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独老人养老问题探究论文

农村失独老人养老问题探究论文

农村失独老人养老问题探究

冯 萍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促使了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诞生,他们在生活、经济、精神等诸多方面存在困境,本文通过目前农村失独老人的现状、困境分析探讨,追溯不同角度导致现状的原因,针对不同主体提出几点相关建议,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国家政府、农村失独老人自身、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与参与,最终建立一个和谐完善的帮扶系统,帮助农村失独老人积极面对养老难题,安度晚年。

【关键词】 农村;失独老人;社会保障;养老

一、背景

“失独老人”是指按照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一个子女且独生子女意外离世,由于身体或家庭环境原因无法或不愿再次生育的老年人群。

有关学者根据2013年人口普查数据推断,我国有近1000万个失独家庭,这个群体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并且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其中农村失独家庭有120万以上,失独人数在240万左右[1]。这部分老年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需要陪伴照顾的时候变得老无可依,急需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目前关于农村老人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留守老人的保障问题、养老问题,对农村失独老人的研究相对缺乏,农村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关注和问题的解决对当前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在文件的提取、线路设备的使用以及线路选择的使用中选取一项,从磁盘、模块中提取相应的线路数据。然后进行分析计算,计算内容包括平面计算、纵断面计算与横断面计算,然后对分析计算的结果进行保存,用于后续设计工作。

二、农村失独老人养老困境及影响因素

(一)养老困境

3.农村传统意识形态束缚。首先,“养儿防老”一直是农村老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养老观念,中国农村老人对家庭依赖感较强,认为亲子关系是最可靠的;其次,农村老人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认为后代的福报与自身相关,甚至部分失独老人陷入善恶报应的折磨中,在失去子女后,失独老人失去了唯一的希望和精神支柱,不能客观理性地面对生活。

(二)加大村镇组织帮扶力度。 基于农村地区家族血缘观念,相关村干部可以召集失独老人亲属进行宣传鼓励,使老人尽可能得到亲情关怀;相比亲戚,邻居有着更方便照料失独老人的地理优势,并且有熟悉的交流环境,失独老人更愿意向他们倾诉内心的痛楚,也能释放一些负面情绪;失独老人的基础医疗方面,可以由村委会、乡政府共同出资补贴,与乡镇卫生院达成协议安排乡镇医生定期上门给老人们进行体检,并且为部分老弱病人提供免费基础医疗药品。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到“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这由于、并且也就因为它是为另一个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是说,它所以存在只是由于被对方承认”。同时她认为女性的经济独立作为衡量女性的主要标准,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人格的独立。经济独立是女性解放运动发展的前提,教育是谋求经济的独立的主要手段,而政治权益又为女性教育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以下将从经济、教育、政治三方面比较秋瑾和岸田俊子相同的女性解放认知;从婚姻状况、男女平等思想方面探究两人同途而不同归之缘由。

(二)产生困境的因素

3.生活料理不足。在医疗救助方面,农村失独老人出现血栓等突发疾病时无人在身旁照料致使离世却无人知晓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住院护理方面,农村失独老人需要住院治疗手术时找不到家属签字,也无人陪护在身边;在日常生活方面,许多老人自身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身边没有子女的照料,不仅饮食的健康营养得不到保证,也增添了生活琐事的烦恼。

1.专项保障制度相对缺乏。在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还未形成针对农村失独老人人群的专项保障制度。虽然失独家庭扶助金、五保供养等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独老人的经济压力,但过于普遍且帮扶额度较低,缺乏针对性;在医疗保障方面,新农合为失独老人提供了帮助,但报销限制较多且比例不高,同时监察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农村失独老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2.机构养老门槛较高。在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中,机构养老(养老院等)分担了家庭养老的压力,但对于农村失独老人而言,各方因素制约着此类养老模式的发展:首先机构养老的费用需要农村失独老人自己承担,收费标准根据自理程度都不一,相较他们的经济而言是一笔昂贵支出;其次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需要担保人签署相关协议,很少有人愿意去承担风险。

1.缺少经济来源。一方面是农村收入来源少,一般农村老人并无固定的工作收入,大多依靠微薄的土地收入,加之没有子女的扶持、体力不佳,大部分农村失独老人失去生活来源;另一方面是补助标准较低,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收入以及对政策不够了解等原因,一般选择较低档次的养老保险甚至不缴纳养老保险,计生奖励的补助金额每年仅有600元/人;另还有小部分有孙辈的老人还需支付孙辈的教育费用,农村失独老人晚年面临着生存危机。

