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增能: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专业反思论文

多重增能: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专业反思论文

多重增能: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专业反思

伍 娟1, 姜 萍2

(1.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2.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4)

摘 要: 社会转型产生的乡村治理困境近些年成为各学术研究的热点且居高不下,中央文件屡次将乡村振兴战略置于“三农”改革的重中之重,但仍然产生了诸如治理主体缺位、共同体解构、乡村空心和核心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社会工作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在于其专业价值和服务方法等具有亲民属性;因此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实务路径应该紧密围绕乡村中的“人”,从政策、文化技术等角度促进人的主体性、自信心和本土认同,并形成互助网络,使其更有“能力”从而实现真正“自助”。

关键词: 多重增能; 农村社会工作; 乡村振兴

一、任重道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

乡村的“熟人社会”状态随着工厂时代和工地时代的进一步成熟而接近崩离,城镇化和“手机社交”将农村的亲密感进一步冲淡,村民“原子化”状态更加明晰,伴随着低龄犯罪问题、教育贫困问题、农业荒芜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难等问题不仅突出乡村“人心”涣散的现状,也将乡村治理困境置于新的高度。2004年至2019年连续十六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为主题,突显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乡村振兴“三步走”的时间表,提出2050年要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战略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并在农村地区落地以来,成了各学科的研究热点。综合而言,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需规避的风险和实施路径”。从深远意义上来说,乡村振兴是雪中送炭,因为该战略的提出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提高农村发展活力、贯彻农村发展新理念等有极大的价值,是我国农村发展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1]。但同时乡村振兴需要规避一些战略误区和风险,新农村建设要防范出现过度行政化、形式化等问题,避免大跃进、无参与、太单一和增加负担的风险[2]

从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德国的村庄更新、法国的一体化农业与领土整治等“三农”建设成功经验来看,我国实施乡村振兴包括基本动力、支撑、手段和指向,强调“人、地、钱”和技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线[3],在确保脱贫、稳粮保耕的同时优先考虑谁的乡村振兴和谁的乡村建设的问题,顺应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三农”主要矛盾的变化,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4]

二、价值亲和——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联系

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也面临不少困境,体现在农村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专业程度不高且服务意识不强[5],顶层设计不完善、基层党建薄弱、治理主体缺位、村民需求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以及经济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低、内生矛盾多社会不稳定等;对于如何推进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研究者们的意见集中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培育包括居民自治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深挖社区文化等公共文化以及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等。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而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价值亲和;社会工作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三大临床服务方法,有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评估、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政策等间接服务方法;社会工作将服务对象看作是一个与自己有平等价值的人,是有潜力改变且有能动性的个体,社会工作者充分相信服务对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并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倾听服务对象的声音,将他们视为合作伙伴,确立与服务对象的民主工作关系;社会工作“同理、尊重、真诚”的专业态度和“个别、接纳、非批判、理解、自决”等服务原则能严密有效地贴近乡村服务,融入农村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要求有着极大的嵌合程度;且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本、以“发展社会工作”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学者对于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切入和实践,提出了理论指导和丰富的经验借鉴。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运转中的“润滑剂”,其主要体现在上层管理建设与基层具体实施这一环节当中。一方面,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实地的接触了解到乡镇基层的实际情况及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建议,而检测社会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满足服务对象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社工又可以成为服务提供者,促进政策的落地实施。所以在目前第二代农民工大多数接受了较多文化技能教育、能快速接受新技术和顺利使用大数据的情况下,信息、网络等科技技术成为第二代农民工的一大优势。因此社工能够通过行动研究成为乡镇的代言人,以推动政策发展的建议,发挥出政策“倡导者”的角色推动地方政府有效盘活文件,通过解读政策、组织材料和帮助申请惠农项目,唤起农民工尤其是第二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激发出新的乡村动力。

