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的病害种类及常规防治技术_黄颡鱼论文

黄鳝的病害种类及常规防治技术_黄颡鱼论文

黄颡鱼病害种类及常规控制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害论文,常规论文,种类论文,技术论文,黄颡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中高档名贵品种之中,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各地市场上该鱼都较为畅销,从而导致其养殖面积逐渐加大。

但在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放养密度和养殖面积加大的同时,各地报告显示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为此,笔者开展了黄颡鱼病害种类调查,并结合养殖区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几种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术,报道如下,供参考。

一、机械损伤

1、病因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2、流行情况 主要为网箱分养操作及大规格鱼种长途运输后受伤。

3、疾病控制技术 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时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或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二、出血性水肿病

1、病因 由细菌感染引起。

2、症状 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鱼,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 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是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暴发时来势猛,蔓延快。

4、疾病控制技术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6~0.7克/公斤的四环素制成药饵进行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的食盐。

三、水霉病

1、病因 水霉菌

2、症状 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而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 ^3、流行情况 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因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4、疾病控制技术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毫克/升浓度,2天后再泼洒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过程中还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

四、肠炎病

1、病因 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

2、症状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3、流行情况 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泉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4、疾病控制技术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的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l%的食盐或0.1%的鲜大蒜汁进行投喂;他池泼洒0.5克/立方米二溴海因,并在饲料中添加0.4~0.5克/公斤土霉素粉,连续投喂5~7天。

五、车轮虫病

1、病因 由轮虫寄生引起。

2、症状 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4、疾病控制技术 全池泼洒0.7克/立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用苦楝树叶30公斤/亩煎煮后用汤汁全池泼洒。

六、小瓜虫病

1、病因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

2、症状 在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粘液,可见大量小瓜虫。

3、流行情况 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体易被小瓜虫感染。

4、疾病控制技术 用福尔马林50~60克/立方米浸洗鱼体10~15分钟,同时,发病鱼池亦用福尔马林消毒;全池泼洒2克/立方米亚甲基蓝,连续数次,每天1次。

七、锚头鳋病

1、病因 由锚头鳋寄生引起。

2、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现象。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鳋寄生。

3、流行情况 4~6月是流行季节。

4、疾病控制技术

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3~0.4克/立方米,疗效显著。

八、营养性疾病

1、病因 饲料中的营养成份过多或过少,饲料成份变性或能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

2、症状 常见症状有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肝脏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

3、疾病控制技术 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在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控制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塘,严格消毒。②苗种放养时,要用食盐等药物浸浴消毒。③放养体质健壮、无病害的苗种。④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经过发酵的粪肥。⑤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注、换水。⑥定期泼洒药物消毒水体与口服药物,坚持对活饵、饲料台,食场进行消毒。⑦发现鱼病,及时诊治。应注意:黄颡鱼为无鳞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联系电话:0771-2625848

标签:;  ;  ;  ;  ;  ;  

黄鳝的病害种类及常规防治技术_黄颡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