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对策研究_外贸电子商务论文

国有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对策研究_外贸电子商务论文

国有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生存论文,外贸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加入WTO的步伐正在加快,伴随着国外服务业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环境将发生根本变化。对中国的国有外贸企业而言,“入世”尽管会带来大量的市场准入机会,但更多的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入世”的到来,意味着外贸登记制已排上时间表。国有外贸企业——这个特殊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特殊群体,面对的将不仅仅是众多本国的国有生产、流通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竞争,更要面对资金、技术、规模、管理、人力资源都雄厚无比的国外企业的强大冲击。

一、国有外贸企业的现状

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在1988年以前,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完全垄断经营的市场环境。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外贸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其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外贸经营权的扩大和垄断的逐步打破。国有外贸企业固有的以及随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暴露无遗:行政干预过多,未能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观念落后,组织形式和内部机制落后;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人才结构不合理,优秀人才外流严重;业务范围狭窄,缺乏实业支撑,经营手段单一,无自有品牌,贸易规模呈不断缩小之势;信息资源的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甚至丧失等等。其结果是行业亏损面广,人心涣散,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些都无疑威胁和制约着国有外贸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当然,国有外贸企业较之其他企业也尚存一些优势:如员工素质相对较高;信息优势尚存;贸易成本较低;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善于规避贸易风险;有相对稳定的货源及销售渠道并形成了一定的商誉。但相对于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将要面对的生存环境而言,这些优势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有外贸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寻找应对之策,探寻生存和发展之路。

二、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

1.国有外贸企业作为外贸出口主力军的地位已经动摇。随着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一般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已逐渐小于加工贸易。即便在一般贸易中,由于大量的生产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加盟,国有外贸企业所占份额也呈逐年下降之势。外贸行业在我国已由垄断性行业过渡到一般性竞争行业。

2.国有外贸企业不再享有以往的优惠政策。过去,由于外贸行业的特殊地位,国家对国有外贸企业在资金贷款、经营权、配额许可证、税收等方面都有许多优惠政策。如今,随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外贸经营权的放开以及外贸政策透明度的增加,许多优惠或被取消、或被共享。相反,国家对国有工业企业在盘活存量资产方面所实施的诸如债转股、兼并、破产等政策,并没有同样给予国有外贸企业。

3.加入WTO对整个外贸行业的影响。首先,对我国外贸政策和外贸管理体制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必须在入世之后3年内对外贸经营实施登记制,同时,国外的企业将享受“国民待遇”。其次,外贸行业的竞争将更加加剧,在国内外企业尤其是拥有多种资源优势的海外大中型企业的强大冲击下,国有外贸企业中将有更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规模偏小且经贸活动不规范的企业将面临淘汰的威胁。此外,还将影响国有外贸企业的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加剧这些企业人才的流失和短缺。

三、国有外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国有外贸企业的类型、规模、经营状况千差万别,需要分类改制,通过实行不同的举措来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并借以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在此,我们根据国有外贸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企业不同的基本情况试列举多种变革措施和应对之策,不同的企业可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其目的都是围绕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这个中心。

1.彻底转变经营观念,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在我国,外贸行业较之其他行业,行政干预较多,改革步伐较慢,依赖思想较重。因此,从根本上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更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外贸主管部门一定要下决心彻底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企业自身更要积极行动起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机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重组资本结构,开展资本经营,实现资本扩张。国有外贸企业由于所有者投资不足,自身管理水平和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导致过度负债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企业的偿债和筹资能力及业务经营能力,其资本资源的严重不足已经危及到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作为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从外贸领域逐步退出是长期趋势。如何实现对不良资产的剥离,重组资产并向资本经营的过渡,是摆在国有外贸企业面前的紧迫任务。

对有条件的大型外贸企业,通过债转股,发行股票等方式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使企业重新获得筹融资的渠道和能力。但企业的立足点必须首先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要严格按照股份制企业的要求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完成转制并制定明确的围绕资本经营的战略目标,以创造资本运营的条件。在进行资本经营时,企业必须注重对资本的运用,要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和预测,讲究投资的效益和回报,避免误入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中。

对于中小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凝集力,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以及其他形式的资产重组,这类企业可以向中小代理行模式转变,利用其较低的服务成本,较优的服务质量和灵活的贸易方式来为中小生产企业和以内贸为主的企业服务。在外贸行业中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则要改变主业方向,战略性淡出外贸行业。

至于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外贸企业,应坚决予以关闭或依法破产。

3.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尤其是决策者的素质。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国有外贸企业应充分利用直接与国外企业接触的优势,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当前,外贸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资金的周转与安全;投资的盲目与低效;质量的起伏和波动。因此,外贸企业有必要狠抓成本管理、以资金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和质量管理。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客户和合同档案的管理。

