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RO模式的制药企业产品开发研究

基于CRO模式的制药企业产品开发研究

左丽华[1]2004年在《基于CRO模式的制药企业产品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制药行业飞速发展,全球的药物研发投入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也迅速飙升。1990年,世界制药研发费用是84亿美元,2000年为264亿美元,十年内增长3倍多。每研发一个创新药物平均需要12年的时间和3.5-8.5亿美元的资金。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制药业,拥有创新药品是企业竞争制胜利的关键。为降低研究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制药企业开始向外部寻求研发资源,将研发部分乃至全部业务外包,在医药业务外包市场的推动下,CRO(合同研究组织)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市场的国际化也越来越明显。制药企业要在严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开发,并使研发过程符合国际标准。我国药物研发主体也正在逐渐地由科研院所向制药企业过渡。如何将员工数量和管理费用合理稳定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同时又能使各项工作符合严格的药政管理要求,这成为制药企业共同面对的新课题。CRO这种以合同的方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组织(产业),正在成为中国制药和新药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本文通过对A制药公司新药研发CRO开发模式实证研究,提出产品开发的战略管理目标,探索了A公司CRO研发战略实施,希望研究结果对中国制药企业产品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轩[2]2008年在《制药企业对CRO的选择及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制药企业新药研发“高投资、高风险及长周期”的特点日益突出,研发成本逐年增加,而上市新药数量却明显减少;传统的新药研发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完全自主进行新药研发所有阶段的理念也已不合时宜。现在,制药企业每研发一个创新药物平均约需8年~14年的时间和8亿~10亿美元的成本,而拥有创新药物又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在此状况下,具有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成本及专业化服务特长的CRO便应运而生。CRO是“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直译为“合同研究组织”,是指以合同的方式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提供药学研究技术服务的学术性或商业性科学机构。随着全球医药外包服务业的迅速增长,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制药企业都在适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走向联合协作、合同研究和共同发展的道路。如今,CRO已成为国际新药研发的新模式和现代制药企业研发外包的必然选择。那么,现代制药企业依据什么指标、采用什么方法选择满意的CRO,并怎样对所选的CRO进行管理,已成为其研发外包过程中不可避免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具体分析制药企业选择CRO的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建立制药企业选择CRO的指标,然后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制药企业选择CRO的过程进行具体的模拟,最后提出制药企业对所选CRO进行管理的措施,为制药企业选择及管理CRO提供指标、方法和措施上的借鉴及指导,同时为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CRO的规范管理及CRO的自我战略管理提供参考。

吴哲明[3]2008年在《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制药行业飞速发展,全球的药物研发投入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也迅速飙升。1990年,世界制药研发费用是84亿美元,2000年为264亿美元,十年内增长3倍多。每研发一个创新药物平均需要12年的时间和3.5-8.5亿美元的资金。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制药业,拥有创新药品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市场的国际化也越来越明显。制药企业要在严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开发,并使研发过程符合国际标准。然而目前我国药物研发主要还处于通用名药品的低水平复制和仿制阶段,如何实现我国药企创新药物研发的突破,如何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本文试图寻求符合我国自身特点的新药研发战略。首先论文对创新药物的定义予以明确,然后通过运用PEST和SWOT分析工具,对我国医药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再通过竞争分析与新药研发水平领先的美国及水平相似的印度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的定位、使命和愿景,最后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做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中药和生物制药领域可以实施突破性新药战略;而大部分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以仿创和二次开发新药战略作为突破捷径,以期达到最佳的投资回报效益。对如何实施以上战略,本文提供了四种不同的研发方案以供面临不同问题的制药企业参考。

孙长青[4]2009年在《长江叁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的世界正处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联系紧密、交流频繁的时代。要素流动,经济跨国,贸易往来,科研合作,技术转移,政治对话,文化融合,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集聚整合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这个大趋势中一个主要的、显着的表现形式,对其它趋势产生着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的范式也开始从线性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变。这样的转变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制药产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生物技术被应用到新药研发之后,全球制药产业价值链参与者之间关系的网络化趋势变得更加明显。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制药产业巨大的市场和高利润,制药产业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制药产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创新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药物开发主要还处于低水平复制和仿制阶段,制药产业创新水平仍然落后。与此同时,由于看好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潜力以及廉价的医药创新资源,外资研发开始大举进入我国,对我国的“本土研发”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如何推动我国制药产业从这种内外交困的境地中实现突破,提高制药产业的创新水平,提升制药产业的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江叁角洲地区是我国制药产业最大的聚集区,该区域内已出现了若干初级阶段的制药产业集群。本文从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以长叁角地区制药产业集群为出发点,探索如何促进目前在国内相对较为发达的长叁角地区制药产业率先实现形成成熟的制药产业集群,并通过相关举措推动长叁角地区制药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创新,以提高该地区制药产业的创新水平,进而带动我国整个制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升级。本文共分8章。第1章为绪论,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第2章为相关理论的梳理。第3章是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分析,运用博弈论方法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模型,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了博弈分析。第4章则运用网络组织理论探讨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机制以及实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路径。第5章分析了制药产业研发特征以及制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变动,以及全球及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态势等制药产业的相关产业背景。在此基础上,在第6章,对长叁角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初步形成了长叁角地区制药产业协同创新水平分析的思路,然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对长叁角大型制药企业的分支机构网络以及创新活动网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目前长叁角地区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第7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长叁角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若干对策建议。第8章为本文的基本结论及对未来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展望。

