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同情心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_幼儿心理论文

幼儿同情心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情心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8)06-0077-04

一、引言

同情心也称同情感,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1](P675) 同情是道德感之一,是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能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并给予道义上的积极支持。[2] 它是一种受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觉悟制约的,由认知、动机、行动交织在一起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同情心在幼儿社会性品质中居核心地位,以情感动机的方式影响幼儿各方面品质和行为的发展,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最主要的因素。[3] 本研究试图了解3~6岁幼儿同情心的发展特点,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幼儿同情心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取随机抽样法从天津市2所幼儿园中随机选取12个班的258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有效被试242人。其中,小班81人(男43人,女38人,平均年龄为3.7岁);中班100人(男50人,女50人,平均年龄为4.5岁);大班61人(男28人,女33人,平均年龄5.6岁)。

(二)工具

选用胡金生编制的《3~9岁儿童同情心教师评定问卷》。问卷包括3个二阶因子(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和6个一阶因子:角色理解(指能够进行角色换位,站在他人立场上理解他人)、心理援助(主要指安慰、体贴、打抱不平等关注他人心理需求的援助行为)、物质援助(主要指捐献、分享等关注他人物质需求的援助行为)、应答担心(指对他人不幸的关切、担心等体验)、平行苦痛(不安、恐惧等指向自己过去经验的痛苦体验)、情绪理解(对他人情绪体验的敏感性及对其情绪体验的归因)。经检验,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07,是较可靠的评定工具。

(三)程序

由各班的两名幼儿教师负责填写《3~9岁儿童同情心教师评定问卷》,对本班的每位幼儿分别进行同情心发展水平的评定。研究开始前对这些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统一要求和明确注意事项,并在正式评定前进行了小范围内的预测,调整补充了注意事项。两位教师根据幼儿最近的行为表现,各自独立、客观地完成对本班所有幼儿的评定,评分者信度为0.760。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同情心发展的性别差异

据研究,女孩同情心二阶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孩。t检验结果表明,女孩的同情理解(p<0.05)、同情行为(p<0.001)和同情体验(p<0.05)均显著优于男孩(见表1)。

进一步对同情心一阶因子的得分进行t检验发现,女孩的角色理解(p<0.01)、心理援助(p<0.01)、物质援助(p<0.001)和应答担心(p<0.05)均显著优于男孩,情绪理解和平行苦痛的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可见,女孩的同情心发展水平总体上优于男孩(见表2)。

(二)幼儿同情心发展的年级差异

同情心二阶因子得分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幼儿的同情理解(p<0.05)和同情行为(p<0.001)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结果发现,中班幼儿的同情理解显著优于小班;大、中班幼儿的同情行为均显著多于小班,大班与中班之间差异并不显著。(见表3)

进一步对同情心一阶因子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幼儿角色理解、情绪理解(p<0.05)、心理援助和应答担心(p<0.01)的年级差异显著,物质援助和平行苦痛的年级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见下页表4)。

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幼儿的心理援助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多,大班>中班>小班,且差异显著(p<0.05);大班、中班幼儿的应答担心体验均显著高于小班幼儿(p<0.05),但大班和中班幼儿的应答担心体验差异并不显著;中班幼儿的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均显著高于小班幼儿(p<0.05)。

可见,不论是同情理解还是同情行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都是逐步提高的,幼儿的心理援助行为、应答担心体验、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中班即4~5岁是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四、讨论

(一)幼儿同情心的发展特点

t检验结果表明,女孩的同情理解、同情行为和同情体验均显著优于男孩,主要体现在女孩的角色理解能力、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行为以及应答担心体验均显著高于男孩。这主要是由于:相对于男孩而言,女孩的心思更为细腻,善于进行角色换位,理解他人的情绪,能更敏感地觉察到他人不幸;并能更多地表达关切和担心,表现出更多安慰、体贴、打抱不平、分享、捐献等援助性行为。

从方差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同情理解还是同情行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都是逐步提高的,4~5岁是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4](P286-290) 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和情绪认知能力得到了逐步发展,他们逐渐学会了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觉察和理解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且,随着诸如尊敬、怜惜等高级情感的出现,幼儿的情感也日益丰富,使其在觉察到他人的不幸时有能力表达自己的关切和担心,其安慰、体贴、打抱不平等心理援助行为自然也随之不断增多。中班幼儿同情心的迅速发展与这个时期幼儿的各种心理变化密切相关。4~5岁是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关键时期,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和突变期,由“复制式心理理论”向“解释性心理理论”过渡。4岁后的幼儿不仅能够对哭、笑和怒进行识别,同时也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对他人这一表情的出现进行合理的解释。这都为同情心的发展和同情行为的出现提供了很好的前提。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幼儿的心理援助行为、应答担心体验、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幼儿的心理援助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多。这一结果表明,幼儿的同情行为有了质的提高,开始由物质援助向心理援助的形式发展;大班、中班幼儿的应答担心体验较小班幼儿有了显著提高。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从自我情绪体验逐渐转向对他人情绪的关注,已经能够理解、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关切、担心的体验;中班幼儿的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较小班幼儿有了显著提高,[5](P192-195) 这是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和情绪认知能力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

(二)对培养教育的启示

结合小班幼儿情绪理解和角色理解能力有欠发展的特点,同情心的培养教育要从教会他们对他人的情绪表现正确命名开始,培养活动要多采用直观、生动的形式,如运用声音、表情、动作和行为图片等,教会幼儿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并通过富有情绪色彩的小故事引导幼儿理解不同情境中人物的角色和情绪表现。针对小班幼儿平行苦痛发展较好而应答担心体验不够的特点,小班幼儿同情心的培养,还应该侧重运用情绪追忆法,通过让幼儿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发幼儿对他人痛苦的关注,从而引发他们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动机。中班幼儿的心理援助、应答担心体验、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已有了显著提高,所以我们在设计培养活动时应多采用情感换位、情绪讨论、角色扮演等的形式,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增加语言提示和小结,以同时提高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6] 大班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较深刻的体会理解他人的痛苦情绪,在认识和理解他人的不幸时能够更多地结合他人的特点和情境信息,自我的情绪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针对这些特点,在对大班幼儿同情心的培养中,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可以多采用情绪讨论、角色扮演、自编小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自己想出更多关心帮助他人的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女孩的同情心发展水平总体上优于男孩。因此,在幼儿的同情心培养中应该利用女孩的发展优势,选择她们对其他幼儿进行榜样示范。这样既可以调动女孩的积极性,强化她们的同情体验和恰当的同情行为,又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另外,中班即4~5岁是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同情心培养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幼儿情绪认知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心理理论的发展以及情绪情感的丰富,为其同情心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培养教育,以促进幼儿同情心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8-07-22

标签:;  

儿童同情心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