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项重要战略任务--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农村改革论文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项重要战略任务--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农村改革论文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纲要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国民经济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航向。各项战略任务分别阐述了该领域发展的总体要求,指明了该领域发展要坚持的基本方针以及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这里就七个方面的战略任务作一介绍。

任务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解“三农”问题。过多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的矛盾是“三农”问题成为难题的根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增地减、人增水减”的矛盾还在加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纲要》提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就是坚持“两手抓”,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另一方面,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健全公共服务等问题。

第二,通过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破解“三农”问题。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初始阶段。从“十一五”开始,要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投资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

第三,通过充实农村基础设施破解“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用上清洁的水、方便的能源、畅通的道路、快捷的通信等。否则,即使农民收入提高了,其生活质量也难以相应地改善。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农业和农村,搞好农村水、路、气(沼气)、电等的建设,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整体面貌。

第四,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要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扶贫减贫力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第五,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力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地搞“新村”建设。《纲要》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同时,强调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的政策导向,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起。

任务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总的要求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第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工业总体规模已经不小,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必须实现根本性转移,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转变。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可能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支撑工业化发展的路子。要根据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找准定位。要按照适度偏紧原则调控高耗能产业规模,有些产业要坚持内需主导,控制生产能力盲目扩张。

第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实现结构升级。这是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条件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避免政府主导、过度干预和干预方式不当。

第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整体素质不高和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因为我们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三个“缺乏”集中起来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纲要》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第四,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既要重视发展高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也要注重改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轻纺工业等优势产业,既要促进产业结构中产值结构的升级,也要注重就业结构的改善,使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相协调。要注重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组改造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更好地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第五,通过全方位的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包括产品结构的升级,也包括企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支持企业重组,实施品牌战略,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创造就业和满足多样性需求方面的作用。要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要按照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

针对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独立成篇,这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所没有的。总的要求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根据不同服务行业的主体功能,把服务业大体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两类,分别提出了发展方向和重点。

第一,把服务业当作产业。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对服务业发展重视不够,没有把服务业摆到应有位置。往往把交通仅作为基础设施,把金融仅作为调控工具,把住房仅作为社会福利,这些领域都是服务业的一部分。服务业也是生产部门,同样创造价值,增加就业,提供税收,不是工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不是工农业发展了,服务业就自然而然发展了;不是所有地区都要在有了发达的工业以后才能发展服务业。要真正把服务业当作产业对待,像重视发展农业、工业一样,重视发展服务业。

第二,我国已进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阶段。实现工业化不仅要提高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而且要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这也是工业化的应有内涵。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但服务业比重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比重小,与制造业发展关联度低,新兴服务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有较大逆差。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深化社会分工、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工农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从整体上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能源消耗;有利于扩大城乡就业。

第三,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这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市场化,就是要推进部分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产业化,就是要推进应该由企业经营的服务领域由政府主办向企业主办转变,要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为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制,营利性事业单位要改制为企业,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会化,就是要推进后勤服务由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推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第四,优先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我国服务业整体滞后,但更紧迫的问题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交易成本偏高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偏低的重要原因。《纲要》提出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任务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要求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打破了长期以来把做大一个地区经济总量作为出发点和唯一目标来缩小地区差距的观念。明确了缩小地区差距的导向,主要不是缩小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缩小地区间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第二,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打破了所有区域都要加大经济开发力度的思维定式,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分别指明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明确了部分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范围。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而言,“发展”的含义主要不是做大经济总量,而是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样,才能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第三,体现了突破行政区谋发展的理念。改变了完全按行政区确定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做法。提出要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

《纲要》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第一,要以人口城镇化为中心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多种经济资源向特定区域集聚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的变化,是农村人口从以农业为生,转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生,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市。《纲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城乡体制、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提出了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的要求。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也有利于引导各地区从以“土地城镇化”为重点推进城镇化,转向以人为重点推进城镇化。

第二,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改变按行政区而不是按经济区推进城镇化的做法,摒弃片面地、“一刀切”地以城镇规模论发展重点的城镇化方针,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分别实行优化整合、重点培育、有限推进的方针,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通过规划引导等措施,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要优化整合现有城市群,引导培育形成若干新城市群,其他区域要重点发展好现有的城市、县城及有条件的建制镇。

第三,要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管理。这是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问题提出的。我国是在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和资源禀赋与区位禀赋错位,以及政府主导资源配置能力较强的情况下推进城镇化的。我国的城镇化,是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在十几年的时间内, 为几亿的农村人口开辟生存和发展空间,这在世界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空间结构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科学有力的城镇化导向极为重要,正确了,效率高、收益大;错误了,代价高、损失大。《纲要》提出,推进城镇化,首先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其次要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

第四,要健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改变靠行政手段、急功近利地推进城镇化的做法。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的主要职责是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规划环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包括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户籍挂钩的就业、工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和政策。

