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_金融论文

金融创新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_金融论文

金融创新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金融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3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在全球金融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金融创新充分地开发和运用了金融资源,提高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国际金融领域出现虚拟资本数量急剧增长、虚拟资本表现开式增多、虚拟资本交易量扩大和经济虚拟化程度加强的态势。

虚拟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通过金融创新使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动的经济形态,目前其总体规模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在虚拟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成本降低,资源配置动员充分,使投入具有了“溢出效应”和“报酬递增”的特点。但虚拟经济的发展在给世界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又由于其虚拟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世界金融业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深入研究金融创新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特别是结合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经济特点,探索我国发展虚拟经济的可行道路和合理区间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金融创新、虚拟经济与金融发展

金融创新、虚拟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联关系。一方面,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了工具、市场和操作手段;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深化又反过来对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虚拟经济的发展既是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又为金融发展和深化提供了有利的内在支持。因此可以说,金融创新、虚拟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是一种螺旋上升的互动关系。

(一)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创造或引发新事物。它是一个动态的广义概念,它不仅伴随于金融发展的全过程,而且是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金融创新的表现多种多样,既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又包括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还包括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等。概括起来主要是业务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方面。

金融创新始终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没有创新推动,只能是同一级别、同一层次上的数量扩张,而不可能有更高层次和升级性的发展。虚拟经济的发展从初始走向繁荣并非是一种直线匀速运动,而是一条由低向高的螺旋形上升轨迹。历史表明,虚拟经济的产生是由创新发动的,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次升级性的突破也是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实现的,创新贯穿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全部历程。道理很简单,当旧的运行方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时,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而当单纯凭借原有层次上的数量扩张不能解决这一矛盾时,就只有通过创新使之发生质的变化,满足经济发展新需求,从而将经济推上一个新层次。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进入了一个全盛发展时期。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形成新市场、新工具层出不穷,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创新不仅革新了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方式,打破了金融活动的国界局限,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与结构,重塑了金融运作机制,提高了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导致金融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虚拟经济发展。

(二)适度规模的虚拟经济能够促进金融发展

虚拟经济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微观角度看,虚拟经济可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提供大量个性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等手段,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增加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增强金融企业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又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从而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减少实际货币需求,节约大量流通费用。运作效率的提高使金融企业的信用创造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可引起资金流量和资产存量急速增长,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降低平均成本,使金融机构的盈利增加,效率提高。

从宏观角度看,虚拟经济可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一方面创新能够促进全球市场一体化,提高各国金融市场间信息传递和价格反应的能力,满足国际化虚拟经济交易客观上要求提高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创造大量金融新产品,使各类投资者不仅能进行多元化资产组合,还能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的同时分散或转移风险,增强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特别是持续性创新使金融市场始终保持着对投资者的是够吸引力,颇有利于活跃了交易市场。

此外,虚拟经济能够增强金融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金融产业发展能力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开拓新业务和新市场的能力、资本增长的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能力等。在当代虚拟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这些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当代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创新为金融机构开拓新业务、提供新服务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和组织保障,而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则把金融机构的业务开拓能力发挥到最大。虚拟经济的出现导致了对资本——资产比率的国际一体化监管,在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筹资能力大大增强,使资本增长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加之各种新型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信息工程、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促使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现代的科学型转化,从整体上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水平,使金融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得到增强。

表1 中国金融资产总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变化

金融资产 GNP

年份

总量(亿元)

增长速度(%)

总量(亿元)

增长速(%)

19783418

NA

3588   NA

19794000

17.0 3988   11.1

19804946

23.7 4470   12.1

19815783

16.9 4773   6.8

19826906

19.4 5193   8.8

19837759

12.4 5809   11.9

198410543  35.9 6962   19.8

198512809  21.5 8557   22.9

198616868  31.7 9696   13.3

198720932  24.1 11301

16.6

198825127  20.0 14068

24.5

198930117  19.9 15993

13.7

199037233  23.6 17695

10.6

199145426  22

20236

14.4

199258933  29.7 24379

20.5

199376144  29.2 31415

28.6

199498225  29

46670

48.6

1995125257 27.5 57494.9 23.2

1996153942 22.9 66850.5 16.3

1997188363 22.4 73452.5 9.8

1998209172 10.8 76967

4.8

1999230657 10.3 80423

4.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统计》、《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0)各期数据计算而得。其中金融资产总量指标包括流通中现金,全国城乡储蓄存款总额、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财政借款额、全国证券投资余额和保险准备金。

(三)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也将影响金融稳定

20世纪最后几年世界虚拟经济进程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特别是资本市场全球化进程大大强化了以金融资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二,20世纪末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信用的广泛发展,也为世界市场的统一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使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大规模发展;第三,商品的流动越来越被金融资本的流动所代替,通过直接投资,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这反过来又极大的推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动。

