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手术指征论文_冯东亮

冯东亮

(淮安市淮安医院 223200)

【摘要】 目的:总结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手术指征。方法:回顾2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超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简便可靠检查方法,胆囊息肉在手术后的病理类型有6类,分别为胆囊息肉、炎性息肉、单纯性腺瘤、乳头状腺瘤、腺肌样增生,癌变。这些病理类型以胆固醇息肉最多有10例,炎性息肉5例,其他1~2例。腺瘤性息肉在年龄、息肉个数、直径和基底宽度上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胆囊息肉依靠影像学检查,选择合理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

【关键词】 胆囊息肉样病;临床;病理;手术指征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066-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行胆囊切除的患者20例。临床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多为间隙性隐痛,有极少数右肩背部放射痛或伴有恶心、呕吐。查体大部分患者局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少数有右上压痛。或并有胆囊炎(9/20),术前B超、CT或MRI诊断,术后经病理确诊,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5~75岁,15例术后病理慢性胆囊炎。

1.2 方法

20例患者均采用胆囊切除术,并作病理筛查。所有患者的病理标本用福尔马林浸泡固定,溶度控制在10%,并进行切片石蜡包埋,其厚度在4~5μm,医护人员对HE染色体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诊断标准采用WHO分类,进行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都采取胆囊切除术,手术切除后治愈,随诊无不适,术中解剖标本见胆囊体部13例,颈部3例,底部4例,在手术后做的病理可以诊断得出:20例患者中有10例胆固醇息肉患者,炎性息肉5例,单纯性腺瘤、乳头状瘤、癌变各1例,腺肌样增生有2例。进行组间比较可以看出,胆囊息肉的病变类型不具备统计学上的差别。

从年龄上分析,胆固醇息肉与腺瘤性息肉有统计学差异,其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息肉数量大于3,直径大小≤5mm,基底宽度≤5mm的情况下,胆固醇息肉比较常见,与腺瘤性息肉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3.1 资料分析

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实质上属非肿瘤行病变和瘤样病变或异位增生性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性生长,多为良性。非肿瘤性病变主要有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而瘤样病变异位增生则多为腺肌增生,偶有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胰、肝、肾上腺、甲状腺组织等[1]。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大差异,我们可以对胆囊息肉的各种病变以及类型的病例特点进行总结,主要有:胆固醇性息肉主要表现息肉较小,数量在2个及以上。如果人体的胆固醇代谢情况不正常,泡沫细胞就能够将其吞噬形成多发性息肉;炎性息肉可以单发,也能够多发,其直径大小一般在3-5mm的范围内变化,这些患者通常还患有胆囊的慢性疾病;腺瘤样增生是一种增生性病变,特征为上皮会产生不典型增生,最后还可能导致恶变,如果再结合胆囊结石,就会大大增加诱发肿瘤的几率。

胆固醇息肉有学者认为饮食结构与胆固醇息肉有一定的关系,多发、直径小于1cm、体积不迅速增大是胆固醇息肉的特点。有时单发直径偶有可达1.0cm。炎性息肉不是真正的瘤,属于假瘤,无恶变报道。胆囊腺肌增生病变肌层明显增厚,一般分为3中类型:(1)局限性;(2)节段型;(3)弥漫型。胆囊腺肌增生症有发生癌变的报道,提示此症可能属于癌前病变。胆囊息肉的类型以胆囊腺瘤最多,被认为是癌变前兆,备受医生关注,它与慢性炎症、结石紧密相关[2]。胆囊息肉往往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多数是健康体检时发现的,同时胆囊癌不常见,但无因典型症状、特异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且肿瘤生长快、转移早,一旦发现多属晚期。术后中位生存3~6月,愈后极差。但胆囊癌仅局限于胆囊粘膜,早期切除,术后生存率可达95%以上。本组一例胆囊癌术后病理诊断局限于粘膜层,术后现成活。

诊断胆囊息肉无特异的临床表现,患者可有右上腹隐痛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常采用B超、造影、CT、MIR等方法检查,其中B超是进行此类疾病筛查的主要方法。它具有价廉、无创伤、无痛苦、简便和准确等优点。B超检查,必须使胆囊充盈,这样在B超先可以看见2mm以上的病灶,同时能观察出数量,大小等,在良性和恶性鉴别诊断上有重要的参考作用[3]。

手术方法对于非癌前病变,如胆固醇息肉、腺肌增生症、炎性息肉很难确定的情况下,可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这种手术创面小,痛苦小,病人恢复期短,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作用。针对癌变倾向和早期的胆囊癌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行胆囊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明确诊断为胆囊癌的应视其浸润的深度,按胆囊癌手术原则处理。

本组病例结合病史、症状、B超等影像学检查,胆囊息肉的一般手术指征为:

(1)伴随胆囊结石,并且有急慢性胆囊炎,症状明显的患者,应该进行胆囊切除手术。(2)如果息肉小于1.0cm,并且症状不明显,属于单纯性息肉的患者,应该进行定期观察,时间为3~6个月。若病变有增大趋势(半年内增大超过3mm),考虑进行手术;(3)如果息肉的大于1.0cm就应该进行手术切除,而不应该考虑症状情况;(4)如果通过技术检查,怀疑有早期的胆囊癌(广基、有增大趋势)的可能,虽然不能肯定,也应该考虑手术治疗;(5)B超显示低回声图像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无以上手术指征的病变可密切随访观察。

在本次研究中,其胆囊息肉的病变类型中胆固醇息肉患者最多,其他的息肉病变类型通过做病例分析,可以发现没有特别大的差异。腺瘤性息肉在年龄、息肉个数、直径和基底宽度上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上成立。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腺瘤性肌肉的发病几率也会增加,尤其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这个规律更加明显,而且这些息肉一般都是单发,基底宽度大于5mm。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依靠影像学检查,选择合理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医务人员要加大对胆囊息肉病变的相关研究,仔细分析手术指征。

【参考文献】

[1] 陈秀婵,杨宇勤.113 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病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0):94-95.

[2] 陈学哲.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诊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216-217.

[3] 赵晓宏.胆囊息肉样病变28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5):469.

论文作者:冯东亮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3

标签:;  ;  ;  ;  ;  ;  ;  ;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手术指征论文_冯东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