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公民的社会意识:北京市中学生政治社会化调查_中学生论文

未来公民的社会意识——北京地区中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地区论文,社会意识论文,中学生论文,公民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9—10月间,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北京地区以抽样调查方式,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问题进行了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的政治意识、态度、情感及其形成和发展的特点、过程与途径等。调查严格依据相关学科的规范,同时也借鉴和参考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今天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必将在二三十年后中国社会现实中产生影响。因此,今天的青少年在想什么?他(她)们具有怎样的社会意识、政治意识?这是一直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政治学的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期是13—18岁。在我国,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处于中学阶段(包括初中、高中或中专、技校)的在校学生。因此,我们将这次调查聚焦于“未来公民”——处于政治社会化关键阶段的中学生。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地区的中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状况如何,是我们系列研究的起点。

被访学校和学生的选取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了7个区县、 16所学校的1100名学生作为被试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073份。这7 个区县包括城区的西城区、东城区,约占调查总体的21%;近郊区为丰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约占调查总体的52%;远郊区县为密云县、通州区,约占调查总体的27%。学校的选取,既包括了市属重点学校,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18%;还有一些区属重点学校,约占调查学校总数6 %;也有普通学校,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47%;民办公助学校,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7%;远郊区县中的农村中学,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12%; 此外还包括有中专,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6%。 学生年级分布涵盖了中学所有年级。其中,初一学生占18%,初二学生占16 %, 初三学生占17%,高一学生占19%,高二学生占17%,高三学生占13%。以上数据表明,调查的地区、学校、年级的涵盖面基本上能反映北京市中学生的总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得到了《中国青年报》、各区、县教育局和被选学校、学生的大力支持,使得我们的调查得以顺利地进行。

1.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归属意识

民族归属意识,即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在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因此,把头发染成黄色这个问题,在我们社会中一直是个敏感的问题。结果64%被调查的中学生持明确的“反对”态度,还有31%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极少数人(5%)表示“赞成”。

当被问及对于学校周一升国旗仪式的看法时,占压倒多数的(95%)的中学生的回答是“有必要”,同是92%的人表示自己“愿意参加”,但是当被问到是否认为其他同学也愿意参加时,只有84%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他同学也愿意参加。

对于出国留学的问题有89%的人回答“如果有机会愿意出国留学”;而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留学不归”的现象时,有64%的人对此持“批评”态度;另有6%的人表示“赞同”;剩下的30 %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

音乐是人们情感的最自然的流露。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在文化上的民族归属感。调查表明:有30%的青少年更喜欢民族音乐;有31%的人表示更喜欢西洋音乐;还有39%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两者的喜欢程度差不多。这多少反映出了开放条件下外国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

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评价,及如何看待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等问题上,中学生基本上持积极态度。如,69%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61%的人赞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但是对于“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这一说法,只有一半人(50%)表示同意。

从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当今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仍然是比较强烈的,青少年一代对中国人、中华民族仍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2.中学生的权威认同感

即将步入社会的“未来公民”们,怎样看待社会权威?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青少年对于社会权威的认同中还可以折射出社会权威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力的状况。

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了解青少年对于权威的态度,我们特意选择了青少年在遇到麻烦和困难时的反应,作为测量的标尺、有21%的学生表示近一年中曾经在校内外受到过其他同学的欺负。当被问及“在受到欺负时是怎样处理的”时,其中36%的人在解决问题时首先想到了“告老师”;另外还有22%的人选择“找家长”;11%的人选择“找警察或居委会”;有4%的被调查者选择“找律师”。 这表明在一部分学生中对于某种社会权威有一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但是有60%的宁愿采取“忍了”的态度,甚至还有16%的人表示更倾向于“找朋友帮忙、出气”;10%的人愿意“托熟人疏通、‘私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对于社会权威的认知和认同感还不高,在这方面青少年的社会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大部分政府官员都能尽职尽责”时, 有54%的人表示同意;有25%表示不同意;还有21%的人说不清。

通过青少年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对于社会权威是基本信任的。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着不认同,但这也正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

3.中学生最羡慕与最敬重的人

随着社会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世俗化的发展,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必然会对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态度及定位。通过“对象化”的方式,可以透视出这一代青少年的人生价值理想。

