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难点与标准_市场经济论文

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难点与标准_市场经济论文

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难点及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运行机制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经过17年的改革,经济运行机制已转换到了什么程度?尤其是在1994年,我国进行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社会保障,以及流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后,经济体制是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目前改革的难点在哪里?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对此进行研讨,对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步伐将是有益的。

一、判断经济运行机制转换的理论标准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道路。经济体制的转换表现为在旧体制内部逐渐引入新体制、新体制成分不断扩大、旧体制比重不断收缩的过程。这样,新体制的因素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问题是,新体制因素的作用在整个经济运行中达到什么程度,才可肯定地说,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市场机制已经在经济运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讨论之前,需要明确的是,“新的运行机制因素在经济运行中已经在发挥重大作用”,或者“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获得实质性进展,已经迈出决定性步伐”决不等同于“经济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前者仅是数量上的进展,后者却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我们认为,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体制的动态表现,或者说是运行中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实质性变化同时意味着经济运行机制的实质性变化,反之亦然。从理论上讲,经济体制的性质是由其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部分决定的,而不能简单地以新旧体制因素的数量比重大小来决定。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占全部经济活动的大部分,市场决定的价格占全部价格的大部分,大部分的市场参数信号开始发挥作用等等,并不是决定性质变化的主要依据。但是,如果在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环节和关键部位上,市场机制已经替代传统计划机制,情形就会完全不同。因为,正是这些基础环节和关键部位所具有的深层特征决定了其它环节的特征以至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的特征,这些基础环节和关键部位也正是运行机制转换的难点之所在。

二、经济运行机制转换的难点分析

由于新旧体制渐进式的替换过程长期违背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所以,这个过程应该越短越好。可以说,越往后替换,越接近于各个替换方向的难点,替换的制约因素会越多。今天的改革正是要在运行机制各个方面的难点上有所建树。

第一,从经济运行的微观机制看。企业和居民个人是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也是市场活动的行为主体。其中,国有企业在微观主体中仍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

时至今日,我国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仍然实行的是承包制,在承包制下,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主体,因为,承包制下的国有企业尚不具备内在的健全的动力机制。承包制下的国有企业尽管具备了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性,但这种企业利益在较大程度上表现为经营者及职工的经济福利,而非企业自身资产的不断增殖。企业由过去为完成计划指标而生产变为现在为完成承包合同而生产,二者并无本质不同,承包指标象计划指标一样都是对企业的外部制约,而非企业内在的动力。仅有的一点区别是,承包制下的企业能够主动追求完成承包指标后的余额,因为,余额的大小与经营者及职工的个人收入是密切相关的,而这常常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由于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缺乏根本的动力机制,致使经济运行在相当程度上还要靠传统体制下的动力源——各级政府主管机关加以推动,比如:硬性规定承包利润递增指标等。可以看出,在经济运行微观机制上,承包制并未涉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因此,如何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完整的利益主体,是企业改革的关键和难点。

从目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情况看,尚有许多有待探索的理论、实践问题。以股份公司为例,首先,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以后,产权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股份制真正的风险机制并未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国有股在产权结构中仍占绝对控股地位;股市变化对企业行为制约很小。第二,股份制下的人事制度难以与现行干部制度相衔接。按股份制原则,由股东大会按一股一票原则选举董事会,董事会是企业的领导机构,它向股东大会负责。这如何与党管干部的原则相衔接仍是实际工作中尚未圆满处理的问题。第三,董事会主导地位与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衔接问题。董事会是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是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运行中如何处理好与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在具体操作中仍不明确。若真正按已经出台的有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法规运行,尚有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所以,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又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整个经济运行机制转轨的难点之一。

再看微观机制的另一个主体。相对于国有企业,居民个人已具备较完整意义的市场行为方式,但目前对经济运行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有限。首先,个人自由择业的市场机制远未建立,劳动力市场极不完整。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尚面临现行城乡隔绝制度的阻碍,不能与城镇劳动力平等竞争;城镇劳动力的相当一批中坚力量,如:干部、知识分子、企业家等由于现行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尚不能进入劳务市场。其次,个人自由投资的权利虽已逐渐成为现实,但由于环境条件制约,个人投资对经济运行的总体影响也极其有限;个人对经济运行唯一较有现实意义的影响是根据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来决定是消费还是储蓄,或者根据利率与不同有价证券收益率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从而影响消费品的物价上涨幅度以及证券市场的行情变化。正是个人较完整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使得我们针对居民个人的间接调控杠杆——居民储蓄利率成为目前唯一比较有效的间接调控。

第二,从经济运行的传导机制看。我国的市场发育程度还比较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的市场体系基本上还是生活消费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为主体的商品市场,而资金、劳务、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极不完整,许多关键性生产要素的流动障碍还未从根本上清除。产权市场,实际也可称之为生产资料二级市场(其含义相当于证券的二级市场),它的缺乏,使占生产资料绝大比重的企业存量固定资产不能参与市场交易。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市场体系及价格形成机制还是初步的,这意味着,目前的市场体系尚没有能力对整个企业的市场价值作出衡量。其次,市场体系的浅层次决定了价格信号体系也是浅层次的,并使得表层价格信号因缺乏深层基础而失真。比如,股票价格的变动,游离于企业的资产状况及经营状况,而完全取决于股市的资金供求状况;入市资金的多少又基本上决定于短期的宏观环境因素。这使股市成为一个纯粹的投机市场,很难起到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目前,除商品价格还能基本上反映其供求状况外,利率、工资、土地租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很难反映各种要素的稀缺程度。这是经济改革的又一个难点。

