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论文_蒋垂锋

难得“糊涂”论文_蒋垂锋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模糊”艺术

蒋垂锋 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南村中学 266736

在学校管理日益精细化的今天,教师对其教育对象是否也该精细入微、“明察秋毫”、凡事弄个“水落石出”呢?很多时候“糊涂”些,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当然,这种“糊涂”,不是指稀里糊涂是非不分的糊涂,而是站在教育的高度所表现出来的一份宽容、理解和信任,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智慧,一种“模糊”艺术。我是从这几方面着手的:

一、看学生的错误“模糊”些

中学生心理上急剧变化,处于半幼稚状态,他们客观上像孩子,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大人,自我意识的控制能力尚差,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干一些荒唐的事。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教师就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该容忍且容忍。如果我们总是拿着放大镜来看学生的点滴错误,甚至扩大化,语言尖酸刻薄,讽刺挖苦,很可能导致教育效果的泛化,使学生产生防范心理,造成心理抵触。同时,学生如果长时间生活在被批评、被责难的压抑环境之中,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很容易产生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破罐子破摔的后果。其实学生有时做一些事情是没有目的性的,可能是冲动,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一时贪玩,如果这时候我们非要查个究竟,实在是在自寻烦恼。

二、看学生的分数“模糊”些

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业水平的依据,长期以来受到师生的重视,由此排出的名次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学习进步或退步的“铁证”,许多教师更是由此大做文章。殊不知由于受考试方式、内容等客观因素和学生临场发挥等因素的影响,分数并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更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标准。如果教师仅仅凭分数就断定学生努力与否,很容易损伤虽努力但成绩不理想同学的上进心,使他们一方面承受努力不被承认的委屈,另一方面产生再努力也不会成功的沮丧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望而却步。同时也容易使那些靠侥幸得高分的同学盲目乐观,形成浮躁、不塌实的不良习惯。教师如果给分数染上万能的色彩,把分数当作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尺度,那学生的其他优点、特长将难以得到发挥,更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展了。因此教师应看分数而不唯分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变化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才能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树立更高的目标;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至于失去信心,也能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看“早恋”现象模糊些

初中生对异性同学萌生好奇、好感,甚至会有朦胧的爱意,这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他们相互间有接触了解的欲望,通过递纸条表达爱慕之情,这一切都很正常,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可有些教师常常小题大做,给他们扣上“早恋”的帽子,一味的批评、制止,又是挖思想根源,又是向家长报告,又是处分又是检查,甚至搞“群众运动”……弄得满城风雨,学生无心学业,无脸见人。以至于草木皆兵,男女同学间正常的学习帮助思想交流,都会引起种种非议,甚至共同走一段路,谈一次话,就会有同学起哄,当新闻传播,纯真的异性友谊往往被推波助澜为真的“早恋”。动机和实效南辕北辙,这种非得搞清楚弄明白的做法实非明智之举。其实教师对种现象应抱着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从大处着眼低调处理,在学生把握原则的前提下越模糊越好,切不可上纲上线。即使确实要给予干预,也要以接纳学生的情感为起点,在沟通中获得学生的信任,用爱把学生从对异性的依恋中解脱出来。

四、批评的对象“模糊”些

表扬的人或事件要清晰化,而批评的人或事就要模糊些,用两个口头语:某个人,某些人。这样在批评过程中,既让学生知道了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初三下学期,我发现班里有几个同学课上课下忙着写同学录,甚至专门有几个联系本,为此消耗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制止这种事件的蔓延,我在班内批评了这种现象:“三年的初中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我听说班里某些同学在互赠留言,互赠纪念品。这无可厚非,同学友谊的确应该珍惜,但不是在这个时候用这种方式,这会牵扯同学们很多精力,不利于学习,希望以后这种事在班里不再发生…”这种对事不对人的批评,既能让这种行为不在别的同学身上发生,又能警告有这种错误行为的学生。

五、师道尊严的意识“模糊”些

传统的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对教师言出必听计出必从,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不容置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育发展到今天,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这里暂且不论其优与劣)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威信来自两方面,一是人格力量,二是权力。因此,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首先要淡化师道尊严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专制的“老夫子似的”管理,有可能换来“海面”暂时的风平浪静,但“海底”波涛难免会汹涌依旧。当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时,教师应放下架子,俯下身来,闲暇时与学生谈谈心,班级工作多与学生商讨研究,知识方面的问题该请教时请教,该学习时学习。

当然,教育教学中的“模糊”艺术还不止这些,但其核心就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需指出的是“模糊”不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放任自流,不是无原则的姑息迁就,它要求教师更具爱心、耐心、细心,聪明中不乏糊涂,糊涂中蕴涵机智,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统一。

论文作者:蒋垂锋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0

标签:;  ;  ;  ;  ;  ;  ;  ;  

难得“糊涂”论文_蒋垂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