调查显示:科学家是最受青少年羡慕的人(22%),文体明星次之(19%),军人居第三位(17%)。以下依次为:艺术家(15%)、教师(12%)、政治家(10%)、大款(有钱的人)(6%), 工人(0.4%)(见图一)。青少年是否羡慕某一类人,同这一类人的经济、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中文里,羡慕和敬重本是近义词,在逻辑上羡慕和敬重也应是一致的。但调查发现,二者有一定的差距(见图一)。教师是中学生们最敬重的人(36%),其次是军人(27%),再次是科学家(16%)。以下依次为艺术家(7%)、政治家(5%)、文体明星(4%)、 工人(3%),青少年最不敬重的人是大款(2%)。“羡慕”与“敬重”的差异,也许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图一:青少年阶层认同

4.中学生的人生理想目标

当青少年被问及“你希望自己将来成为哪种类型的人”时,23%的青少年都没有在我们给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而是在问卷上写着“希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希望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等等,说明这一代的青少年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给定的范围内,把成为科学家作为理想的人生目标的人占18%,14%的人把成为一名军人作为自己的目标,下面依次是教师(11%)、文体明星(10%)、艺术家和大款(同为9%)、政治家(6%)、工人(1%)。

调查显示青少年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他们中的多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作为首要的人生目标,他们的人生目标既有理想的一面,又有实际的一面。

5.中学生价值观念上的特点

在价值观问题上,对“为人民服务是高尚的”,占绝对多数的被调查者(94%)表示“同意”,有4%的人“说不清”,只有1%的人表示“反对”。表明青少年对于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随着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价值观正发生显著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是一对需要权衡的社会矛盾。而效率意味着社会竞争,而公平是人类的理想。18%的人赞同“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而不同意“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的社会”;有17%的人正好相反,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的社会”,而不同意“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充满竞争的社会”的说法;另有52%的被调查者表示“都同意”;有13%的人表示“说不清”。

6.青少年的民主参与意识很强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伴随着社会进步,全社会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青少年一代的情况到底怎样?这个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答。

首先,接受调查的中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程度较高。有14%的人表示他们“非常关心”社会上的各种消息、传闻,有48%的人表示“比较关心”,有33%的人也表示他们只“偶尔注意”,只有4 %的表示“不关心”。另外,有24%的青少年“经常”与周围的人谈论电视、报纸上的国内外大事,70%的人“有时谈论”,只有6%的人“从不谈论”。

其次,在对具体的与总体的民主观念的调查中,80%的被访者认为,班级或学校的学生干部应该“由学生选举产生”,有17%的人认为“无所谓”,只有3%的人认为“应该由老师指定”。有90 %的被访者反对“国家大事由政府管,百姓不必关心”的说法,6 %的人表示“说不清”,只有4%的人表示“赞同”。 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这一代的青少年对政治是不感兴趣的,但调查似乎对此提出了否定性的看法。

虽然调查显示青少年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意识,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他们实际参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不多。在被问及“今年你主动参加过某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吗”时,有44%的人“偶尔参加”过,只有10%的人“经常参加”,而有多达46%的人“从未参加过”。我们认为在青少年社会参与问题上,思想和行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还需要社会和青少年自己的共同努力。

7.青少年关注的社会问题

大部分中学生虽然还是未来公民,但在真正步入社会之前,他们也有自己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在关心些什么?我们将这次调查结果,依被访者的关注程度排列如下:社会治安:51.8%; 环境卫生:46.7%;腐败问题:32.0%;下岗失业:29.8%;全球金融动荡28.5%;经济收入:27.0%;城市交通:18.7%;政治体制改革:18.6%;住房问题:13.9%;物价波动:13.2%;看病就医:8.3%;养老保障:3.6%。

对于世界大事,学习任务十分繁重的中学生也并不一无所知。当被问及是否知道“最近某国总统因丑闻面临国会的司法调查”是谁时,有87%的被调查者都正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8.青少年在道德观念上赶时髦吗?

