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民族乡镇_建筑论文

塑造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民族乡镇_建筑论文

塑造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民族村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镇论文,环境优美论文,鲜明论文,生态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贵州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8%。在17个少数民族中,苗、布依、侗等9个民族人口超过10万。 贵州高原的气候地理条件、浓郁的民族风情、原始古朴的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建筑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贵州各民族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根据居住地的环境特点,创造了多姿多彩、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主要体现于典型的民族村镇、古镇和文化名城的民居、寺院、庙宇、院落、古道、码头等方面,也体现在诸如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岩石建筑、禾仓、吊脚楼、半边楼、侗寨鼓楼和风雨楼等一些特色鲜明、独具匠心的民族建筑方面。贵阳市的青岩镇、黎平县的德凤镇、织金县的城关镇、黄平县的旧州镇、雷山县的西江镇等,即是一批历史文化悠久、保留较为完整、建筑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极具保护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古镇。它们是历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历代社会经济文化、民族风情的集中体现,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交通条件限制,贵州民族村镇和古镇大都保存得相当完整。随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保护生态的国际潮流的兴起,随着国际上对“越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和建筑,越具有世界性”的观念的形成,我省民族村镇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自然成为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站在世界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民族村镇保护和建设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做好,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为我们加强小城镇和民族村镇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中央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最近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也将小城镇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以研究部署,全省各地都抢抓机遇,掀起了城镇建设的新热潮。所有这些,都增强了我们大力发展、保护和建设民族村镇的决心和信心。保护、整治和建设好贵州的民族村镇和历史文化古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城镇建设尤其是民族村镇建设,不仅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聚集效应,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改善其生活质量,而且将有力地促进民族村镇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优势,扩大内需,推动当地第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更好地塑造贵州特色鲜明的城镇新形象。

当然,加快城镇特别是民族村镇建设,首先必须科学规划和决策,避免投资失误和盲目建设。要高起点规划,充分体现地方经济、人文内涵、区位特色和民族特征,为经济和社会特别是民族文化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一是要考虑改善地域环境质量,维护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地域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总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把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放在第一位,确定人口规模、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重视研究建筑环境的承载容量和维护措施,合理地分配现有和可能的资源,把对自然生态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结合村镇区域的发展优势、发展条件、制约因素、具体特征、交通条件和空间联系,确定民族村镇建设的总体框架。三是要根据风景、矿产、水、燃料动力、农副产品等村镇赖以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条件,确定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定位。四是要创造良好的宜人生活环境,营造和谐的生存空间。要关心人、方便人,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全面提高民居的规划布局和设计水平,相对集中地进行合理布局,逐步改变零星、偏远以及各自为政、顾此失彼的倾向,以使基础设施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达到节能、节地、节材的目的。为住户推出符合经济承受能力和居住习惯,又满足不同层次住房消费需求的各式新型民居。实现民居规划设计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富有特色的民居小区建设。要重视对文物民居、传统街区风貌、传统文化、整体风貌的重点保护和整治,使村镇在总体布局和局部风貌上都能烘托出地方特有的文化、历史、宗教、民俗和风情。尤其要强调保护文物古迹及历史社区、街区,保护和延续古镇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这是一种保护历史、民族文化城镇的综合思路,也是一个完整体系。有时候单体的历史、民族建筑或文物可能没有保留价值,但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环境,代表了村镇历史的真实特色和风貌,从而使整体价值得到升华,构成了村镇的特色文化。因此,在建设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村镇的时候,不仅要保护文物本身,而且要保护成片的历史、民族文化社区、街区完整的古镇风貌及其所形成的历史环境。历史社区、街区和民族传统建筑一旦被破坏或拆毁便无法恢复,即使按原样重建,也代替不了应该保护的传统建筑和历史地段的真实历史遗迹,从而使其失去历史信念和历史价值,造成千古遗憾。传统的社会、街区是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和民族村镇保护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成片的历史传统街区才能给人们以历史名城、古镇和民族村镇的感觉,引发人们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追溯和思考。