徐守军[5]2010年在《我国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平台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化生产组织形式,其运用和影响范围日趋广泛,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等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是一类技术、知识、资金、设备和人才等多种要素高度密集的创新活动,技术平台已经逐步成为现代新药研发的主要载体和基本工具。我国制药工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既不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同时还面临着国外制药企业的现实威胁。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制药行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利益相关主体已经形成共识,要加快建设我国医药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实现我国医药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本研究选择新药研发技术平台为切入点,以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我国医药科技创新的相关利益主体、新药研发模式、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力图为加快建立完善我国新药研发技术平台体系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经济学分析、专家咨询、系统分析、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等软科学研究方法,重点分析探讨了以下主要问题: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一般经济学现象;平台、技术平台与新药研发技术平台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原因;新药研发技术平台的基本概念、内部核心要素、外部影响因素以及基本功能;国外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及其可借鉴的经验;我国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建设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国新药研发技术平台的发展策略。主要研究结论:新药研发的上游具有显着的公共服务属性,下游具有较强的商业特性,涉及利益主体多,技术链条长,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促进技术、经济和管理等不同层面的要素协同作用;新药研发技术平台是技术、人才、设备等要素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相对集中,有机集成的创新方式,可以显着降低创新成本,提升新药研发效率;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可以按照其产品属性分为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大类,在建设和管理上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私营部门有机衔接,分工协作;产权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优化产权结构可能是解决当前我国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利用效率低下,共享服务意识不强的可行方法之一;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是加快我国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尽快提升我国新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根据新药研发的内在特点和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科学部署我国新药研发技术平台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监督;政府部门应该营造良好的医药科技创新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新药研发技术平台的建设和新药研究开发的主体,并逐步将国有资金投入和监督管理的重点集中在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研究型平台建设与发展,降低管理成本,突出管理重点,建立完善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能和平台产出。

