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_农业论文

农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设施建设论文,农业发展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用工业和基础设施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前者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后者是增强农业持续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尽管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步骤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是依仗工业装备农业,充分发挥工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尽快增强国力,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技术改革的政策。特别是70年代以来,加强了农用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机、化肥、农药、农膜、饲料工业生产力和现代化水平的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为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农业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90年代乃至下个世纪初,还要高度重视发展农用工业和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有选择有重点地以先进的工业要素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装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现代化农业持续发展。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劳动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资本论》第一卷204页)从世界范围来看,19世纪中叶开始,在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许多发达国家,都根据各自的历史背景、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通过选育良种、施用化学肥料、采用马拉农具和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拖拉机,逐步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工业产品和基础设施装备的现代农业。可以说,没有发达的农用工业支援,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农用工业和基础设施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用工业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农用工业是指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建设提供生产资料和物质技术装备的工业部门。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是以新式的劳动生产资料逐步替代旧式的劳动生产资料的过程。

农业发展历史证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依靠自然的封闭性传统农业不能满足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必须相应拓宽利用农业资源和扩大再生产。农用工业的任务,就是生产制造农业上所需要的先进生产资料,向农业各部门提供重要的劳动资料和技术装备,从根本上改造农业的落后技术装备,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发挥工业在改造传统农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农业上大量使用先进工业生产要素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标志。在物质供应上反映,农业对工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以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初期的1950年与1970年相比,工业部门向农业部门提供的生产资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如联邦德国从29.8%上升到49.6%;法国从18.8%上升到33.1%;意大利从13.1%上升到23.0%;荷兰从32.4%上升到44.8%;比利时从33.0%上升到46.0%。事实表明,农业要实行集约化经营,必须得力于农用工业的支持,不断向农业投入更多的拖拉机、汽车、各类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工业品。并且,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其生产资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每项农业新技术的出现,必然要求有相配套的先进生产资料,以适应农业生产的新工艺。

就总体而言,现代农业是以先进生物技术和工业技术为基础。包括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建筑工业、电子工业的产品,以及原子能农业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从而使人们能够对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干预能力,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历史证明,农用工业装备农业是一个渐进过程,随着农用工业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包括其范围日益扩大和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并逐步向农业渗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因此,大力发展农用工业以提供满足农业发展的工业品需要,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基础设施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首要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基础性服务的、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或者对农业生产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基本设备、基础性设施和人造生产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它,农业生产就很难进行,农业生产力就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从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来看,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开始。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从土地改良(尤其是平整土地和调整田块)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始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也十分强调农业基础设施及其发挥作用。我国一些比较发达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也与其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农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产业群,所以农业基础设施的内涵也相当广泛。按照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实际用途来分:(1)生产资料性的基础设施,如农田、畜禽舍、鱼池等,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2)生产条件性的基础设施,如农田排灌系统,畜禽舍通风系统,鱼池给排水系统等,是农业稳产高产的物质保证;(3)生产工具性的基础设施,如大型农田耕作机械、畜牧机械、渔具等,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手段;(4)间接服务性的基础设施,如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设施,是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5)产后基础设施,如仓贮运输设施、农产品初加工设施等等,是农业生产获得高效益的重要环节。

因此,可以认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投入或者首要条件,实际上是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的经济活动,也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形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和促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技术装备基础。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一方面使生产要素得到了增加,尤其是那些生产资料性、生产条件性、生产工具性以及间接服务性设施的建设着。显然,这些生产要素的增加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的标志;另一方面又改善其他生产要素和条件。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等于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具有多重性。农业基础设施一方面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化为农业产出;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其他生产条件和农业投入作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从总体来说,生产资料性、生产条件性和生产工具性基础设施,主要是从产前和产中两个方面作用于农业生产过程,而间接服务性基础设施则具有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方面的作用,参与不同的生产过程,促使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农业现代化国家工业装备农业的基本经验

美国及西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尽管其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社会经济条件有所不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步骤也有一定区别,但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依仗工业装备农业来实现现代化。

