,可叹!

二、浮华汰尽显本色

语文课到底应该干什么?带着疑惑,带着不解,我走进了浙江教育厅举办的省教坛新秀研讨班。在这里,我向朱作人、汪潮教授学习语文教学心理学,向杨一青老师讨教作文教学的真谛,向王燕华老师请教“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区别;在这里,我潜心研究沈大安老师的语文教学目标理论和周一贯老师的“阅读教学优课论”,是他们把我领进了语文教学的“正门”。

我从叶老的话中领悟“语文”的内涵。

“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既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

不断地实践着,反思着。我认认真真地做一个语文教学的思索者,渐渐地读懂语文教学的“眼睛”:

(1)“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特定的教学对象。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2)“言语能力”——“言语行动”优化组合(人品、文品综合表现)的必然结果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3)“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语文课要促使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这两者必须统一在同一过程中。

“浮华汰尽显本色”。从此,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变了,追求带有“诗化”的浓浓“语文味”的教学。基本思路是:

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各种书面和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实际、模拟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收获,并能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的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以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和生活的)“言语行为”中。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朝悟罢正法眼”。我投入信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投入个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投入理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渐走向成熟。

1.“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

“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认真品味过;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细心欣赏过;安徒生的童话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一座座语言及命运的迷宫,艾略特打开了一片意象与文明的荒原……我默默体会过。“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读书这剂心灵的鸡汤,不断地滋养着曾经“气虚”的我。

既然语文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那么,语文教师的言语表达理应充满神奇的魅力。于是,我开始进行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创作,现已在各家刊物发表40余篇;根据自己的日记整理的散文与随笔也有近20万字。虽然我的语言未能“惊天地,泣鬼神”,但也渐渐地可以把万事万物的状态生动地再现出来,使人身临其境;能够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幅生活的图景,使人浮想联翩;可以跨越时空创造一个美丽的天地,撩动人的情感……只有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望闻问切”“调整良方”——只缘身在此山中

语文课的类型众多:精读课、阅读课、作文课、鉴赏课、基础训练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凭借的文本的体裁也丰富多彩:说明文、记事文、写人文、状物写景文……不同类型的课教学方法不应一成不变,不同体裁的课文学法也应不同。为让每一堂课都能对学生的生命起到奠基的作用,我不断地“望”“闻”“问”“切”,不辞辛劳地探索“庐山真面目”。

(1)备课踏踏实实。我的备课笔记,找不到一篇是抄袭别人或用了的旧教案。我会投入很多的精力钻研教材,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自备的《中国文化小百科丛书》等10多套教学用书可以为我解疑,同时也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时,我既考虑如何使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成为一个整体,又考虑如何使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意境优美,充满着想象与创造。起初备课速度慢一些,若干年下来,特别是经过几次的现场教案设计、说课等比赛,思维敏捷起来;加之随着自己文化底蕴的厚实,教学经验的递升,教学规律的逐步把握,备课效率提高了不少。

(2)上课扎扎实实。备课的质量高低,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一定完全成正比。我特别感谢我的几位徒弟。几年来,他们每堂课都轮流走进我的课堂,帮我记录课堂教学情况,课后提建议,使我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3)教后感切切实实。我的课后记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整堂课回顾;②精彩处回味;③败笔探究;④作业反馈;⑤补救措施;⑥资料补充;⑦教案修改。写教后感使我尝到了甜头,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也为写作论文提供了许多的素材。

3.“气运丹田”“固本强身”——直待凌云始道高

要实践,更要反思。要做一个“研究型”的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教书能手”。多年来,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1)整理资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各种理论得研究,各种体系得分析,各种流派得比较——然后挖金挑银,或三言两语,或记一段,或抄一篇;笔记记不了就剪;剪贴不了,就制卡片,十张、百张;嫌麻烦就复印吧,百份、千份。最后将它们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让知识的积累随着有限的生命无限延伸。

(2)多多练笔。熬过了一个个春秋,用完了一盒盒的粉笔,教坛的高低深浅,教诲的酸甜苦辣,总能道出一番子丑寅卯。最初的练笔是对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反思,一节课上完后,马上记下点滴收获;听完课后立即记下情况分析,看教育文集,进行点评。接着下来就是对一些教学现象进行质疑性的思考,如《真是训练惹的祸》《语文课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莫被无度的“自主”晃了眼》《阅读课不仅仅只是“朗读”》《跨越作文“真实”的尴尬》等。随着自己教学思想的逐步形成,笔触指向各种教学流派,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并整理出版自己的教学专著等。现已在教学类刊物发表论文共有80余篇,出版各类教学书籍16本,《新理念与语文教学设计》的专著也已出版。

语文教学是科学,科学需要求“真”;课堂教学是艺术,艺术需要求“美”。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在“真”与“美”的世界里徜徉,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诗情画意的“语文味”,我不断地实践着,“咬定青山不放松”!

标签:;  ;  

让语文课程充满浓厚的“中国特色”:语文教学探索之路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