三、多重增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的策略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并且得到发展是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然而由于学生在情感、认知以及知识方面的发展不平衡,这就使得总有一些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比较强,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占有一定的主动地位,这就使得其他学生相对的被动.教师要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纵观整个国际环境,近些年因人际关系等问题引发的恶性社会事件就直指人际矛盾下的社会焦虑到了非常紧张的境况。在此背景下,2019年国际社会工作日的主题为“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彰显着社会工作在促进国际环境和谐上的重要性。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心”的回归。人力资本是一切振兴的可能和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归属。

为促进湖南省社会工作服务进一步发展,湖南省民政厅预计花三年的时间,至2020年在全省每个乡镇都建设一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乡镇社工站”),共计1 929个;将设置3 000多个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培育10万名志愿者。服务内容主要涉及社会救助,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城乡社区建设,以及养老服务、优抚对象关爱服务、防灾减灾服务等工作。至2019年初,湖南省“乡镇社工站”的设立基本完成、专业服务人员基本到岗、服务设施基本完备、专业服务基本铺开[7]。在此背景下,“乡镇社工站”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围绕着乡镇本土情境和本土化需求,以乡村社区抱团发展为宗旨,可在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乡村主体展开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服务,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本土落地。

(一)多重主体参与乡村治理

降水天气多或降水强度大的地区应注意及时排涝,避免或减轻农田渍涝和作物倒伏对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青海东部、河套地区、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西部等地因地制宜做好蓄水保水工作。

(二)惠农政策唤醒农民返乡

从已有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效果来看,无论是以服务乡村中某些弱势群体为主的工作,还是直接进行社区居民组织培育的工作,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乡村居民间的互助与社会网络发展。事实上在国际社会,扶持乡村建设、减轻贫困一直是社会工作界的核心使命;且近年来我国对于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聚集于农村的全面发展建设,并从政策制度的实施进行理论性的思考和推理。不可否认,社会工作的使命感和服务手法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价值亲和[6],它的专业性、职业化推进以及在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实务经验,都使得社会工作服务将成为社会福利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得以落脚的重要选择。

(三)特色产业助力乡村生计

乡村振兴的着重点除了外部拉力的建设以外,更不能忽视乡村内部的推动力量,只有将这两者有效结合利用起来,才能体现和发挥出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作用。这就意味着从乡村的软实力着手,社工主要以因地制宜的准则,有效盘活当地的社区资产,首抓特色优势,借助山区“生态环保”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产业生产氛围,“品”可以是一种实物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文化产品[9]。通过定位当地的饮食风味,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等的自然资源以及通过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包括服饰、语言、手工艺品、历史传说等,打造出一张属于当地的特色名片。其次,充分利用政策扶持、网络交流平台等以链接到各种外部社会资源的硬实力,通过产业、科技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促进深加工以及加工后的产品售卖。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城乡互助网络,以产带销促进乡村振兴内外力量的融合。

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是离不开当地文化土壤的,把握乡村特有的传统习俗、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文化内容对促进乡村的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受传统文化和乡愁情结的影响,社工通过依托于当地文化脉络,加入现代化的元素,将传统的宗祠、地方志、节日仪式等文化根基以当下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重新推广开来,营造出当地特有的文化氛围。在这样一种本土文化的环境下开展对当地村民(尤其是老者、妇孺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让他们能够追本溯源,了解及熟知当地文化的内涵,从而产生对自己乡村的文化自信和集体归属感,进一步提高对乡村及乡村社区文化的接纳和认同。

(四)本土环境培养乡村自信

瞭望台是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线,王宝生和他的同事两个人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瞭望,尤其是冬春时节持续干旱和夜里起大风的极端天气,风大的时候,炉子的烟根本抽不出去,会被大风压下来,满屋都是烟。王宝生索性就不生火取暖了,而是裹着大衣里三层,外三层的整夜瞭望。

