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第七届国立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讨会综述_图书馆论文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第七届国立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讨会综述_图书馆论文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全国高校图书馆第七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全国高校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第七次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10月12~15日,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在烟台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是世纪之交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者的一次盛会,又逢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10周年,于鸣镝、何鼎富、倪延年、朱强、张怀涛、秦邦廉、刘瑞兴等期刊会的创立者、领导者,以及10年来参加了历届研讨会的期刊研究专家、学者们,与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共100多人欢聚一堂, 庆祝期刊会成立10周年,并围绕会议主题“期刊工作与21世纪”,展开深入研讨。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10家单位和公司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介绍了各自的工作进展情况,并演示了有关产品。期刊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多年来为期刊会做了大量工作的叶继元研究馆员,因身在美国无法到会,特向大会写来了贺信,使代表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此次会议共收到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论文232篇,其中104篇论文及39篇在某些方面有特点的文摘被收入论文集,题为《期刊工作与21世纪——全国高校图书馆第七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会前已正式出版。

期刊会副主任委员张怀涛在工作报告中回顾了期刊会的奋斗历程,总结了期刊会成立10年来,在人员培训、学术研讨、专业著作出版、研究成果评价、外刊采购协调等方面的成绩,提出了期刊会今后工作的思路。会议特邀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邱均平教授作专题报告,于鸣镝、何鼎富、倪延年、朱强、杨毅等也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会后,组织了以“图书馆期刊工作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与策略”为题的小组讨论会,安排了总结发言,还介绍了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的精神。会议历时4天,讨论热烈,交流充分, 学术气氛浓厚,研讨中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新措施,对于推动期刊工作研究,适应新时期期刊工作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研讨会的内容,结合会议论文,分专题综述如下。

1 关于印刷型期刊的前景

电子期刊的诞生和飞速发展,给期刊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也使人们对印刷型期刊的未来产生了忧虑,有关印刷型期刊的前景问题颇受代表们关注。邱均平教授在题为《知识经济与图书情报事业》的报告中,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事业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图书馆不但不会消亡,其重要性还将得到加强。他列举了“消亡论”的始作俑者美国情报学家兰开斯特,在70年代预言印刷型出版物将被电子出版物取代而消失,20年以后,印刷型出版物不但没有消失,相反美国纸张的消耗量还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因此说印刷型出版物乃至图书馆会消亡,是缺乏科学根据的。福建省图书馆何鼎富研究馆员在《如何看待21世纪的期刊工作》的报告中,回顾了20世纪期刊工作的历程,对21世纪的期刊工作作了展望,他认为人类是有感情的,尽管电子期刊有独特的优越性,但人们还习惯于阅读印刷型期刊,有需要就会有发展,印刷型期刊永远也不会消失。还有代表认为,对印刷型期刊的阅读习惯是人类一千多年文化的沉淀,它获得了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的认同和喜爱,这种人类群体积累文化的方式,不是几代人能够彻底改变的,印刷型期刊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仍然是人类的亲密朋友,是难以从生活中消失的,其地位不会下降,只会上升。还有代表比较分析了电子期刊和印刷型期刊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及其引起的社会文化变更,认为虽然电子期刊的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印刷型期刊,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刷型期刊的消亡,电子期刊是传统型期刊的升华,在未来,它们将相互竞争,相互促进,长期共存,在信息社会中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这成了与会代表们的共识。既然印刷型期刊将长期存在,那么图书馆期刊工作也将长期存在,而且,随着读者期刊情报需求的加大,期刊工作在21世纪也会得到加强。与会的期刊研究专家、期刊工作者们均感到责任重大,也对未来的期刊工作充满信心。