综上所述,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可重建伤椎椎体结构的完整性,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和三维固定效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可提供较好的固定和矫正效果,二者联合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改善伤椎的稳定性,预防术后伤椎高度丢失,同时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腰痛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故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续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三、农村失独老人养老的相关建议

(三)加强专业社工引导。 经济帮助只能暂时缓解失独老人的生存困难,治标不治本,内心世界的关爱疏导对他们更为重要。各个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组建专业的社工团队为失独老人开展心理讲座,专业社工人员可利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为农村失独老人开展多种个性化服务,比如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理疏导,提升自我适应功能;另外要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定期下乡,通过与老人的互动感受失独老人的心理变化来及时调整疏导方案,帮助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2.缺乏精神慰藉。相关研究者发现,大部分失独老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对父母而言,最痛不过丧子之痛,失独老人没有其他子女可寄托情感希望,进而表现出抑郁、恐惧、焦虑、孤僻等不良心理反应,心态普遍自卑、极度敏感,部分失独老人甚至拒绝与外界沟通、自我封闭,人际交往能力退化;家人、亲戚疏导的效果甚微,不能从根本抚平伤痛,长此以往造成他们心理功能障碍。

(一)制定相关专项保障制度。 政府应该制定专门针对失独家庭及老人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失独老人的权益,通过其基本经济情况、身体健康状态、精神状况等方面对失独家庭成员各项困难指标进行评定,制定出与各地区各类型失独老人不同情况相匹配的救助政策,对失独家庭及失独老人加大补助力度。此外要在医保救助方面适当提高他们的报销比例、额度及可报销种类,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医疗需求。

(四)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获得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可以专门为农村失独老人建立小型养老机构,资金由地方政府和乡镇共同筹建,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失独老人安排群体生活和志愿工作[3];另一方面部分不愿意走出家门的农村失独老人可以自由居家养老,在村集体、亲属邻居、社工团队的帮助下,积极探索“结对养老”模式,即较年轻的失独老人自愿结对照顾较年长的失独老人,发挥互助互爱精神,抱团取暖。

本研究塑料件为墙壁开关按钮(见图1),功能形式采用翘板式,外形尺寸为:85.8 mm×40.7 mm×8.1 mm, 使用的材料为聚碳酸酯(PC),潜伏式浇口,浇注系统采用热流道系统。采用的成型条件:熔料的温度300 ℃、模具表面温度90 ℃、模具制作材料采用P20钢。为减小塑料件的翘曲变形,人为在塑料件允许的公差范围内调整塑料件各部分的壁厚[7]。通过模流分析软件Moldflow进行注塑成型模拟,以变形翘曲良最小值为目标优化设计,找出最优的结构设计方案。

风俗画的出现,表明艺术走入了大众生活。风俗画家的创作素材一般都取自现实,主题以反映社会的日常生活与民俗为主,受到社会各阶层市民的喜爱,这些风俗画作品大多通过人们津津乐道的绘画形式展现生活的每个角落,尽管在大众的意识中,它没有通过主流的艺术形式呈现,但却从没有停止过发展之步伐,风俗画的魅力对大众的审美趣味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各个阶层的市民都能愉悦地去欣赏这一艺术形式。从风俗画的出现到发展,可以看出绘画是如何从贵族阶级走向平民,从神坛走向生活的。

(五)加强失独老人自身养老功能的发挥。 失独老人在长时间饱受丧子之痛后,身体机能容易退化,体质变弱,因此更要加强锻炼,农村失独老人可以选择一些低强度的运动,比如散步、跳舞、骑自行车等。另外失独老人要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目前越来越多的养老模式都在探索实践,失独老人自身也要摒弃传统的养老观念,在政府相关保障措施下积极融入现代化养老模式。

四、结语

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正在慢慢老去,我国也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面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难、农村老人养老更难的问题愈发凸显,而这些群体中还存在着农村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应当汇集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村镇、社工组织以及农村失独老人自身的力量共同营造一个爱的家园,让他们在艰难的生活里获得温暖和希望。

参考文献:

[1]易富贤.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2]郭会宁.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及其价值观念重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5):120-125.

[3]檀昊.南京江宁区孚而岗村产业提升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8,(30):30+199.

[4]蔡敏.制度缺失与完善:关于“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6(07).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17-0230-02

作者简介: 冯 萍(1995-),女,江苏扬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标签:;  ;  ;  ;  ;  

农村失独老人养老问题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