为了适应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保护生态的国际潮流,保护和发展生态建筑已经成为民族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抗争向互相依存、和谐共处转变的重要的实现形式,是一种具有强烈环境意识的高品位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与文化信息。它取向于生态环境,依附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在设计、建造上体现与自然生态进化规律一致的原则。我省不仅有着底蕴深厚、保留完整的古建筑群,还拥有众多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其中不乏具有浓郁民族风情,体现古朴原始理念的生态型建筑。如何保护、利用、发展我省的民族生态建筑,是我省民族村镇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民族村镇建设中,要高度重视非耕地建设与生态优化的问题。要根据生态补偿原理,尽量选择非耕地建设建筑物。要结合地形、地质情况进行规划布局,做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要注意随形就势,顺应自然,尽量减少搬山平整、填平湖塘造房建楼而破坏村镇地形地貌的做法。要保证区域环境绿化建设同步,做到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防灾减灾相结合。建筑物周边环境及附属设施建设要注重构建立体化的生态系统,如绿化挡墙和步行走廊、绿化开发空间、屋顶花园、契合地形的台地院落与道路等,创造田园般的舒适环境。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尽量采用自然能源,推广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建筑的环境物理条件。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建筑要节约资源,减少建筑以及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和创造空间。要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要随地形地貌高低,随坡、坎、水、崖、池变化进行灵活布局,使人居环境变化有致,与自然融为一体。

政策扶持是民族村镇建设的动力。一是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加大力度,加快人口向集镇聚集,提高非农业人口比重,努力使农业人口有序地向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向就近的重点民族村镇转移。要千方百计提高城镇化水平,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要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切实保护耕地,坚持节约用地。实行复垦开发与用地挂钩,在保证建设用地与实现复垦开发土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经批准先占用、后复垦。小城镇建设用地可由政府实行统一征用,土地一律实行有偿使用。要充分发挥土地的级差效益,按级出让,出让土地收益的80%直接留在乡镇,用于民族村镇建设。三是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逐步建立省、地、县、乡、集体、个人多渠道投资的机制。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民族村镇建设,最近计划每年从省财政拿出一定资金专门用于民族村镇建设。各级地方财政也应安排适量的周转资金,专门用于调控和引导小城镇特别是重点民族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制定政策,大力引进国内外投资,吸引民间力量参与城镇的商业、旅游、房地产、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保护、建设和管理。

对民族村镇的保护和建设要坚持中央关于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政策。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一是要尽快抢救那些有历史文物、有旅游和研究价值的村镇,抢救那些原貌尚存但已受到建设性破坏的村镇。二是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族村镇、古镇,有选择性地进行保护和建设。三是坚持“扶优、促强、奖勤”原则,优先对那些交通方便、在旅游线路范围内、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好、规划和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得好、地方积极性高的民族村镇保护建设,给予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四是近期要把民族村镇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社区、自然遗产和生态环境作为保护和建设的着力点。要把民族村镇的保护与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全局工作,统一思考和部署。从省情出发,各部门要统一思想,顾全大局,紧密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职能作用,集中一定物力和人力抓好这一系统工程。要调查研究,把有发展和保护价值、有特色的民族村镇情况搞清楚,全省统一规划,确定重点保护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古镇、民族村镇和建筑,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财政预算和体制改革的总盘子,纳入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目前全省的民族村镇建设决不能搞遍地开花。各地州市县也都要确定试点,突出重点。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在三年内集中力量重点将2个国家级、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镇以及今年列出的10个民族村镇和最近确定的24个省级典型民族村镇建设抓出成效,在全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名城、古镇的建设要统一组织,采取综合性、整体性措施,以利于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组织有资质和水平的设计单位编制规划和设计,对重点建设的民族村镇要尽快按规划列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组织专家论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提出可操作性的计划和实施办法,逐步提高全省历史和民族文化名城、古镇的保护、建设的总体水平,使我省这些名城、古镇日益发挥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招商引资、对国内外客人的特殊魅力。建立生态博物馆是保护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效形式。六枝特区梭戛以12个箐苗寨子为依托建立的生态博物馆,为我们开展建设和保护工作提供了示范。它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在文化社区内原状保存好,使之得到长期延续。各地要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的管理。

标签:;  ;  ;  ;  ;  ;  

塑造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民族乡镇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