周德胜[6]2008年在《生物制药产业化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新兴的主导产业,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物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在2007年首次制订了生物产业的“十一五”规划,描绘了生物产业的宏伟蓝图。总体来看,我国生物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差距在5年左右,而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却在15年以上。研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实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从理论上指导企业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产业化,降低产业化成本,缩短产业化时间,同时对政府制订生物制药产业政策提供理论支撑,这对我国缩短与国外生物制药产业化差距,实现我国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结合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状况,从企业层面,以生物技术产业化路径为主线研究生物制药产业化实现路径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阐述选题背景与意义,提出拟研究的问题,简述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二章简述生物制药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综述国内外关于生物制药产业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第叁章设计影响因素量表,开展实证研究并分析实证结果:第四章综述集群创新网络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通过群组案例揭示集群创新网络对产业化的促进作用机理,分析利用机理促进产业化的途径;第五章综述资本因素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通过群组案例分析国家资助、风险投资、产业资本对产业化的促进作用机理,提出扩大产业化资本其它六种来源的建议;第六章综述内部协同创新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群组案例分析技术与市场、战略、组织、制度与文化协同对产业化的促进作用机理;第七章提出论文结论,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内容。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影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实现路径的因素:国家政策法规因素、外部集群创新网络、资本因素、内部协同创新因素、企业研发能力、经营团队、龙头企业引导、政府产业引导、生产装备与能力、销售网络与能力等。其中关键影响因素有四个:国家政策法规因素、外部集群创新网络因素、资本因素和内部协同创新因素。通过对内部协同因素的实证分析得出:资源保证是生物制药企业协同创新需要考虑的因素,而技术与市场协同是生物制药产业化叁阶段中最重要的协同因素。通过对资本因素的实证分析得出:在临床前研究阶段我国生物制药企业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政府资助为主;在临床研究阶段,我国生物制药企业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政府资助、风险投资为主;在产品上市阶段我国生物制药企业资金来源以产业资本、自有资金、风险投资为主。资金来源构成与国外有很大不同。(2)运用群组案例分析,揭示了集群创新网络对生物制药产业化的作用机理:在临床前研究阶段,集群创新网络促进产业化的作用机理是知识溢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最为重要;在临床研究阶段,集群创新网络促进产业化的作用机理是集中专业化,企业与临床CRO合作最为重要:在上市与规模化销售阶段,集群创新网络促进产业化的作用机理是销售网络主导,企业与有销售网络的龙头企业合作最为重要。同时,通过研究发现科研院所的集中度与生物制药产业化不成完全正相关关系。(3)运用群组案例剖析出资本对生物制药产业化的作用机理:①政府资助的促进作用机理是:资金+孵化效应。政府资助在生物制药临床前阶段和临床研究阶段具有显着促进作用。②风险资本的促进作用机理是:资金+运营能力增值效应。风险资本在生物制药产业化叁阶段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临床前研发阶段促进作用更显着。③产业资本的促进作用机理是:资金+网络输出效应。产业资本在药品上市与规模化销售阶段具有显着促进作用。(4)在资源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案例归纳出技术与市场、战略、组织、流程和文化协同要素对生物制药产业化的作用机理:①技术与市场、组织、战略、文化和制度等协同对生物制药企业产业化有重要促进作用,其中技术与市场是关键的协同因素。②在临床前研发阶段,技术研发部门与营销部门主要是通过“信息对称”,共同促进产品技术创新决策;在临床试验阶段,技术研发部门与营销部门主要是通过“信息反馈”,丰富产品功能和完善使用方法;在上市与规模化阶段,技术研发部门与营销部门主要是通过“信息渗透”,为营销部门制定营销策略和医院销售提供依据,促进生物制药产业化进度。③在生物制药产业化实现路径中技术与战略的协同是通过集中战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来实现的。不同研发实力的生物制药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战略定位,如专业领域领先型、技术创新平台型和专业领域跟随型。但是,对于生物制药企业而言,无论采取那种集中战略的子战略,技术与战略协同的一个关键手段就是要保护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④生物制药产业化过程是具有“项目”的特征,基于项目管理思想建立的项目组织形式促进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⑤积极进取的创新型文化是生物制药企业文化的主流;关键人员的激励制度是技术与制度协同的关键。

沈虹[7]2004年在《生物技术商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经济增长中起核心技术作用,生物技术商业化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生物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生物技术商业化运作体系。本项研究工作从国内外生物技术商业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分析研究入手,前瞻性地提出了我国生物技术应用的规则、程序及其商业化原则与进化理论,并对相关热点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在研究生物技术商业化实施方面,一是针对现阶段我国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研究和实践状况,研究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实施程序及其成本分析与有效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二是以生物医药为例,针对我国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到销售的特点及状况,论述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到销售的一体化管理流程,叁是针对生物技术商业化中急需解决的经营风险与融资渠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和运作建议;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及对生物技术企业商业运作的纵向与横向整合的实施及其运行管理的探讨,提出中国生物技术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构想;本研究最后对生物技术商业化的研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至此,本研究对我国生物技术商业化发展所涉及的最主要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意义。本文研究内容由下面几项组成:(1)主要研究生物技术的历史作用及其商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分析生物技术概念及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方法,针对我国主要的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竞争对手的技术、产业、策略等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世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的社会评价、产业发展、商业管理策略及其发展趋势以及技术商业化理论研究概况;分析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态势以及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探讨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安全与伦理等热点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2)主要研究我国生物技术应用的规则、程序以及商业化系统原则及其进化理论。在深入分析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独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第一部分的分析研究结果,本文首先从总体上提出生物技术应用的1+3规则及程序;随着进一步分析生物技术商业化运作的经济特征与市场条件,提出生物技术商业化系统模型及原则;进而给出生物技术经济化的概念,并比较与之相关概念的关系,提出生物技术商业化进化理论,并指出生物技术商业化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3)主要研究生物技术商业化实施中的问题。由于我国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研究和实践尚比较薄弱,本文将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方法引入我国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问题研究,并进行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的成本分析,提出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实施程序及其有效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针对我国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到销售的特点及状况,以生物医药为重点,论述建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到销售的一体化管理流程;同时,针对我国生物技术商业化中突出的问题——经营风险与融资渠道的构成和特点进行了较深入探讨,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与控制措施,并给出融资渠道与方式的选择途径。(4)主要研究了生物技术企业商业化运作的纵向与横向整合问题。本项研究在充分分析生物技术企业商业运作整合的必要性基础上,提出生物技术企业商业运作的整合主要分为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从生物技术研发直至销售的供应链上的纵向整合和以专业化或称水平优势发展的价值链上的横向整合的概念,较深入地研究生物技术企业商业运作的整合的实施与管理,提出了中国生物技术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构想,并对生物技术商业化的前景进行了预测,从而为生物技术企业获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技能,分散国内外经营风险,开拓国际市场,发挥相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的经济目标提供了策略思考。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研究展望以及前景预测。