2 关于电子期刊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期刊工作的影响

会议期间,代表们深入研讨了电子期刊的发展及其深远影响。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电子期刊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依托。1995年以后,网络电子期刊的种数几乎每年翻一番,其学科覆盖面也从最初的医学等少数学科发展到目前的诸多重要学科。电子期刊进入图书馆,明显地改变了图书馆期刊管理方式,使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和专门化,同时也对期刊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张素芳认为,电子期刊的出现使得期刊工作内涵深化,文献资源建设中电子期刊和印刷型期刊的协调问题,电子期刊收藏问题,电子期刊数据库、基础设施建设、用户教育、期刊馆员队伍建设等问题日益成为工作重点。扬州大学农学院图书馆吕娟认为,电子期刊进入图书馆后,馆藏期刊文献资源的宏观构成将从传统的独立的、个别的馆藏逐步转变为网络环境下的区域的、全球的联合馆藏,图书馆的大小不再依据馆藏大小来衡量,而是依可获取和可利用文献的多少来衡量,馆藏期刊质量的评价不能仅评价期刊收藏状况,还必须看这个图书馆能通过网络系统利用到多少期刊资源。还有代表认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必须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才能在现代化、网络化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并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中保持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期刊工作必须从业务结构、组织结构和知识结构三方面进行结构调整,在网络环境下,期刊工作的重心将逐步实现由信息处理向信息咨询服务转移。

3 关于期刊管理体制及期刊工作的定位

在电子期刊大量涌入图书馆后,在自动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在广东佛山大学图书馆于1994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7年撤销期刊部,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之后,有关期刊部的去留问题成为期刊界争论最多、也是分岐最大的问题,自然,这个问题也是本次会议争论最多、分岐最大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期刊部是期刊从与图书混合管理发展到单独管理而产生的期刊管理机构,多年的实践表明,设立期刊部符合期刊管理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了期刊管理的各项职能,并且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有期刊就有管理,印刷型期刊与电子期刊的长期共存性决定了期刊部存在的必要性与长期性。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曹鸿清认为,期刊自动化管理与“一条龙”管理并不矛盾,而且也正是在“一条龙”管理的体制下,期刊自动化各业务环节才能得到有效的协调,在自动化、网络化环境下不是削弱而是应当强化期刊工作“一条龙”管理,对期刊工作的组织形态应在内部进行结构调整。还有代表认为,期刊要集中管理,而且要使“一条龙”成为一条全龙,即包括期刊管理系统、期刊检索系统、期刊全文存贮检索系统,凡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均应划归期刊部,这样做符合文献类型和管理特点,能向读者提供一体化服务,也能使期刊馆员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另一种观点认为,变革和发展是图书馆的一大特点,期刊“一条龙”管理模式在手工检索、印刷型文献载体和自给自足的保障体系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点,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读者需求的变化,期刊“一条龙”管理模式已面临危机,应该进行改变。浙江大学图书馆陈益君等人列举了“一条龙”管理日渐显露出的种种弊端,以及美国和我国一些大学图书馆以读者服务为导向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撤销期刊部)的成功尝试,认为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现有的管理模式,应该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的图书馆变革,进行业务流程创新。西安外语学院图书馆刘正怀认为,一条龙管理模式是“以藏为主,以管理为中心”的传统的文献管理模式,在期刊文献量剧增、载体多样化、读者需求立体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情况下,已不能适应期刊工作的需要,应“以读者为中心,以主动服务为目的”,大胆突破传统的一条龙管理模式,以服务功能和读者要求重组机构、重组业务,实现读者服务一体化、工作管理系统化。

还有一些代表认为,在电子期刊大量涌入图书馆之后,探索新的期刊管理模式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选择何种管理模式应视各馆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致,但总的原则应该是符合扁平化、简单化、一体化等最优管理原则。

随着期刊管理体制的变化(期刊部被撤销),原来的期刊业务被分散到其它部门,期刊工作人员的专一性也将失去,期刊研究工作因失去组织机构和人员上的保障而将遭到削弱,那么未来的期刊工作应如何定位?一些代表在发言中表达了他们的忧虑,还有一些代表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们认为新颖性是期刊的生命与活力所在,新的东西培植了期刊,赢得了众多读者,因此,期刊工作是图书馆情报服务的前沿阵地,在图书馆的排列定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角色,是图书馆工作的“龙头”和“大哥大”,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应从图书转移到期刊上来。