第三,从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机制看。整个宏观调控仍表现出传统体制的根本特征。其一,从宏观调控主体的行为方式看,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未变(财政、银行投资都一样),作为经济运行的直接动力源未变。政府在经济运行中仍兼所有者、直接投资经营者、宏观调控者三重身份,这决定了它作为调控主体的主导行为方式还未有根本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缓慢,各级、各行业政府部门都极不情愿放弃既有的权力。以企业利润分配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仅以企业提取、集中由行业管理的基金性项目就达20多种。各有关部门下达的集资、收费的条文更多。几乎每个行业、每级政府都在参与国家与企业间的利益分配。其二,我们的宏观调控仍以直接控制为根本特征。直接控制要以国家掌握一定的资金、物资和外汇的直接控制权为基础。前一阶段,宏观经济调控经常起不到预期作用就在于政府的直接控制因放权让利失去了相当部门物质基础,而间接控制又因缺乏新机制基础而无法起作用。“提高两个比重”的目的正是为了强化被削弱的政府直接调控,而不是为了改进间接调控。1994年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其实质内容是中央与地方经济权限的划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行政权限的划分;通过分税制,加强中央财力从而强化中央政府的直接调控能力是这次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尽管我们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是财政和金融两大杠杆,但西方的财政金融手段以间接调控为主,而我国却以直接调控为主。比如,金融手段,我国的金融调控仍以信贷规模、信贷额度等直接控制手段为主,而诸如准备率、利率、贴现率、再贴现率等间接调控杠杆很少真正发挥作用。其四,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仍不完善,其重要表现之一是仍未建立起完善的中央银行制度和真正的商业银行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取得进展的是在金融组织体系方面,即创立、分设新的金融机构,例如:组建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允许民办、外资、地方金融机构设立,成立金融信托投资公司等等。这是传统体制中最容易取得改革成果的方面,因为传统体制有一种天然的增设机构、增加各级各类职位的倾向。而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改革,如建立真正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和商业银行体制方面,尚无实质性进展。在体制上仍有可能为了眼前经济增长而损害货币稳定从而损害长期经济增长。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而言,它们所遇问题的实质与国有企业改革一样,也是一个产权问题,但银行体制改革难度更大,制约因素更多。目前,各专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不计成本效益,经营秩序混乱、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是相当普遍的,离真正的商业银行要求还差甚远。

总之,在宏观调控方面,真正的难点是政府职能及行为方式的转变。

三、经济运行机制转换的现状及思考

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基础环节和关键部位上市场机制代替传统机制占据了主导地位,起了支配作用,我们才可以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相应的三个基本标志是:国有企业新型产权制度基本确立,替代政府成为经济运行的直接动力源;产权市场及相应的资源配置价格体系基本建立,完成市场体系的深层构造;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间接调控替代直接调控占据主导地位。

这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脱离其它两个方面独立地解决,但它们在机制转换过程中所起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微观动力机制改革的进展程度是我们判断整个运行机制转换程度的主导依据。因为,所有上述改革的难点归结到一点,都在于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难以突破。无论是市场机制的深层构造难以完成,还是政府职能及行为方式难以转变,都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并不具备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应有的功能。企业微观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使市场信号扭曲,一方面对一部分市场信号及宏观调控手段反应迟钝,使市场机制和国家间接调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上,在企业、市场、政府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即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导致市场体系深层构造难以确立,从而市场机制难以进入经济活动的深层领域,从而在这些深层领域必须保持传统的政府直接控制,从而就决定了传统机制在经济运行中依然占据基础的或主导的地位。

综上所述,经过17年的改革,新的运行机制还只是在经济活动的浅层领域起作用。在经济运行的基础环节和关键部位上改革还未有奠基意义的突破。目前,新旧体制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新的体制因素是在传统体制的深层制约下起作用;而不是传统体制因素在新体制的深层制约下起作用,这两种状态有本质区别。目前仍然是传统体制的光普照着新体制。可以说,退回去极易,前进却需要跨越!

这个结论的得出意味着,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深化改革的任务就在于解决以前改革未曾触及或巧妙地绕开的问题,把市场机制引入经济运行的深层领域,逐步实现运行机制在基础环节和关键部位上的转轨,从而实现整个运行机制的根本转换。

在改革方略上,要把理论的前瞻性与政策的现实可操作性分开。从理论上讲,要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但从实践角度讲,改革思路却应围绕中心,从各种外部制约条件入手,首先进行配套制度改革。在不具备引入市场机制条件的关键环节上,要暂时保留甚至强化传统手段。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顺其自然的解决各种改革难点问题。

标签:;  ;  ;  ;  ;  ;  ;  

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难点与标准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