(一)发挥工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没有现代化工业便没有现代化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工业性生产资料装备农业、支援农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农用工业的现代化,这个结论已为农业现代化国家所证实。美国从1890年成为工业国开始,就注重用工业装备农业,仅1910-1940年间,重工业为农业提供了4000万吨钢,其中用于拖拉机和农机制造的农用钢材,每年达130万吨,占钢材年产量的5.5-9.5%;在此同时,化学工业也大力支援农业,1940年为农业提供化肥为785万吨,到1975年达8462万吨,年均递增7%。法国1955年拖拉机拥有量仅14万台,1986年达到152.7万台,增加了9.9倍;联合收割机由4900台增加到14.95万台,增加29.5倍;联邦德国从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工业特别是农机、化肥、农药等农用工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拖拉机拥有量从1951年的18万台,迅速增长到1976年的145.3万台;联合收割机从1952年的1300台增长到1976年的17.2万台;化肥施用量从1951年的664万吨增长到1976年的1601万吨。日本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从1950年开始突出解决水稻生产机械化,到1977年水田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应当指出,上述国家既是现代化工业国,又是现代化农业国,集中体现了工业支援农业和工业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重视用先进的工业要素装备农业

综观各发达国家,使用先进的工业要素装备农业,主要着眼于创造适合农作物、畜禽生长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农艺要求,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报酬率。在农机方面,不仅农机具品种配套齐全,并且采用高速、宽幅、联合作业及高效自走式机组,电子仪表监视工作过程和故障自动调节与排除;在农机产品上采用复合材料、工程塑料等新材料、新工艺,大大提高了机具的寿命和可靠性。化肥方面,不仅重视氮、磷、钾合理比例和微量元素搭配,并且注重复合肥料;施肥方法也不断革新,不仅使用机械直接施用土中,还可经由渠道、喷灌、地下沟灌及营养液施用,液体肥料的施用,节省了约占化肥成本50%的包装费用,并提高肥效14%左右。农药和农膜方面,越来越重视高选择性、安全和效益,新品种不断出现。事实表明,为了用最先进技术成就装备农业,高度发达的农用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农用工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

(三)有选择地向农业投入工业性生产要素

由于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在工业性生产要素的选择与投向上,大致归纳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的模式。日本根据人多地少的国情,选择了先投入化肥等工业要素以及其他农业工程技术,在实现工业化后再全面装备农业,向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模式。美国根据地多人少、劳动力资源不足的国情,选择多投入资金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方式。三是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模式。法国根据耕地并不多、劳动力也不充裕的国情,选择了把农业机械化与化学化、良种化、水利化放在同等地位。四是依靠独特资源发展模式。如沙特阿拉伯等中东一些石油输出国,依靠进口农产品发展本国石油工业等,然后由这些非农产业提供资金、设备来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澳大利亚则依靠本国广阔草场发展牧业,用出口畜产品换取外国现代工业产品、装备来发展现代化农业。但是,不论选择何种模式(技术路线),一般工业装备农业先从需要最迫切、见效最快的部门和作业环节开始,工业性生产要素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完善改进提高,形成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适应、促进的共同发展过程。

(四)政府执行向现代农业倾斜的政策

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般都针对农业产出效率低而又具有巨大社会效益的特点,采取向农业倾斜的政策。

一是采取对农业投资、贷款和补贴的优惠政策。日本1975年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达44000亿日元,相当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在“农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中规定,农业技术改造和购买大型农机具,政府都给予补助和贷款。例如:用于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和开荒围垦补助50%;购买农机具等现代化设施补助1/3~1/2,等等。美国政府从40年代以来,为了大力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以及扩大农场的经营规模,每年向农场投资与贷款占农场总金额的40%。法国政府实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和减税政策,1968年由国家预算拨出农用机械的投资达20.87亿法郎,其中补助金占10%;其他,如化肥、农用燃油、农用水利设备等,国家每年都支出巨额补助金。联邦德国规定对农用工业品的补贴额度,如购买农用柴油补贴20~50%,化肥补贴12~14%,等。

二是运用农产品价格杠杆的优惠政策。日本政府通过调整工农产品比价来加快农业装备进程。如1970~1977年间,大米价格提高108%,而农业机械仅提高70%;1972年1公斤大米可换尿素4.23公斤,1979年增加到47.4公斤;1972年1台25.7千瓦拖拉机可换大米17446公斤,1979年降低为14461公斤。法国政府也运用价格杠杆调整工农产品比价,1957年建立了随工业产品价格指数变动自动调整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体系,在当年9月的一项法令中规定,小麦、大麦、玉米、甜菜、牛肉、猪肉和蛋类等7种主要农产品价格,随农用工业品价格和除食品以外其他产品零售价格的变动,以及农业工人工资变动进行自动调节,以利于缩小农民与工人收入的差距。

上述国家采取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最终达到支持农业现代化的这些措施,对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起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农用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农业技术改造的进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89.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国民收入中工业只占12.6%,为了尽快增加国力,政府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技术变革的政策。即一方面推进农业合作化,另一方面大力进行传统技术的改造和引进现代农业技术。