社会工作本着从关注人的角度出发,在专业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强调人员的自主参与和良性互动。同时由于社会工作有着接近民生的特质,因此社会工作员能够通过有效利用好新乡贤、有威望的族长等领袖人物[8],以乡镇中这些具有号召力的人物为核心,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表达心声,挖掘及培养自身参与乡镇建设的潜能优势,以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的意识、能力为杠杆,最终撬动村民在构建平等合作的关系中对自己所属的乡镇更具有责任心和主体意识。在此基础上,促进居民自治组织的发展,以此人人能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来,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8) 多任务并行、分组操作:解决多组并行操作任务的相互闭锁问题。当前模拟预演操作只要不与当前的操作设备交叉重叠,即可操作。

(五)网络智能增强文化技能

社会工作秉承的“助人自助”的理念不仅仅是简单地强调促进问题的解决,而更多的是期望通过引导发展的过程,提高村民自身解决问题的技能,进而村民能够持续且独立地应对各项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定位以此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引入网络等线上和线下的资源,让村民接触到新的智能化的知识和操作方式,掌握基本的设备购入、平台搭建、互助网络维护、产品宣传营销、软文推送、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技能;让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乡村,成为乡村文化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成为激发乡村文化技能、表现活力的一大法宝。凭借科技、人才的发展扩大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促进“互联网+”形式在乡村地区的发展和落实。

(六)互助体系聚拢乡情民心

中国农村是熟人社会,熟人以及“熟人社会”是人类原始本能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现象,只存在发展完善,不存在消失[10]。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在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邻里人情的互助交往似乎不再亲密和熟悉。但尽管如此,由于邻里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人们对邻里的关注并没有消失。因此社工可以通过搭建互助小组,如使留守老人和小孩有效结对子,有能力的低龄老人一对一高龄老人的志愿活动,包括引导妇女同志自发组建某生产小组、帮扶小组等,以此促进社区融合与交流,创建出睦邻友好的邻里氛围,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增强乡村的“家国情怀”,更能够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

社会工作从多个角度为乡村中的主体增能,使他们有效参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认同本土文化且有本土文化自信、有效享受科技进步和“互联网+”带来的成果;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和乡村实现有效治理之间架起高效的沟通桥梁,以社工振“心”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1]贺雪峰.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71-77.

[2]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39(3):25-34.

[3]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改革,2018(3):54-61.

[4]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2):15-22.

[5]王国勇,赵丽萍.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社区治理问题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7(2):92-97.

[6]陈涛.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J].中国社会工作,2017(12):28.

[7]红网.湖南省社工机构孵化基地成立三年内建成1929个乡镇社工站[EB/OL].(2018-07-24)[2019-03-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864345786534493&wfr=spider&for=pc.

[8]张和清,古学斌.重塑权威之下的善政格局——中国乡村治理困境分析[J].学术前沿,2012(9):18-27.

[9]伍娟.社区资产视角下武陵山片区“三社联动”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195-196.

[10]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Multiple Energization:The Practical Path and Professional Reflections on Social Involvemen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WU Juan1, JIANG Ping2
(1.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0; 2.Yu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Yunan 650504)

Abstract: The rural governance dilemma arising from social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a hotspot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The Central Document has repeatedly place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t the top of the“three rural”reforms,but it still has some difficulties,such as the absence of governance subjects,community deconstruction,rural hollow and uneven allocation of core resources.Social work can help pus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Because of its professional value and service methods,it has a close attribute.The practical path of social work in rural areas should closely focus on the“people”in the countryside,promote human subjectivity,self-confidence and loc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cy,and form a mutual aid network to empower them to achieve really“self-help”.

Key words: multiple energization; rural social work; rural revit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743(2019) 04-0020-03

收稿日期: 2019-03-25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教育治理视域下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研究”(17C1273)。

作者简介: 伍 娟,1987年生,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姜 萍,1996年生,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工作。

标签:;  ;  ;  ;  ;  

多重增能: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专业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