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论文

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论文

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

吴晓红1*,袁 媛2

(安徽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安徽 淮南 232001;2.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深深影响着当时中国的历史走向 ,而且对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也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重新审视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生态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孔子伦理思想;生态伦理;当代创新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与中国风骨、生生不息而又历久弥新的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各种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融合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传承不止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如同其他文明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糟粕与优秀之分,其中的优秀部分就是当前在追逐“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独具民族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当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且对于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很高的理论参考价值。

本文借助MATLAB仿真软件,对旋转整流器二极管开路故障进行研究,仿真并分析同步交流发电机三相输出电压信号,给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同步交流发电机旋转整流器故障诊断方法。

1 重新诠释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必要性

孔子的伦理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础,是全面理解孔子思想的前提。孔子的伦理思想主要来源于远古氏族血缘宗亲观念、西周礼制和宗法观念中的伦理遗产,对之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1]

孔子的伦理思想以及其后的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少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其研究的范畴具有一定的时代狭隘性。故汤一介先生面对人类发展课题,主张利用儒家资源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可以提供有积极意义的资源[2]

尽管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不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但仍是奠定对中国古代、近代生态保护有着深刻影响的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石。当前,生态问题已是一个影响人类共同体生存的全球性热点,世界各国纷纷探讨并制定了立足于改善地球环境的环保策略。我国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正如国务院下发的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指出的,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需求和期待差距较大,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是当前核心任务。此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诠释孔子生态伦理思想,深入挖掘其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汲取其丰富理论智慧,为人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生态伦理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源泉[3]

当然,孔子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要把它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相结合,根据当代中国实际,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与理论资源。

2 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生态伦理学虽问世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但在古老的东方,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经产生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如早在《周易》中就有了 “既雨既处”的生态道德观、“系于苞桑”的生态爱护观以及“鸣鹤在阴”的生态和谐观[4]。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吸收了《周易》生态伦理观点以及西周以来“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华,奠定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其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分布在《论语》各篇中,主要教导和告诫人们要尊重和顺应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且达到人类融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状态,要敬畏生命并爱人爱物,要取物以时、节约资源。

2.1 “敬天畏命”“知天达命”的生态伦理思想

孔子认为要养成“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首先要淡泊明志,坚定人生信念。“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方可身处“陋巷”而始终“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第六》) ;其次,要有“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 的心理自觉。有仁爱之心方可爱人爱物,乐山乐水;还要深入学习《诗》《乐》,增强欣赏大自然的知识能力和审美意识。“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的养成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孔子人伦教育即君子的养成过程,孔子把“乐山乐水”生态伦理情怀作为培养儒家理想君子人格的一项道德行为规范,说明儒家创始人对生态伦理的重视[7]

孔子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应该具有守护名山、大川、河流不被破坏的“天责”,特别是为政的人。他还认识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探索大自然的变化与规律,顺应自然之天的变化与规律。人只有做到敬天畏命,不做伤天害理破坏环境的事情,上天才会保佑我们,不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孔子还认为人应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即应该多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动植物,不去破坏它们的生长规律,否则很有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受到自然之天的惩罚。

孔子一直以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天或天命,认为天或天命有其自然运行之常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即天说什么了呢?四季在有序地运行,世间万物在照常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意即因为有了“天命”所在,才会有四时之行、百物之生,乃至人的存在[5]。后来荀子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再加上受周公“以德配天”思想的影响,孔子认为人只有“敬天畏命”,不恣意妄为,才能与万物(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不然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天命”二字《论语》中仅有两处,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第二》)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即要“知天命”“畏天命”。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人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正常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才能健康生存下去;如果违背天命,背离了自然客观规律,就难以正常进行生产、生活活动,也难以保证人自身的健康成长。故君子不但要“知天命”,更要“畏天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6]。这里,孔子还把“知天命”“畏天命”看做是君子必备的美德,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第二十》)。

孔子的思想一直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践行,他的生态伦理思想也不出其外。孔子提倡仁爱万物,强调“取之有度”,反对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他认为作为具有“乐山乐水”生态伦理思想的君子,应该“不时不食”(《论语·乡党》)瓜果粗菜等农作物,对待动植物要“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可见,孔子已经把孝推行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孝是仁的根本。孔子一直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变化规律,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平衡。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一》)把不按照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去肆意捕杀、乱砍滥伐的行为认定为不孝。因为如果违反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去杀兽砍树,就会影响到自己甚至后世子孙的财源,这样的话,用来侍奉亲人的钱财和物品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所以孔子把这认定为不孝的行为。大自然中的某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在利用的时候要切实地去珍惜节约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孔子坚决反对竭泽而渔,认为要适时节约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财富,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能够顺利地繁衍,避免造成生物灭绝。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适时地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不去做违反事物生长规律的事情。

2.2 “仁人恤物”“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思想

孔子认为节用思想应该是君子的一种美德。“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第一》) 因为饮食太饱、居住太舒适都没有做到节用,故为君子所不取。“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第四》) 因节约而犯过错的人是很少的。孔子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孙( 逊) 也,宁固。”( 《论语·述而第七》) “礼,与其奢也,宁俭。” (《论语·八佾第三》)可见,孔子主张君子风格应该具有生活俭朴不奢侈、节用资源不浪费、追求内在道德修养的优秀品质。

月平均风速以及月强风频次在较大时间尺度上对各站风速情况做了对比,为了更客观更全面地比较各站点风速情况,分别挑选台风、寒潮过程、强对流等3次大风过程做进一步分析。

客滚船作为一种人车两用的特殊船型,其空调系统的设计对乘客的舒适度和节能环保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围绕这2个方面对客滚船空调系统的使用要求和技术特点进行阐述,参考的主要标准如下。