中国人多地少,土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和节约土地,要求增加替代土地要素的投入。50年代农业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1)优良品种的评选以及先进的栽培技术的推广。从1950年到1959年共推广各种优良品种约1500多个,一般增产在15%左右。(2)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全国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2.3亿亩增加到1959年的10亿多亩,所占耕地比例由16.3%增加到60%以上。在水利建设中,一般由国家投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小规模的农田水利由合作社和农民兴建,国家给予必要的财力和物力支持。(3)化肥、农药的使用。化肥产量由1949年的2.7万吨增加到1959年的133万吨,使用量由13万吨增加到253.3万吨。(4)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1953~1957年,全国共推广新式农具476万部;到1957年,全国举办的机械拖拉机站有390处,拥有拖拉机12000多台,服务面积2700多万亩。

6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加强调现代工业要素投入。1962年后许多新增灌溉面积多来自动力管井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由1962年的45818万亩增加到1978年的67448万亩,其中机电灌溉面积由1962年的9098万亩增加到1978年的37342万亩。除现代灌溉技术外,还重点发展了化肥、农机和良种三项技术。1962年后化肥使用量迅速增加,1962~1978年间平均以18%速度增长,由1962年的310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4368万吨。1965年后特别是在70年代,农业机械化的速度加快,1978年与1962年相比,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14.5倍,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长9倍,排灌动力机械增长12.7倍,特别是经济实用的小型农机具和手扶拖拉机最受欢迎,1962年只有919台,1978年发展到173.3万台。与此同时,大批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育成,并形成以县为单元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制,即县有良种场或农科所,公社有农技站或良种场,生产队有种子田。到70年代,这三级良种繁育体制发展为多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农技站推广到广大农民手中,从而促进了农业技术改造。

1978年以后,由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过去多年建设积累起来的良种、化肥、水利、农机、电力等较充分地发挥了作用。13套大化肥厂和许多小化肥厂的相继投产,以及进口化肥的增长,从1978年到1984年,全国化肥施用量增加了71.5%,平均每年增加521万吨;农业用电量增加83.4%,平均每年增加35亿度;农机总动力增加66.2%,平均每年增加1294万千瓦;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鲁棉1号等高产品种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在此期间农业连年丰收,到1984年粮、棉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从1985年起连续三年化肥供给的增长速度减慢,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猛涨,使得粮、棉生产出现了徘徊的局面。事实表明,为了促使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增加物质投入和不断推进农业技术改造。在这些方面,政府所起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农用工业的发展现状

农用工业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农用薄膜、饲料添加剂等工业。截止1993年底,中国农用工业装备农业的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拥有量31558万千瓦、化肥年施用量有效成份3150万吨、农药21.3万吨、农膜46万吨、配合饲料4300万吨。农用工业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装备程度和生产力水平,增强了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1.农业机械工业。农机工业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服务系统。现在拥有2500多个制造厂家,120多万职工,130多亿元固定资产,能够生产比较齐全的拖拉机、内燃机及其配套农业机具,排灌、植保、粮棉油加工机械设备等3900多种农机产品。1994年全国生产大型拖拉机4.6万台,小型拖拉机129万台。40多年来累计为农业提供了价值1200多亿元的农业机械;全国各级农机公司达2600多个,形成了农机管理、供应、维修、培训、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服务的网络,在发挥农机效能、服务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当前存在整体效益不高,动力增长与机具增长不协调,配套比低,农机工业技术水平不高、比较效益较低等问题,亟待改进提高。

2.化学肥料工业。中国从1958年开始在各地兴办小氮肥工业;70年代以来,从国外引进了13套以天然气和轻油为原料、日产1000吨合成氨、1620吨尿素的大型化肥装置,还引进了三套以渣油为原料和一套以煤为原料的大型氨肥厂。目前全国已有化肥企业1500多家、职工120万人。1994年共生产化肥2275.96万吨(有效成分),其中氮肥1716.79万吨、磷肥531.9万吨、钾肥22.8万吨。全国有23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服务经营性的化肥公司,山西、陕西等省还成立了化肥产供销一体化的公司。但是,化肥工业仍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要,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数量不足,每年需要大量进口;二是氮、磷、钾比例失调,磷、钾肥严重短缺;三是品种少,且低浓度肥料多(一半以上是碳酸氢氨);四是矿山建设满足不了化肥生产的需要;五是化肥工业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不够高。