改革开放以来,多少人在感叹现在是道德水准大滑坡的时代。然而看完问卷后,我们应该感到欣喜,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虽然拥有着许多的现代意识,但在道德观念上不乏“正统”意识,他们仍然拥有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

“孝敬父母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吗?96%的被访者回答“不同意”,有2%的“说不清”,只有2%的人表示“同意”。

“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吗?86%“不同意”,9%“说不清”, 只有5%的人表示“同意”。

“为了出人头地,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吗?85%“不同意”,7 %“说不清”,8%的人表示“同意”。

“逢人只说三句话,不可抛却一片心”吗?46%的人明确表示“不同意”,26%“说不清”,28%的人表示“同意”。

“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时代了”吗?79.4%的人表示“不同意”,12.5%的人“说不清”,“同意”的只有8.1%。

“为人老实是无用的表现”吗?81.4%人表示“不同意”,9 %的人“说不清”,只有9.6%的人“同意”。

9.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

在本次调查的被访者中有75.6%是独生子女,这一代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如何?独生子女们性格孤僻吗?他们善于处理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问题吗?

我们调查的频次统计表明,被访对象平均拥有3.66个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29.1%的学生表示“经常帮助”同学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46.8%的人“有时帮助同学”,21.6%的人表示“偶尔为之”,“从不帮助”同学的人只有2.5%。

在回答“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有偷窃行为,你想怎么办”的问题时,74%的人打算“帮助朋友改正错误”;16%的人表示要“拒绝与之来往,但不告发”;5%的人打算采取“告发,并断绝来往”的方式; 只有4%的人采取“不告发,并继续与之保持来往”的态度。

面对“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是个见死不救的人,还愿意继续与之交往吗?”的问题,90%的被访者表示不愿意与这样的人继续交往。

10.谁在影响青少年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的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和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同学、朋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是,这次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在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和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的主观感受是,父母长辈的影响最大(71.1%),其次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63.2%),第三是大众传媒(57.8%)。以下依次为:同学间的相互影响(56.9%),邻里、朋友的影响(20.6%),团队组织影响(14.7%)和宗教信仰的影响(7.4%)。青少年如此认同代际的社会化影响,也许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社会中传统的家庭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依然较为巩固。

虽然只有7.4%被访者表示宗教信仰对其社会化过程具有影响, 但在对另一个问题“宗教是麻醉人的鸦片”时,却有44%的人“不赞同”这权威性的结论,另有35%的人“说不清”,只有21%的人对此表示“赞同”。由此看来,宗教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考虑到我国社会的历史传统与现实,这似乎应引起教育者们的注意。当被问及“你在家里与父母谈论各种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吗”时,23%的被调查者回答“经常谈”,63%的人回答“偶尔谈论”,只有12%的人回答“基本不谈”。在回答“你父母愿意倾听你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想法、看法吗”时,有44%的被调查者回答“愿意听”,41%的人回答“有时听听”,只有15%的青少年回答“基本不听”。

报纸,在中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有重要位置,83%的中学生回答经常看报纸,其中37.6%的人说他们几乎天天读报;看电视的比例更高,有89%的人回答经常看电视。

在社会性电视栏目中, 学生喜欢的程度依次为:《焦点访谈》(81%),《实话实说》(75%),《今日话题》(49.7%), 《新闻联播》(49.5%),《新闻调查》(43%),《北京新闻》(30%)。

11.对学校的感受与评价

与以往的某些印象不同的是,中学生对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似乎还高于人们的预期。当被问及“目前思想政治课对你起的最主要作用是什么”时,43%的人回答可以“提高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23%的人回答“可以学到一些政治、社会知识”,17%的人回答“教自己怎么做人”,5%的人认为可以起到多种作用,还有12 %的人认为“起不到什么作用”,有2%的人认为“起负作用”。

当问及“你对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是否满意”时,有44%的被访者回答满意,42%的人回答不太满意,8%的人回答不满意,6%的人回答很不满意。

在初、高中全部6个年级的12门主要课程中, 学生们的喜爱程度依次为:计算机(41.5%),数学(39.9%),体育(38.7%),外语(37.6%),语文(30.2%),音乐(25.1%),历史(20.0%),物理(17.9%),化学(15.8%),生物(15.7%),政治(9.7%), 地理(6.5%)。

“未来公民”的调查,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勾勒出了新一代中学生的形象,他们充满朝气,有很强的现代意识,也保有许多传统的美德;他们是现代和传统相碰撞的产物,他们必将表现这种碰撞带给他们的矛盾与不稳定,然而正是这种碰撞带给他们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一定能在这种碰撞中成长、成熟。

标签:;  ;  ;  ;  

未来公民的社会意识:北京市中学生政治社会化调查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