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Web2.0的“大众智慧”--解读新媒体传播的政治经济学_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质疑Web2.0的“大众智慧”--解读新媒体传播的政治经济学_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质疑Web2.0的“民众智慧”——对新媒体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民众论文,智慧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5年开始,以“草根”闻名的博客、维基百科、播客迅速在普通网民中流传开来。一个始于商业会议上的概念“Web2.0”忽然火了起来。

一种广泛接受的说法是:Web 2.0是一种依赖于社区来定义和发掘网络的新的社会型网络服务(social Web services)趋势。强调个体性,互动性,自由性和去中心化。举例来说,博客相当于个人网络报纸,播客相当于网络电视,维基百科相当于网上字典,网上交友网站相当于网上俱乐部等。

目前公认的Web 2.0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网络来发掘大众的智慧。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理想得到了不同版本的演绎。纽约时报称之为“传播革命”,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认为将来人人都将是记者,国内著名播客网站土豆网也打出鲜明的旗帜:“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俨然像尼葛洛庞帝所说的,“真正的个人化时代已经来临”。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众生平等的网络桃花源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这个网络桃源在中国却出现了悖论。

第一,Web2.0的“民众智慧”正在逐步让位于在旧媒体占据重要地位的少数智慧,并没有实现第二代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目的。

目前点击率最高的博客莫过于以“老徐”(明星徐静蕾)等为代表的名人博客,其传播范围之广、网民回复率之高远远超过了平民百姓的网络日志。不可否认许多知识分子也在充分利用网络发表自己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看法,可是其影响力往往像一滴水落入大海,悄无声息。

再逛逛兴起不久的播客网站,很少见到由老百姓独立制作的草根网络电视新闻,大多数的新闻播客都是传统电视台的节目搬上网而已,比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跑两会”曾放在新浪网上。目前绝大多数电视台现在都有了自己的网络视频新闻。

第二,Web2.0的“民众智慧”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多了“娱乐致死”的意味。

在各大互动社区里,随处可见“娱乐搞笑”、“美女热舞”、“偷拍”等类别。以门户网站新浪网2007年4月27日的播客频道为例,在“原创频道”中高居榜首的是“传说中香港第一美女”;在“社会频道”中,“手机偷拍萨达姆行刑全过程”名列榜首,而“教育频道”中的前三名分别是“十大未解之谜”、“办公室人际协调技巧”,很少有谈论社会公共事务的播客出现。

第三,Web2.0的“民众智慧”仍然呈现一盘散沙状态,很难直接找到系统性、历史性的资料。零碎信息、过期信息、重复性信息等层出不穷,虽然已经有网管在进行把关,但仍然不尽如人意,以至于以开放编辑权著名的维基百科都忍不住要求网友实名编辑并寻找权威专家进行把关。

这些都“充分发掘了民众”,但发掘出土的“智慧”产品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Web2.0出现这个悖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生存机制:商业化和从业者的非专业性。

第一,Web2.0天然具有的商业性决定了这种新媒体不可能创造完全的网络自由。

第二代互联网从出生起就和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数据称2005年Web2.0网站就吸引了近10亿美元风险投资,2005年,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站MySpace;2006年,Google以价值16.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了美国第一大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第一财经)。在这一圈洗牌后许多小网站纷纷倒下了,幸存下来的公司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如何吸引广告和增加点击率,但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出现。就连一向宣布绝对拒绝商业合作的倡导公共知识的维基百科,也不得不融资400万另外成立了靠广告生存的商业版维基来支撑日益艰难的网络百科全书。其创始人也表示,虽然维基百科目前没有摆放广告,但在未来为了慈善考虑,不排除开广告先河。

在生存压力和商业诉求下,投资商、网站管理层、甚至许多提供内容的网友,都开始关注网站怎么赚钱,焦点就集中在盈利模式上了。在以挣钱的前提下,还能有多少清醒的空间留给独立声音和“民众的智慧”呢?只能是交给流行的大众口味了,哪里管它是否是桃色内容,哪里管它是否一片散滥乱,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从这个意义上看,Web2.0不过将继续被广告商通过广告费和赞助形式操纵商业化媒介,来满足“高级资本主义最神圣的目的——销售”,只是个“数字资本主义”的新工具,成了“各种政治经济工程正在进行之中的庞大建筑工地”。

第二,Web2.0的业余制作者们很难保证其所供应内容的质量和持续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Web2.0声名鹊起是因为普通人终于找到了说话的地方,而这远远没有成可以谋生的专门职业,很难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况。大部分的Web2.0先锋都是出于兴趣爱好写博客或者制作播客,如今无数的博客和播客链接上已经长满荒草甚至关门大吉。没有持续稳定的制作团队,怎能叫人信赖这些短平快的网络内容?因为缺乏专业的制作人才,网站之间的内容业变得越来越雷同起来。无怪多数人也就茶余饭后上传点娱乐内容。

第三,对新媒体内容的管理也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有人说Web 2.0真正的挑战在于:收集能够找到的所有被数字化记录下来的行为碎片,分析其内在的联系,并通过简单明了的界面,最终发掘出大众的智慧。

和传统媒体一样,Web2.0同样存在着把关人。无论是出于商业利益还是政府意志,谁来管理这些内容并重新制定网络信息的秩序是至关重要的:“民众智慧”的驾驭者和引导者将直接决定将来我们能看到是垃圾还是黄金。毫无疑问,由草根网民当此重任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其次,对网络内容取精华、弃糟粕在互动时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被大多数网民忽略的内容(如哲学)不一定没有价值,被网友喜闻乐见的内容(如娱乐节目)也不一定就是黄金内容。

群众的眼光可能是雪亮的,也可能是盲目的。草根的数量是庞大的,但不一定能喊出最响亮的声音。越是在百花齐放的世界里就越需要擦亮眼睛,否则就会像诗人柯勒律治所描绘的:“水呀水,到处是水。然而却没有一滴可喝的甘霖。”

在“我们”的背后,还有更强大的“他们”正在过滤着“我们的媒体”。

标签:;  ;  ;  

质疑Web2.0的“大众智慧”--解读新媒体传播的政治经济学_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