3.农药工业。自60年代以来依靠本国技术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化学农药产量为26.84万吨(有效成份)。全国现有化学农药厂家280多个,生产能力为28万吨。生产的农药以杀虫剂为主,占70%,杀菌剂占15%,除草剂占10%,其余5%为生长调节剂及其他农药。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品种较少,国外已经注册的工业化农药品种约1500种,中国只能生产110多种;二是杀虫剂比例偏高,除草剂比例太低;三是研制和开发的经费不足,农药发展缺乏后劲。

4.农膜工业。自1978年从日本引进聚乙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之后,迄今相继建成农膜所用树脂原料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厂家70多个,目前农膜生产能力近百万吨,由于农膜原料不足,生产量仅50万吨左右,有一半的生产能力闲置。1994年产量达到45.97万吨。目前的问题是:生产农膜的原料不论规格、数量都不能满足需要,并且农膜使用寿命短,多功能专用膜品种少。

5.饲料工业。中国第一批饲料加工厂是60年代中期建立的,目前全国拥有14000多家饲料加工厂,其中约8000家小型厂,5500家中型厂,510家大型厂。1994年全国配混合饲料年双班生产能力达7000万吨,生产量为4300万吨;生产浓缩饲料达200万吨,预混料达50万吨。存在的问题是饲料加工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能力利用率低,饲料添加剂供应不足,预混料、浓缩料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经过40多年来的建设、完善,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为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较坚实的基础。

1.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显著。到1992年全国万亩以上规模的灌区5531处,其中50万亩以上的特大型灌区74处,30~50万亩大灌区92处,10~30万亩中型灌区465处,1~10万亩小型灌区4900处,此处还有大量小于1万亩的微型灌区遍布各地,有效灌溉面积达741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8%。目前全国共有水库84130座,总库容4687.6亿立方米;机电井335.4万眼,机电排灌站89.4万处,排灌机械拥有量达6596.8万千瓦,农田排灌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2.农田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农田防护体系包括防护堤坝、闸门、水利枢纽、排洪渠道和排洪电站,以及防护林网等。到1992年,全国共有防洪堤坝24.2万公里,防护耕地4.43亿亩(占低洼易涝耕地面积的95%以上),另外,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方平原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网初步形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长江防护林体系正在建设,农田环境条件有了很大改观。

3.牧渔业基础设施初步形成规模。80年代以来,各地区实施“菜篮子”工程,不仅改善了蔬菜基地的生产条件,还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畜牧养殖场和渔业养殖场。现已建成国家畜禽育种中心、瘦肉型猪育种中心、奶牛育种中心及其配套的测定站、试验场,目前全国已有各级国有畜禽良种场1623个,集体所有制家畜繁殖改良站4004个,畜牧兽医站7556个,较大型的养猪场、养鸡场和奶牛场等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和工厂化生产;水产方面,目前全国已有淡水鱼良种场、鱼苗鱼种场1300多个,海水对虾年育苗能力上千亿尾,海带育苗能力60亿株。这些牧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推动了牧、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也为牧、渔业现代化提供了保证。

4.基础设施建设向产后延伸。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加强了农业产后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基本建设,使农业逐步迈向商品化生产,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各类农副产品市场的兴建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农副产品市场3万多个,遍布全国各乡镇。市场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商品农业的发展,而商品农业的发展正是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之一。

但是,从整体上看,农业基础设施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首先,就农业生产条件而言,多数农田防护堤坝的防洪标准仍较低,排灌设施的配套差,每年仍有大面积水旱灾害;其次,许多生产性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农、牧、渔业仍停留在传统生产方式,普遍缺乏现代化的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型农机具、现代化设施装备的农场、畜禽舍、鱼池仍较少,尤其是在农村,畜禽水产养殖仍处于粗放阶段;再次,许多产后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尤其是产品加工、市场建设、仓储、运输和销售等方面基础设施薄弱。

四、中国发展农用工业和基础设施的目标与途径

国内外经验指出,加强农用工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90年代乃至下个世纪初,中国还要高度重视发展农用工业和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农用工业生产资料供应,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农用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

1.农用工业的发展目标

化肥生产能力:根据化学工业部规划(下同)1995年达到1.3亿吨(折纯2600万吨),2000年达到1.5亿吨(折纯3265万吨),国产化肥氮、磷、钾比例分别达到1:0.33:0.02和1:0.4:0.05,在实际施用中达到1:0.4:0.2(相应进口一部分)。大力发展复合肥料,到2000年在化肥中的比重达到30%,含有效养份30%以上的高浓度肥料占60%以上。

农药生产能力:到2000年在保持农药产量24~25万吨基础上,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除草剂和杀菌剂的比例,发展20多个高效低毒、安全、经济适用、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增加新剂型。