4 关于期刊馆员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

代表们普遍认为,21世纪的期刊工作对期刊馆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尽快教育培训出一支思想素质好、文化知识丰富、业务技能优良、具有开拓精神的期刊工作队伍,是新时期期刊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有代表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才培训比资金投入和设备更重要。河南师大图书馆王恺荣认为,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关键,高素质创造性管理人才是开发文献信息的钥匙。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图书馆叶树声研究馆员认为,必须加强现有期刊馆员的继续教育,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期刊工作的需要。他认为复合型期刊馆员的知识结构应呈“米”字型,“横”为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竖”为图书馆学知识,上面的一“点”一“撇”为汉语基础知识和写作基础知识,下面的一“撇”一“捺”为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南京审计学院图书馆洪铁兵认为,未来的信息服务是建立在如何提供和满足读者需求之上,是传统期刊服务的进一步延伸,是附加了大量知识、劳动、技术的一种深化服务,因此期刊馆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服务意识,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和特定的知识结构(信息学术结构、信息技术结构、外语知识结构),以及业务能力结构(公关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反映能力)。还有代表认为,今后的期刊工作将围绕计算机、通讯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文献展开,要求期刊馆员必须熟悉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要对使用的计算机系统有基本的维护能力,对数据库建设有基本的开发能力。一些代表对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作了很好的总结,内容包括新观念教育(信息观念、市场与竞争观念)、新技术教育、新知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外语教育等;形式包括自学、脱产学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强调必须要有全面规划,对培训人员要严格考核,而且在人员的使用上要引进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还有的代表对继续教育的种种障碍作了深刻剖析。

5 关于期刊文献的共建共享和CALIS

资源共享是几代图书馆人为之奋斗的目标。10年来,期刊会在推动全国外文期刊的协作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曾受到国家教委高校图工委的通报表彰。新世纪到来之际,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的共建共享,是期刊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令代表们感到鼓舞的是,我国已启动了作为“211 工程”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英文简称CALIS 。 期刊会主任委员、 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强研究馆员,在专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CALIS 的组织形式、实施计划、软硬件配置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邵晶副研究馆员提出了CALIS 地区中心资源共享发展的思路。CALIS 把全国高校图书馆联结为一个整体,建立“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联合保障体系,通过网络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术信息支持, 这一全国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成,将使几代图书馆人资源共享的梦想成为现实。

6 关于期刊学及期刊理论研究

期刊学的提出是期刊研究者的一大创建。 自1984年何鼎富研究馆员提出建立期刊学以来,在该研究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期刊学概论》(倪延年著)、《简明期刊学词典》(于鸣镝、张怀涛主编)等专著也相继出版。本次会议上,一些新老学者发表了对期刊学的新见解。南京师范大学倪延年研究馆员在《期刊研究与知识传播》的专题报告中,提出了对于期刊学的态度:客观、务实、积极进取、团结协作,指出期刊研究不要搞纯理论研究,要注重实效,同时,要走出图书馆领域俯看期刊研究,以便把握正确的学科走向,促进期刊学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佘广和副研究馆员详细论述了期刊学的研究对象、期刊学产生的动因、期刊学创立的认识论基础以及期刊学研究的哲学思维方式。 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刘瑞兴研究馆员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 回顾了1990年第二届大连会议关于期刊学的争论,介绍了英国、韩国、日本等国期刊学研究情况,他认为依据学科学的观点,一个学科的建立往往是少数学者首先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出,经过同行间的传播、深入研究,甚至激烈争鸣,取得广泛共识,一个新学科便诞生了。他预计期刊学的研究仍是下个世纪我国期刊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大连轻工学院图书馆于鸣镝研究馆员在《现代期刊发展的新趋势》的专题报告中,阐述了期刊发展的七个趋势:产业化、集团化、报纸化、主攻化、广深化、美帧化、电子化,并进而提出期刊工作的四个发展趋势:走联合收藏之路、走电脑管理之路、走信息化之路、注重人才培养和人员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赵纯仁副研究馆员认为,当前理论研究中缺乏知识性、物质建设中缺乏效益性、期刊管理中缺乏创新性,已成为影响期刊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期刊工作必须大力开辟知识研究的领域和道路,充分发挥期刊文献知识时效强、内容新、应用广的特性。一些代表对电子期刊的概念、类型划分、与印刷型期刊的关系以及电子期刊收集、加工、编目、保存、电子期刊服务等方面的探讨,丰富了期刊理论的内涵,为期刊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新的贡献。

收稿日期:1999年10月30日

标签:;  ;  ;  ;  ;  ;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第七届国立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讨会综述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