邹鲜红[8]2010年在《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进入WTO以来,医药制造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却并未随规模扩大而有显着的提高,与国外医药制造业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技术创新效率,逐步从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依托科技进步的创新强国,转变我国医药经济的增长模式,已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国内外产业技术创新理论及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特点,运用非参数的分析框架从行业、区域两个维度研究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对效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研究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根据实证研究结论结合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改善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新产品研发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药物的竞争,因此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美国、日本及印度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的分析,发现日本和印度的技术创新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这些经验主要包括强化政府的支持与干预、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医药制造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按国际标准规范生产、走国际合作的路线等。2.根据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修正了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静态效率的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和西部表现出技术创新相对有效,而中部地区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共同影响导致技术无效,主要原因是R&D活动人员及非R&D技术经费出现投入冗余。动态效率的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既存在区域差异也存在行业差异,1999-2007年技术创新效率年均提高了6.6%,其中技术进步贡献了10.6%;而技术效率出现负增长(-3.6%)减弱了技术进步的贡献,影响了创新效率的整体提高。综合评价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但是效率的区域及行业差异又体现了在创新过程中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对创新产出中自主知识产权的关注程度。3.从创新资源的配置、市场结构与制度环境叁个维度提出了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基本假设,并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R&D投资强度的增加、产业的快速成长、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过度的人力资本投入、低的资产利用率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阻碍作用;医药制造业国有股权的比重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表现出双重性。4.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当前我国新医改的形势,从加强创新资源投入的配置与管理、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制度环境提高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叁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这些研究结论对政府制定医药产业政策具有参考价值,对提升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郑涛[9]2005年在《上海YS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相关文献资料调查与分析和公司营销方案实践等研究方法,通过作者亲身参与制定公司营销方案的实践活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结合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及国内医药技术市场的具体环境和YS公司的实际情况,理论结合实际的为YS公司制定了该营销策略。文中通过对国际及国内新药研发的概况、现状和面临问题进行分析及对世界和中国医药新药研发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深入探讨了医药技术产业的行业背景;并对上海YS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营销现状作了介绍。结合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和医药技术产品的特点,提出了新药研发行业市场营销的概念,对医药技术产品营销理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本文还通过对上海YS公司营销环境、新药项目开发能力、营销活动能力、营销组织与决策能力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上海YS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该方案对YS公司目标市场的选择及定位、市场营销竞争策略的选择及公司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和市场部门的组织形式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这一营销策略对上海YS公司的营销实践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并对新药研发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阿丽塔[10]2008年在《国内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对比分析》文中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医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总结国内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特点,借鉴国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促进我国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系统运用情报学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如文献调研法、综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SWOT分析法等,检索了维普、万方、PubMed、OVID等中外文数据库,阅读了大量关于医药产业、创新和创新体系相关的论文,选择以美国、德国、日本、印度、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职能定位、创新能力、特点和模式及进行了较系统、详尽的对比分析。以医药产业为切入点,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国内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特点和模式特点,提出完善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议,为本论文的创新点所在。研究发现,各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既有共同点,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在构成上,各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元素大致相同,即均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构成;除我国外,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均是以企业为主体。在运作模式上,美国政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德国政府注重技术、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大学是科研体系的脊梁;日本政府采取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的措施,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印度政府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为医药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我国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创新主体,企业尚未成为创新的主体。为充分发挥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势,完善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提出如下重点建议:一是建立完善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二是政府加强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叁是医药企业采取多种手段加强产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四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基础创新。

参考文献:

[1]. 基于CRO模式的制药企业产品开发研究[D]. 左丽华. 天津大学. 2004

[2]. 制药企业对CRO的选择及管理研究[D]. 李轩. 沈阳药科大学. 2008

[3]. 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D]. 吴哲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4]. 长江叁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D]. 孙长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 我国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发展策略研究[D]. 徐守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0

[6]. 生物制药产业化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D]. 周德胜.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7]. 生物技术商业化研究[D]. 沈虹.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8]. 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邹鲜红. 中南大学. 2010

[9]. 上海YS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郑涛. 广西大学. 2005

[10]. 国内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对比分析[D]. 阿丽塔.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基于CRO模式的制药企业产品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