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训练导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论文_杨建赛1,潘纪伟2

部队训练导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论文_杨建赛1,潘纪伟2

(1广东湛江91878部队医院 广东 湛江 524031)(2广东广州92390部队 广东 广州 510200)

【摘要】目的:探讨部队训练导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共收治38例因部队训练导致劳力性热射病患者。以该38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回顾分析基本资料及治疗方案。结果:38例患者中,死亡2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1例,其余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症状均得以改善,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对于劳力性热射病患者,治疗关键在于及时降温、补充体液及预防器官功能衰竭。但该病致死率较高,需加强预防,提升个人的防护能力。简而言之,劳力性热射病,预防大于治疗。

【关键词】部队训练;劳力性热射病;临床特点;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201-02

众所周知,部队训练强度大。而夏季的训练环境更加恶劣,许多部队军人需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做高强度的训练[1]。但由于个体素质差异,在训练中会出现劳力性热射病的发生。该病危险程度较大,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果有可能是致命的。劳力性热射病的主要症状为热平衡失调、昏迷及多器官功能受损,而早期症状因缺乏特异性,常常被忽视,又因部队大部分军人缺乏专业医学知识,不知热射病需及早进行降温处理,因此致死率较高。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其致死率高达30%~50%,因此值得部队官兵加以重视[2]。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将分析部队训练导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38例因部队训练导致劳力性热射病患者。治疗者均为男性,年龄为18~30岁,平均年龄为(22.8±2.1)岁。就诊时深昏迷12例、浅昏迷20例、意识模糊6例。患者就诊时间为发病后2~8h,平均就诊时间为(4.1±0.4)h。患者均满足劳力性热射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降温治疗 患者确诊后先立即进行降温处理。常用的五类降温方法如下:(1)凉水浸泡或者冰水浴的方式快速降温。(2)于腋窝、腹股沟及颈部大血管处放置冰袋,进而降低大血管的血液温度。(3)褪去患者的衣物,在其体表浇上凉水,同时以电风扇吹,通过促进水分蒸发来达到降低体表温度的目的。(4)插入胃管并注入冰盐水,以冷盐水进行腹膜灌洗。(5)氯丙嗪25mg+5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给药,但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对症治疗 除了基本的降温治疗外,同时还需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首先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呼吸不畅者给予吸氧治疗。此外,休克患者给予静脉快速滴注生理盐水做扩容治疗,并给予升压药物,增加肾循环血流量,维持肾脏基本功能;心力衰竭患者给予洋地黄药物治疗;脑水肿患者给予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在治疗期间需随时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维持生命体征正常。

2.结果

经抢救治疗后,38例患者中,死亡2例,死亡时间分别为入院后4h、入院后5d;出现神经功能障碍1例;其余35例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症状均得以改善,顺利康复出院。

3.讨论

部队训练强度高,即使在高温天气也不能懈怠。但由于部分军人体质一般,在夏季训练期间易导致劳力性热射病的发生。劳力性热射病可认为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致死率较高。部队每年因训练导致热射病死亡的情况屡见不鲜,应当引起重视。临床上将热射病的发生机制分为两类,第一为内毒素发病机制。由于外界环境较热,剧烈运动后表皮血管扩张内脏血管收缩,缺血、再灌注后增加了肠道的通透性,此时内毒素可通过肠道进入体循环,最终诱发急性炎症反应。炎性细胞因子致热信号可向神经中枢传递,并产生急性发热反应,体液信号稍有延迟后也传递至大脑,使热效应得以维持[3]。第二为直接热损害机制。因机体处于高热状态,使得热休克蛋白质失去保护作用,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变性、甚至细胞死亡[4]。

对于发生劳力性热射病的军人,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程进展很快,危险性极高。而许多军人因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出现早期症状时,如血压下降、乏力头晕等,仍继续坚持训练,这将导致病情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乃至昏迷的严重后果,若此时患者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死率则较高。可见,对于劳力性热射病患者,越早得到抢救治疗的患者生存希望就越大。

关于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治疗,物理降温十分的关键。在本次调查中,我院给出了5条常用物理降温方案。最主要目标是将患者的体温降至39℃以下,以达到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脑耗氧的目的[5]。当患者体温下降后,再给予对症治疗处理,包括吸氧治疗、生命体征监测、抗休克治疗等。但在实施上述治疗前,需为患者建立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否则抗休克等治疗将无法进行。

经本次调查结果可知,本次调查的38例患者,病死2例,所占比例为5.7%。主要因送诊时间较迟,送诊前也未对患者作相应的降温处理所致。1例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其余35例患者均抢救成功、顺利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劳力性热射病患者,治疗关键在于及时降温、补充体液及预防器官功能衰竭。但该病致死率较高,需加强预防,提升个人的防护能力。尤其对于军人而言,一旦出现异常,应当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何强华,周赤龙,李裕标等.军事训练所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海军医学杂志,2011,32(5):315-318.

[2]张晶,张威,翟航荣等.军事训练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饮食保健,2016,3(14):194-194.

[3]吴士文,陈阿楠,卜甜甜,于生元.热射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03:236-238.

[4]林春光,黄华艳.劳力性热射病1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0):108-109.

[5]郭经华,王曾庚,王荣胜等.以多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热射病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2):34-35.

论文作者:杨建赛1,潘纪伟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6

标签:;  ;  ;  ;  ;  ;  ;  ;  

部队训练导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论文_杨建赛1,潘纪伟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