当然,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也对真实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首先,虚拟经济的急剧变动会通过利率、汇率或资产价格变动迅速传播到真实经济中去。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全球曾出现过两位数的持续通货膨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更是急剧频繁震荡。在实体经济中,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多次经济衰退或危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摩擦为虚拟经济增加了利润,但却增加了实体经济的成本,这正反映在实体经济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在不断持续攀升。其次,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还将使经济体系崩溃的危险性增加。正如货币通过银行信贷可以产生派生存款一样,贷款的偿还也会成倍的削减已创造出来的货币,导致全面的通货紧缩。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将有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市场波动再反作用于机构,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因此我们说,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必然使金融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

二、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金融整体格局和发展程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发展深化程度仍然不高,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指标分析

1.中国金融资产总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金融资产总量是一个量性发展指标,所反映的是一国金融部门的总体规模和金融发展绝对水平。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发展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金融资产总量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见表1),体现了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发展的程度的变化。

2.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这一比率是一个质性发展指标,反映了融资方式的转变过程。我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见表2。

表2 中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

年份/项目 1990199119921993

 1994

证券余额(亿元)

1360.9

1758.5 

2709.4

3043.4

4616.6

贷款额(亿元)

 17680.7

21337.8

 26332.9

32943.1

40658.2

证券/贷款(%)

  7.70

8.24

10.29

 9.24

  11.35

存款额(亿元)

 14012.6

18079.0

 23468.0

29627.0

40472.4

证券/存款(%)

  9.71

9.73

11.55

 10.27

 11.41

总金融资产(亿元) 35598.8

44164.5

 56098.2

69483.5

93275.5

证券/总金融资产

3.82%

3.98%4.83%

4.38%

 4.95%

年份/项目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证券余额(亿元)

7258.2 9523

6114.1

13564

 12505.8

贷款额(亿元)

 50538.0

61152.8

 74914.1

86524.1

93734.3

证券/贷款(%) 

14.36 

15.578.16 

15.68

 13.34

存款额(亿元)   53862.2

68571.2

 82390.3

95698

 108778.9

证券/存款(%)

 13.4813.897.42

  14.17

 11.50

总金融资产(亿元) 118532.3

148113.4

188363

209172.4  230656.6

证券/总金融资产  6.12

  6.43

3.25

  6.49

  5.42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统计》、《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0)各期。

由表2可以看出,同贷款总额相比,我国证券余额所占比例年平均仅为11.39%;同存款总额相比,证券余额所占比例年平均仅为11.3%;同金融资产总量相比,证券余额占比例年平均仅为4.97%。可见中国直接融资比重太小,间接融资比重太高,反映出社会融资对银行体系的过度依赖,信用渠道单一,资本市场欠发达以及证券化程度低下。

3.中国金融发展指数——M[,2]/GDP。近年来,我国银行信贷活动和货币需求水平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断上升,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平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其结果是金融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见表3)

(二)对我国金融发展现状的理性评判

中国金融发展指标从表面上看同发达国家差别不大,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通过以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发展在质上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1.我国的金融运作效率较低。众所周知,经济货币化程度加深是外部融资和间接融资在储蓄一投资转化过程中比重逐渐扩大的过程,表现在金融结构上是非金融企业和居民持有的货币化资产增多的过程;表现在经济运行上,则是更多的经济资源通过社会资金的流动来进行配置的过程。而我国由于金融市场欠发达,货币化其实仅是被动地适应着经济市场化,较高的货币化比率揭示了一种金融资源流动过程中的粗放经营。从微观上看,过多的货币实际上源于银行业务种类单一造成的中国各企业部门效率低下的信贷资金;从中观上看,高货币化实际上表示了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低效率;而宏观上则意味着储蓄一投资转化过程的渠道不畅,乘数没有达到应有的放大效果。实际上,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了GDP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中国的GDP增长有相当部分是由货币供应增长量增长推动的。

2.我国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市场欠发达。中国的银行金融工具单一,银行提供等量信用较之于发达国家,平均创造的货币供应量就相对较多。另外,纳入银行概览以外的金融机构的业务量较小,金融机构的信用集中于银行,也使M[,2]/GDP的比率较高。公众的筹资渠道单一,公司债券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不发达,造成居民金融投资集中于银行,企业融资主要靠银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样在全社会单边债务对GDP比率不变的条件下,中国的M[,2]/GDP就比债券市场发达的国家的水平要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多样化的投资工具。

3.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从M[,2]/GDP的水平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关系来看,不良资产比率高是M[,2]/GDP水平高的原因。一方面,不良资产比率较高,贷款回收较困难,贷款周转慢。为了维持正常运转,银行必须不断地提供新信贷。另一方面,不良资产不能得到及时冲销,表现为银行国内信贷对GDP的比率高于银行有效国内信贷对GDP的比率。存款人不承担投资失败的责任,自然不能冲销存款人的存款,这就造成了M[,2]/GDP居高不下,此外,不良资产比率过高还会引起公众悲观预期,刺激公众货币需求。

表3 中国金融发展指数的演变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指数(%)36.1

40.8

46.0

48.9

5.8

57.8

54.5

指数增长率(%)  NA

 13.1

12.7

6.3

5.9

11.6

-5.7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指数(%)61.4

64.1

62.2

64.6

82.5

89.5

95.4

指数增长率(%) 12.7

 4.4

-3.0

3.9

 27.7

8.5

6.6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指数(%)

