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教学目标论文,语文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结构有了新的要求,如何设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新的能力要素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许多关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探讨,使一些一线老师产生了疑惑: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要不要预设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到底怎么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预设会不会阻碍或钳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学目标到底要用明确、具体、可测的行为动词来表述,还是要用抽象、模糊的状态性词语来描述?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疑惑,主要是人们对一直影响着教学目标设计的四种取向认识不足。
一、目标设计的四种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设计教学目标时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梁生宝买稻种》一课要“教育学生学习梁生宝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高贵品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要学生“学习闻一多先生埋头苦干、钻研学问的学者风度和敢说敢做的革命家风格”。上个世纪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我国的语文教育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受普遍性目标取向的影响很大。因此,通常有这样一些固定的教学目标表述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精神”,“通过……学习……品质”等。
2.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动词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是对学生学习之后的行为及学习质量的一种规定。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精确、具体、可操作,它在上个世纪末对我国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必须用可以观察的行为动词加以说明,如用“再认”“背出”“识别”等表示记忆方面的行为,用“复述”“用自己的话表达”等表示理解性的行为等。目标中一般不用“懂得”“理解”“培养”等意义不明确或表示教师期望的状态性词语。
3.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它是教育情境中的产物和结果,它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一般不可能以明确的描述来预设,只能在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有意义的对话中产生。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它需要教师极大的智慧和极快的反应能力。
4.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行为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因此,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怎样制定表现性目标呢?其首创者艾斯纳曾举出一些例证,如解释《失乐园》的意义,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里最有趣的事情。对表现性目标的评价不能像行为目标那样,追求结果与预期目标的一一对应,而要对学生活动进行一种鉴赏式的批评。
这四种教学目标取向各有不足,如普遍性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是控制本位的,而且有模糊之嫌;行为目标则难以全面反映语文课程人文性强的特点;生成性目标难以把握,且容易使课堂教学处于盲目、随意的境地;表现性目标则不适合于表述语文课程中的规范的知识和技能。但这四种取向又各有存在的价值,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了我国语文教育中文道统一的优良传统;行为目标取向体现了教学的着眼点由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并能对知识性、技能性的学习有较科学准确的评价;生成性目标取向否定预定目标对实际过程和手段的控制,对学习者、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动性表现出了应有的尊重;表现性目标取向则更加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体现了课程与教学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
二、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要设计好语文教学目标,就要综合以上四种目标取向,做到以下五个结合。
1.抽象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不同于理科课程的教学,它既有知识内容和技能训练的确定性特点,又具有情意流动的不确定性、主体体验的差异性、评价标准的模糊性等特点。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在设计上既要有抽象的教学目标,又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在具体表述时,抽象和具体的目标可以融合在一起,如《“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目标设计:
(1)能复述故事梗概(具体的),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抽象的)。
(2)欣赏本文塑造的哈尔威船长这个高大的人物形象(抽象的),谈谈从中获得的对人生的一点启示(具体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抽象的目标能使师生在教学中有更宽广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师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紧扣课文,为创造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行的切入点。二者是一种有机的互为补充的关系。
2.即时目标和延时目标相结合
所谓即时目标,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当堂完成的目标(相当于平时所说的课堂达成目标),延时目标是指关注学生课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说过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小时候,老师让学生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古典诗词,当时大家都不太明白,只知道要背下来。到后来自己出走他乡,生活在异国,才深深体会到诗的真谛。因此,“背诵……(经典的、文质兼美的诗文)”可以说既是即时目标(作为一种知识积累和技能,学生在当时就掌握了),又是延时目标(诗文中所蕴藏的情感、价值因素影响读者一生)。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多围绕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打下基础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语言积累等,而不能把一些陈旧的、僵化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的惟一目标,如《背影》的传统目标设计:
能掌握本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能正确把握文章段落的划分。
这种目标设计注意即时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很好操作,但其产生的后果是学生死记硬背文章中心思想等内容,这对学生的发展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可这样修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体会文中蕴涵的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修改后的目标设计不仅注重课内,还联系了课外,既立足于学生的现在(课堂学习),又有利于学生将来学习的迁移和发展。
3.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
如前所说,预设性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定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它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而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善于及时根据教学实际调整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相当多。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真正落实学生是主体、课程即经验等现代教育理念,就必须正确把握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关系,重视教学活动中生成性目标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4.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相结合
共同性目标是指为全体学生的学习预设的,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也能达到的目标;个性化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部分学生预设的。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一条开放性的目标进行表述,前面谈及的表述性目标就是一种开放性的目标,这种目标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愚公移山》的教学目标设计可以有:“能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后所受的启发。”这样设计既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谈出自己的个性化的认识。
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体现了基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在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顾及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体系性目标和非逻辑性目标相结合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但也绝不是毫无逻辑性、毫无科学性的,语文课程结构是科学性与非科学性的有机结合体。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课程目标的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阶段目标怎样体现和落实语文课程总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又怎样体现和落实阶段目标;二是上下年级之间,前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之间(无论是以文体来组织单元还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总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这些都需要施教者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理性的、科学的、系统的分析。因此,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非逻辑性虽已被大家认同,但其逻辑性、体系性也应引起大家重视。惟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以上所谈的语文目标设计策略是从目标取向的不同角度提出来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该在内容上紧扣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
标签:价值观取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