端午节那天,上班匆忙,到了单位,签了一堆审批件,抽屉里塞满了有厚有薄的信封。他去卫生间方便的时候,才猛然想起手机,急忙回家去取,没想到妻子正拿着他的手机,泣不成声。

孔子主要以务实为基准线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对待一些人类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孔子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妄加评论。例如,对于鬼神,孔子不信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但似乎并无证据表明灵魂可以永生不灭,有无鬼神人们一无所知,所以理智上孔子认为要“远鬼神”;从情感上说,人们又希望灵魂可以永生不灭,孔子不轻言人死后有知无知,是因为:如果说死者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如果说死者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不葬。至于人死究竟是有知还是无知,这不是当务之急,死后自然就晓得了。所以,孔子在“远鬼神”时又言“敬鬼神”,即“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

2.3 “取物以时”“节约资源”的生态伦理思想

孔子对“天”和“命”怀抱着一种特别敬畏的心理,但他并不认为人因“畏天命”而消极人生。他倡导人不应该屈服于天命,而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奋忘食,乐而忘忧”(《论语·述而》),努力“知天命”,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去认识和把握自然的规律,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乐天知命”的境界。

在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其中不乏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情怀寓于山川河流之中,把自己融于自然之中。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第六》)即智者以水为快乐,仁者以山为快乐,认为山水和人是息息相关的。大自然的美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爱护也是永不停歇的。孔子认为能够懂得大自然之美的人是道德情怀比较高尚的人,他们能够借助大自然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坦诚于自然之中。孔子把“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培养君子有机结合,把社会中的伦理思想与大自然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充分肯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去对待世界。孔子把仁爱原则由人延伸到“百物”,认为“仁人”应该与“恤物”相互统一。他认为人们应该爱的不要仅局限在人类自身上,还应该包括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这正体现了孔子由“仁人”到“恤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孔子认识到“天人合一”相互之间的关联,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应该培养自身对自然界中的事物的关爱之情,人的关爱情怀不仅用于人与人之间还要用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们要是不关爱自然当然也得不到自然的关爱。因此,人类不仅要做到仁人还要做到恤物。

3 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利用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不顾大自然的承载能力,一味地开采和索取,浪费资源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人类伤害了大自然,大自然也会反过来惩罚我们。水土严重流失、大气层遭到破坏、臭氧层空洞、雾霾遍地、温室效应加剧、水源枯竭、海岸线降低、酸雨频降、河流不再清澈、水质下降等等。而且,全球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业时代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支持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后工业时代逐渐显现出能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面对这样的形势,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除了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来保护自然外,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今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意识有一定的启发。

研究结果表明,以小檗碱和生物总碱为指标,兴隆小檗药材质量最好,其次是野鸡河,再次是足纳。小坝产小檗药材无论是根、根皮及茎皮,小檗碱和生物总碱的含量均最低,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小檗药材在毕节市分布广,数量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兴隆是小檗栽培的最适宜种植区,小坝不适合小檗的栽培。

3.1 敬畏自然、遵循自然、保护自然

首先,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作为自然界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人类对待大自然要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有敬畏自然之心方不敢恣意妄为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现在的环境问题就是人类对自然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的结果。应从孔子“畏天命”也即敬畏自然的生态思想中汲取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的智慧;其次,自然规律虽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是人类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探索、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其发生作用的形式,但是绝对不能违背、消除自然规律。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开发利用自然才能正确地、更好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否则,伤害总是相互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自然运转的规律认识得越深,越应该在开发利用自然上顺应遵从自然规律,否则将会自食恶果。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正是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肆意妄为的结果。应从孔子在“畏天命”前提下“发奋忘食,乐而忘忧”却又“不时不食”“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生态思想中汲取营养成分,深入认识并切实遵循自然规律;最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生态整体,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生产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与广阔的空间。而人的实践活动又使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转变,成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人化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8]孔子的伦理思想不仅要求人们要始终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情,还希望人们能够融入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和条件。因此,高度重视和保护自然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遗产。

3.2 树立节用生态资源意识

自然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有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了就没有了。因此取用要有限度、有节制。当今世界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除了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地攫取和肆意挥霍之外,与人类自身过多地追求高消费以及不注意节用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界整体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自然资源的短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连环的恶性生态反应,因此,节约资源与保护资源同样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第七》) “子钓不纲,弋不射宿”,其厉行节约,反对奢侈,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解决资源短缺、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资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对策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学凯.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与结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43-49.

[2]许抗生.老子评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

[3]安成林.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45-46.

[4]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郭淑新.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理论与现代化,2003(5):70-73.

[6]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7]任俊华.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发微[J].道德与文明,2003(6):62-66.

[8]王青,崔晓丹.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ED/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516/c40531-29992987.html.

Confucius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n the Inquiry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U Xiao-hong1*,YUAN Yuan2

(1.Academic Press,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232001,Anhui; 2.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Bengbu University,Bengbu,233030,Anhui)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was conceived in the history of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not only deeply influenced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China at that time,but also has a very high historical value and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Chinese Dream".In the new historical position,re-examining and creatively transforming and innovatin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Confucius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solving the current ec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us ethical thought;ecological ethics;contemporary innovation

收稿日期:

*通讯联系人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6A0587)。

作者简介: 吴晓红(1976-),男,安徽颍上人,副编审。E-mail:124407218@qq.com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2019) 03-0090-04

标签:;  ;  ;  ;  ;  ;  

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