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新生儿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论文_陈阿玲,周碧云

60例新生儿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论文_陈阿玲,周碧云

陈阿玲 周碧云

(福建省南安市中医院 362300)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发热原因,探讨有效护理措施,达到新生儿疾病恢复,防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发热患者的发热原因,总结护理措施。结果:60例新生儿发热患者经过积极的对症处理和细心护理全部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发热、什么原因引起的新生儿发热都应引起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制定系统而科学的护理措施并很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关键词】 新生儿;发热;原因分析;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254-02

发热为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反应,对免疫系统有重要作用。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汗腺组织发育也不完善,特别是早产儿和出生10天以内的新生儿,对热的耐受程度和反应强度均较成人差许多,所以新生儿常有发热现象发生。正常新生儿腋下温度在36℃~37℃之间,肛温在36.2℃~37.8℃之间。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差,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与散热易失去平衡,体温容易波动[1]。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肛温超过37.8℃即为发热,超过39℃为高热。发烧时常伴有面红、烦躁、呼吸急促、吃奶时口鼻出气热、手脚发烫等。新生儿体温突然升高现象对婴儿的身体会造成不良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并立即查明原因,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1.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8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新生儿发热患者60例,其中男婴35例,女婴25例;足月出生的患儿52例,早产儿8例;患儿体温均超过37℃,其中有11例超过39℃。经医护人员对症处理和细心护理,60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2.新生儿发热的原因分析

2.1 环境温度过高

如暖箱温度过高、保暖衣被包裹过厚过热、使用光疗法温度过高[2]、天热时室温过高(超过30℃)等。此时新生儿体温可达38℃~40℃。

2.2 脱水热

当母乳分泌不足、水份总入量又过少时常致体内脱水,致使体温升高,产生脱水热。该病发病率较高,其表现为出生后第4~5日(其它时间较少)体温突然升到38℃~40℃不等,有时在出生第一天便出现脱水热,一般生理性体重减轻明显时易发生。发热大多持续1小时后逐渐消失,亦可一天数次发热,但很少连续数天发热。在诊断脱水热时要排除感染性疾病,以免延误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感染性疾病

各种细菌、病毒、原虫类引起的感染,如肠道或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脐炎、肠炎、败血症、脓肿等,或母体有产前、产时感染史、羊膜早破,则新生儿在出生后1~2天内可因胎内感染而发热。若是出生后感染,发热则在3天后出现。值得重视的是许多严重全身性感染中毒时并不表现为发热,反而体温正常或过低。

2.4 其它

核黄疸、颅内出血后遗症也有可能引起发热,但较少见。外胚叶发育不全、家族性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产伤性血肿或骨折后的吸收热、新生儿尿崩症等疾病也会引起新生儿发热,但这些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3.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

3.1 环境降温

调整室温22℃~24℃左右。若室温过高时应降低室温,高温季节以室温不超过30℃为宜,可以在地面上泼凉水,用凉水拖地板,或启动空调机,加速室内通风,使室温下降。若置暖箱应调好暖箱温度,若使用热水袋时不要过热,婴儿包裹衣被要适当,并定期打开包被、解开衣服散热。

3.2 发生脱水热时要坚持母乳喂养,非母乳喂养时要保证婴儿水份补充,可口吸50%葡萄糖溶液,每次30毫升左右,必要时可以静脉输入,总液量80~100毫升/千克/日,以利于降温。

3.3 退热

退热的方法有药物退热和物理降温两种方法,体温不超过38℃时不要随便服药,应采用物理降温法,一般用50%酒精或冷水擦浴(前额、四肢、腋下、腹股沟、背部、下腹部等)、枕凉水袋或用40℃左右温水洗澡等,均可改善血液循环,迅速退热。各种退热药在新生儿时期容易产生毒性反应,应慎用。高热且物理降温法退热不明显时才采用药物退热,常用的退热药有阿斯匹林、阿鲁片、安乃近、醋氨本分或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

3.4 如有感染(一般多见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其它沙门氏杆菌等或肠道、呼吸道病毒感染),可根据病情或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素。

4.护理体会

新生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其发热的表现大致相似[3]。除感染因素外,环境温度过高、保暖包裹过度、失水等均可引起发烧。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发热、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延误病情容易危及患儿的生命。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制定系统而科学的护理措施并很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积极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使患儿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于翠香,刘耐荣,黄锦丽.新生儿背温与腋温值的观察[J],护理研究,2002年2期.

[2]杨玉香.保温箱内蓝光治疗早产儿黄疸时体温调节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4年33期.

[3]张春英.各年龄段小儿发热的特点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年30期.

论文作者:陈阿玲,周碧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  ;  ;  ;  ;  ;  ;  ;  

60例新生儿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论文_陈阿玲,周碧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