任务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确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经济政策,除了要考虑人口众多等基本国情外,也要充分考虑这两方面的基本国情。《纲要》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之一出发,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纲要》对资源节约和管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反映了在发展经济与尊重自然规律方面认识上的深化。

第一,在资源利用与资源节约上,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纲要》提出,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循环经济相对于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的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基本要求是“四个尽可能”,尽可能减少生产源头的自然资源投入,尽可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产生量,尽可能回收能回收的资源,尽可能利用能重新利用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目前,要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入手,逐步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

第二,在生态事前保护与事后建设上,要更加注重事前保护。《纲要》体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在发展经济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如,我国西部地区虽然国土辽阔,但多数区域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和石漠化严重的岩溶地区。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来讲,实现第一个翻番,达到人均1000美元,已经不堪重负;实现第二个翻番,达到人均3000美元,则势必大大超出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我们现在要花大量资金去“建设”那些生态被破坏的地区,这种教训一定要汲取。所以《纲要》提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第三,在污染治理与污染预防上,要更加注重预防。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许多地区的污染排放已经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对人民健康安全带来重大影响。“十一五”期间必须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在具体途径上,《纲要》提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这一要求体现了“两手抓”的思路,一方面,要加大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从源头防治污染,主要污染物减排10%并分解落实、控制原材料工业总量、构建主体功能区等,都是力求在源头上防治污染。

任务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当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主要由资本、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支撑,向主要由知识、技术、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本支撑转变的特点。适应这一趋势,《纲要》把科技、教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总的要求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体现的政策意图主要是:

第一,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某些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还不强。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学知识生产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较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长期依赖进口;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小,但低端的来料加工或来件装配多。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大量知名品牌,我们才能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必须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人才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由于教育培训发展滞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短缺,而且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者也很短缺。人才的问题不解决,不仅难以增强科技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也加大了就业压力。为此,《纲要》提出要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第三,必须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许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纲要》在科技、教育和人才三章都专门阐述了体制改革问题。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整合科技资源,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要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评价奖励等制度等。要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制,形成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等。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等。

第四,必须加大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投入。科技、教育发展滞后,与投入不足也有很大关系,无论是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还是社会的投入都明显不足。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投入,《纲要》提出,“两个保证”、“两个逐步提高”,即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增加投入,《纲要》提出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等。

任务六: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

《纲要》既是发展的规划,也是改革的规划,通篇贯彻了深化体制改革的思想。总的要求是: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第一,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尽管二十多年来我国各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体制障碍依然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发展,不少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或缓解,其根源很大程度上都在于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和触及利益关系调整的攻坚阶段,任务艰巨复杂,处理发展改革稳定关系的难度增大。

第二,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这是“十一五”期间改革的重要目标。增长方式难以转变,一定程度上在于一些地区片面追求速度,而片面追求速度又与干部政绩考核不够科学、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财税体制不够合理、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和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未完全确立有直接关系。所以,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尽快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现的体制机制。

第三,改革的重点要与时俱进。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中央《建议》与时俱进地调整了改革的重点,提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这实际上是把与政府体制相关的改革放在了重要位置。这也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新特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深入,企业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也难以再深入。

第四,全面配套推进各项改革。这也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新特点。如,要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弱化地方政府过于追求经济增长方式,就要解决财政压力问题,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前提是要划清各级政府的事权,理清行政管理体制的层级。还要划清哪些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我们的财力能支撑多少公共服务等。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总的要求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促进互利共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的发展已到了必须用全球战略眼光来谋划的阶段。要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适应国内发展新要求,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开放策略,创新开放方式,牢牢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在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二,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对外开放的着力点要从注重量的扩大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从注重政策优惠向注重公平竞争转变,从注重“引进来”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转变,从注重技术引进向更加注重消化吸收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价值的要求,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重点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把利用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

第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及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任务七: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着力追求和长期奋斗的目标,总的要求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正处于各类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冲突加剧的矛盾凸现期。对社会矛盾,稍有不慎,处置不当,就会影响稳定,干扰现代化进程。必须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构建和谐社会纳入发展的内涵,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第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影响社会公平的问题已十分突出,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不仅会挫伤积极性,而且可能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纲要》从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作为一条重要原则贯穿始终。在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以及建立健全促进公平的体制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三,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到“起点公平”的先决条件。目前的社会矛盾很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更为短缺,公共服务分配中不公平问题十分突出。《纲要》针对这一问题,在相关章节中强调了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改革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制度等。并在规划实施篇。首次明确定义了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的范围,即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国防等。要按照正确区分社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各自职责的原则,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公共服务要由政府负责,公共服务以外的领域,要按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产业化改组。

标签:;  ;  ;  ;  ;  ;  ;  ;  ;  ;  ;  ;  ;  ;  ;  ;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项重要战略任务--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农村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