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素质。而企业家在我国尚属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外贸企业的决策人应逐渐实现由任命制与民主评议相结合转变到从职业企业家中遴选。

4.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国有外贸企业应根据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战略,有选择的培养和引进精通贸易、实业、管理、技术、外语、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当作一种战略性的生产性投资,而不能只注重其短期的效益和作用。只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储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在不断加快,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必须强化人才的终身培养和教育意识,以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是留住和用好人才的根本保障。企业可通过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合理的利益分配,宽松的发展环境来达到这样的目的。除物质激励外,传统的精神激励和新近倡导的信息激励都可以起到激励工作情绪、加速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物质激励所无法替代的。

5.扩大经营范围,完善各种经营手段和模式,加强品牌建设,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在我国造就了一大批仅主要从事某类商品出口业务的“专业出口公司”,其特点是放弃国内市场,忽略进口业务。随着其他行业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大举进入“外贸行业”,自1993年起,国家逐渐放开越来越多商品的专业经营权,在国有外贸企业中占相当比例的“专业出口公司”就暴露出其巨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扩大经营范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注重培育和开拓国内市场,形成内外贸并举的格局,并以之带动进口战略的实施。

放眼当今全球经济,普遍存在商品过剩的状况;反观国内市场,尽管目前有通货紧缩的压力和市场疲软的现象,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空间之广阔和市场潜力之巨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并早已令国外的企业垂涎。国有外贸企业没有理由放弃这样巨大的市场机会。建立国内市场的营销网络,同样也有助于外贸企业扩大进口贸易,带动企业进口战略的实施。有鉴于此,外贸企业必须加紧制定内外贸并举、进出口并重的战略。在传统的出口贸易方面,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实现出口产品的多元化也是扩大经营范围的重要内容。

对于国有外贸企业而言,无实业支撑,无自有品牌,经营手段和模式单一,也是制约其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多年来,外贸出口基本是采用统购包销形式的收购制,由此产生的产销脱节,质量不稳定,价格波动大一直困扰着外贸企业的发展。在众多有实力的生产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后,这种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有条件的国有外贸企业应选择一些经销数量大,效益好,市场稳定,投资周期短,见效快且有发展前途的商品进行实业投资,提高此类商品的自给率,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并向上游扩张,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但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自己兴办实业受到资本、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时,可以采用参股、联营及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科、工、农、贸等各类企业的优势互补,国有外贸企业也可因此向国内纵向一体化发展,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外贸企业还应充分注重对品牌的培养,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来控制上游的供货企业和资源,以达到稳定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的目的。

代理制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尤其在德国和日本,代理业务在进出口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其中小生产企业在较低贸易风险条件下,构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桥梁。我国在1984年首次提出了外贸进出口代理制,10多年过去了,虽然国家一再鼓励外贸代理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与我国的外贸制度,代理方和被代理方对这一贸易方式的认识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欠完善有直接关系。随着中国加入WTO,进出口登记制的实施将为外贸代理奠定稳定可靠的基础,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会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有关规则作相应的修改。为此,国有外贸企业应积极探索其实施的可能性,主动担当起联结中小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的重任,不以善小而不为,以求在加入WTO并实行进出口登记制后,能迅速适应外贸代理业务迅猛发展的需要。

此外,国有外贸企业选择有实力、资信好的海外客户并与之形成相互参股持股,应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它既可以帮助我们的企业充分利用海外客户拥有的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渠道和贸易信息优势,又可以使人们有机会借鉴和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技术,还能够减少贸易壁垒和摩擦,使企业在竞争中赢得更为有利的地位。此外,企业还可以因此培养跨国经营的人才,实现向海外的全面扩张。

6.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确立新的信息优势。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资源获取的成本越来越小,固然会危及国有外贸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但网络时代的到来,又为商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对于大量的中小外贸企业,交易的低成本和进入的低门槛,使之在参与电子商务方面与大型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我国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总体说来在国内是处于领先的。在国家金关工程实施的推动下,不少外贸企业已开始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查询信息等工作。还有少量企业已通过互联网设立主页发布信息和实现EDI。但真正要重新确立信息优势,外贸企业还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销售网络和渠道,在互联网上搭建和营造有一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吸引上、下游的相关企业愿意通过该平台达成交易并实现交易的覆行。尽管目前发展电子商务在政策方面还存在税收、法律、安全、支付、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诸多问题,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协调定货,支付结算和物流三者关系的问题,但面对如此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浪潮和由此带来的巨大机遇,我们的外贸企业应该知难而上,积极参与研究和实践,促进其与传统商务方式的结合。

除上述之外,我们的外贸企业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抓住“入世”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的机遇,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转变;注重企业形象的设计和宣传,弘扬企业文化和精神;增强职工尤其是业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以避免使企业陷入无谓的法律纠纷之中。

标签:;  ;  ;  ;  ;  

国有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对策研究_外贸电子商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