 103.7

100.4

103.9 112.1

122.2 132.1

146.1

指数增长率(%) 5.6

 -0.3

3.5

7.99.0

8.1

10.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0)各期数据计算而得。

三、促进虚拟经济发展,培育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金融发展指标的高水平并不代表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高效率,相反却是计划体制惯性的后遗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以金融创新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加速我国金融领域虚拟化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金融继续深化的必要措施。

(一)虚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高效与适度原则

1.虚拟经济发展要对金融资源合理运用。合理运用既包括对国内金融资源的运用,也包括对国外金融资源的运用。一般而言,国内金融资源是较为稳定而安全的,而且国内资源运用效果对外部资源的运用具有极大的传导性。因此我国应首先对国内资源进行充分运用。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运用外部资源。在中国金融发展进程中,首先应注重创造和建立内生的金融环境和金融机制。

2.虚拟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于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人为构造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这种发展是外生且表层的,因而获得的增长通常是短期“量”的增长,缺乏深厚的持续增长的基础,使金融发展的效率降低。因此,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富有效率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同时由于金融业具有高负债性、高风险性以及高脆弱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需要对其加强监管。从中国监管实践来看,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监管技术和监管效能的提高。如果金融监管技术的发展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监管的效能就不能发挥,反而会诱导金融机构规避监管。这样既会使金融体系的风险增大,也会加大金融监管的成本。

3.在积极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金融风险意识,积极预防虚拟经济膨胀演变为泡沫经济。一旦虚拟经济危机与实体经济危机相复合,经济就会迅速走向萧条。因此,要高度警惕泡沫经济的发生。泡沫经济的产生表面源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金融冲击是其导火线,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即投机仅是泡沫破裂乃至危机爆发的催化剂,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对称发展才是内在根本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牢实体经济的基础,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督与管理,控制其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使虚拟经济形成的资产、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对应从发散变为收敛,促进与实体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二)培育金融衍生市场是推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银行商业化、资金商品化、利率自由化和货币国际化正在逐步实现,与其伴生的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也愈加突出,各经济主体逐渐对风险及其管理愈加重视,这就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机制。鉴于国际经验,中国培育金融衍生市场将是必然选择。

1.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发展场外交易。鉴于中国目前金融创新经验不足,我国衍生市场的发展首先要从运用金融工程的系统分析方法创新金融工具,发展场外交易开始。可以采取的手段主要为:运用含权债券解决我国企业股份制发展中的激励机制问题,可以开发企业可转换债券的派生功能,赋予投资者在存续期按约定价格转成股票的权利,使企业可转换债券具的股票期权的性质;设计非标准化合约,促进企业兼并与重组;运用资产证券化解决银行不良债权,把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剥离到资本市场,通过投资银行加以解决;发展投资基金,解决高新技术创业的风险分担问题,建立二板市场解决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问题;运用国际股票收益互换,促进资本市场国际化等。

2.适时推出金融衍生产品,开发场内交易。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衍生产品所需要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也不可能同时具备和成熟。因此,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应科学地安排顺序,时机成熟的先行推出,时机尚不成熟的则积极创造条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在我国远期、期货、互换、期权四种最基础的交易中,应当先发展远期交易。这种方式相对简单、影响面不大,而且能够为外汇掉期交易创造条件,为回避汇率风险提供一条简捷途径。另外,我国近年商品期货市场经过规范正日趋成熟,期货交易方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掌握,加之衍生金融交易的试点都采用了期货交易,因此可以把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作为先期发展的重点。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国债规模的扩大,应尽快恢复国债期货交易。我国当前股市波动甚烈,与缺乏风险转移机制有关,有关方面正在研究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行性。发展股指期货可以让投资者运用对冲手段,以降低股市风险,刺激股票交易。何时推出国债和股指期货,应该根据基础市场发育和宏观监管水平来决定,尤其应该坚持立法先行的原则。

3.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国际化。金融衍生市场本质上是国际化的竞争性市场,世界上的衍生市场都是对外开放的。一国衍生市场的对外开放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允许外国资本参与本国衍生产品交易;二是允许本国企业直接进入国际衍生市场,或通过经纪公司代理国外业务。在过去的10多年中,我国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或通过中间商相继进入国际金融衍生市场,促进了我国外贸、金融、信托投资和证券业的发展,也为我国衍生市场国际化积累了经验。从我国未来的衍生市场的发展来看,要实现国际化目标,尚需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开拓国内金融衍生市场为中心的国内经营阶段。这个阶段是国内衍生市场的起步阶段,重点发展合乎社会需要的衍生产品,完善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培育衍生市场的交易主体。二是金融衍生市场的国际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国内衍生市场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在市场运作以及市场监管方面已经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国内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够熟练运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防范,使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产权逐渐明晰并具备了参与国际卫生市场交易的条件,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衍生市场对外开放的条件趋于成熟,应当放开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衍生市场的限制,同时允许外国资本在规定条件下参与中国衍生市场。为了实现中国衍生市场的国际化,使我国衍生市场与世界衍生市场接轨,我们一方面要加快金融创新,掌握金融工程技术,培育自己的金融工程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使之与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金融创新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