农膜生产能力:1995年达到37~41万吨,2000年发展到80万吨。为了满足农膜生产的需要,要加快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助剂等原料的发展。

农机动力拥有量:1995年达到3.7~3.9亿千瓦,2000年4.4~4.7亿千瓦。2000年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大中型拖拉机20万台,小型拖拉机50万台,联合收割机1万台,内燃机5880万千瓦,农用载重汽车、农用柴油、农村用电都要逐步增加,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饲料工业生产能力:到2000年配、混合饲料生产能力达到7000万吨以上,需要化工部门提供饲料磷酸氢钙25万吨,氨基酸5万吨,防霉剂2~3万吨,还有铜、铁、锰、锌、碘、硒等矿物质微量元素添加剂。

2.农用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保持全国耕地总面积基本稳定,新开荒面积不少于被占用耕地(开荒要达到3000万亩以上);改造中低产田2.7亿亩,造林1亿亩,建设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3亿亩,改良中低产水面2500万亩。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和改造一批大型灌排工程,到2000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8000万亩,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万平方公里。

增加农业生产性设备,完善农用物质供给体系建设,保证农业现代化作业的基本需要和农业生产发展的物质需求。

加强农业市场和产后加工、贮藏、运输、销售体系建设,逐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和农、牧、鱼病虫害测报、农畜水产品质量检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体系建设,提高其必需设施和仪器装备水平。

(二)发展途径和政策选择

1.加快发展农用工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发展农用工业,增强农用工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力,尽快缩小现实生产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差距,同时根据经济合理原则适当增加进口量,弥补国内生产能力的不足。首先是增加农用工业的投资比例,争取达到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5%以上(“七五”时期为1.3%,历史上最高的“四五”时期为5.4%),尽快安排落实一批农用工业骨干项目,尤其是具有80年代以来世界先进水平的农机、化肥、农药、农膜、饲料等骨干生产企业,并加速对现有农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采用新的技术设备,开发新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其次,对生产紧缺农业生产资料的农用工业企业,国家要在资金、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供应等上给予保证;对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生产,国家要在科研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家财力有限和农村地域广阔的现实情况,农业基础设施要采取“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和“谁受益谁建设”的方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主要负责社会效益大的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那些直接关系到小范围内生产者利益的小型农业基础建设和经济效益相对较显著的项目,主要应由生产者自己和受益者自己承担。例如:大片集中的宜农荒地开垦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统一组织进行开发,分散的小块荒地则由农民自行开垦;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小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由各乡、村集资建设;农业资源区域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是一项社会效益显著大于直接经济效益的基本建设活动,因此也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小流域治理因涉及面较小,则由乡、村组织农民进行治理;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如大中型农机具的购置和畜禽舍建设,因属于经济效益较显著的项目,宜由生产者自己负责建设,必要时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3.因地制宜,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形成复杂多样生态环境,加上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影响,各个经济地区(区域)千差万别,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按照农业自然生态特点划分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和西部六个区域,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几种生产要素对粮食产量贡献率大小排序,各区域总的趋势是一致的,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三个区,前三位都为化肥、灌溉和良种,但具体贡献率也有所区别;东北区前三位为化肥、良种、灌溉;西南区为化肥、灌溉、役畜;西部区则为灌溉、化肥和役畜。因此要根据区域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物资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来看,除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外,应把农用化学工业,主要是化肥、农药、农膜原料工业,以及饲料添加剂、农业工程、农用能源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实事求是、逐步推进,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力转移较多、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先一步发展包括种植、养殖业在内的系列机械化;在贫困山区和劳动力较多的地区,可先发展促进脱贫致富的加工、运输机械化,对于确有需要的农业作业项目也可先实现机械化。

4.增加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应当同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一样,列为国家投资的重点,并在基础产业中应排序第一,即首先要满足农业以及农用工业的需要,然后再安排其他投资项目。近些年农业基建投资大幅度减少,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国家基建总支出的比例从“五五”的10.5%下降到“六五”的5.1%和“七五”的3.3%。鉴于农业投资的欠帐很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于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绝不能等闲视之,要扎扎实实地付诸行动,并且要以法律形式把农用工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占比例肯定下来。应当指出,在全社会农业投资总规模中农民占大头,但农民的投资行为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也受国家投资行为的影响。只有依靠国家的带动和政策引导,农民的农业投资热情才会高涨起来。此外,在增加国家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还要为增加预算外农业投资创造条件,特别要保证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外资对农业贷款的优惠条件全部用于农业。总之,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刺激他们参与农用工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这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标签:;  ;  ;  ;  ;  ;  ;  ;  ;  ;  ;  ;  

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