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生态学的企业集群规模研究_集群效应论文

基于行为生态学的企业集群规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集群论文,规模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5)2-029-03

引言

企业集群,指地方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Porter,1998)[1]。它不仅包括空间意义上多个企业在相近区域的集聚,而且还包括企业集群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等。由于企业集群显著的集聚经济效益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发展比较迅速。然而,据资料显示,对企业集群规模很少有专家系统研究过,而且更少有专家运用行为生态学来研究企业集群规模。但是,企业集群规模却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集群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因为集群规模过大,可能会造成集群内部恶性竞争,或者超过环境与经济承载力及市场负荷,则集聚效应反而会减少;如果集群规模过小,则达不到显著的集聚经济效益。所以,我们认为,企业集群规模的确定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就试图运用行为生态学[2-3]的相关知识在理论上探讨企业集群规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4-5]。

所谓企业集群规模[6],我们认为是企业集群能有效地控制和利用的资源总量状况,反映了集群利用资源的协同效应的广度。具体分为成员数量和市场占有量及生产规模等方面。当然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集群规模,本文不是考察现存集群规模的大小,而是研究企业集群的最适规模,下面我们主要从成员数量的角度来探讨企业集群规模。

一 建立关联指数模型[7]

1.动物社群关联指数模型

社群中任何两个个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度,用关联指数r来表示,r又由亲缘关系指数r[,k1]和意识形态指数r[,y1]综合形成的,其中r[,k1]是社群中两个个体之间生物学特征的描述,是生物个体两两之间血缘关系的相似度,r[,k1]越大,表明他们的血缘关系越近。r[,y1]是两个个体在道德习惯等意识形态方面相近似的程度,则

r=r[,k1]+r[,y1](1)

如果在一个社群中,某个体有n个个体与其有r方面的联系,则它在社群中的关联指数总量r[,z]可表示为

式中,r[,i]表示某个体与第i个个体的关联指数;r[,p]表示为该个体在社群中的平均关联指数。

在计算社群总收益R时,可以直接把所有个体的收益R[,i]求和得到,计算时与个体之间的关联指数r无关。则

当然,r[,z]在社群中不是均匀分布和对称分布的,即每一个个体的r[,z]是不相等的。如果社群大小有N个个体组成,则该个体与社群中任何两个的r为r/N,随N增大而减小,个体在效用F最大化时可表示为:

其中:N>nR[,i]为社群中某个体带给第i个个体的损害或收益。

随着社群大小N的变化,个体行为的边际效用dF/dN的表达式如下:

(dF/dN)=-((r[,p]·n·R)/N[2])(5)

社群大小N变化后个体行为的边际成本为dC/dN,当等于其边际效用dF/dN时,社群中个体行为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由此得:

(dC/dN)=-((r[,p]·n·R)/N[2])(6)

解(6)得

C=((r[,p]·n·R)/N)+m or N=((r[,p]·n·R)/(C-m))=((r[,z]·R)/(C-m))(7)

其中:m是一个积分常量。

假设一个社群全部是由克隆个体组成(即由行为生态学中所讲的完全的利他个体组成),则r[,i]=1,另设N=n,则得m=C-R,由于收益R需大于成本C,则m<0,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社群个体数量N与个体行为成本C近似反相关。

2.企业集群中关联指数模型

由于企业集群与行为生态学中的动物社群之间有很多类似之处[8],因此,下面我们利用衡量社群大小的关联指数模型来分析集群规模。

类似与社群大小的关联指数模型,同样可以推得:

r=r[,k2]+r[,y2](8)

C=((r[,p]·n·R)/N)+m or N=((r[,p]·n·R)/(C-m))=((r[,z]·R)/(C-m))(9)

其中:r[,k2]类似与动物社群的关联指数r[,k1],表示企业集群中的企业两两之间的亲缘关系的相似度,主要指关联企业之间的关系等,r[,k2]越大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其中关联企业[9]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意义上来说,它是指在资本、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彼此发生联系,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这里主要指资本的联系。其中资本包括资金、股权、固定资本及人力资本等,它涉及三个方面含义:一是企业之间相互拥有股权达到的一定比例来判定其关联程度;二是企业之间存在着某种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三是一个企业的所有人或主要管理人员与另一企业的所有人或主要管理人员有亲属关系,或两个企业的人力资本存在重叠部分等情况。

r[,y2]表示除了r[,k2]所包括的关系之外的一切其他关系的相似度,主要包括完全市场化竞争中的纵向供销关系的相似度以及横向的生产资料及其他资源的共享程度,另外还包括企业集群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背景及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相似度。

其余的变量与动物社群关联指数模型中变量相对应。同样,在一定范围内,企业集群中成员数量N与企业行为的成本C近似反相关。

二 分析影响集群规模的因素

影响社群大小和集群规模的因素如公式(7)和(9)所示,有成员行为成本和其收益及社群或集群关联指数总量r[,z]。

1.内部因素分析

内部因素主要是围绕生存和繁衍问题而产生的个体行为的成本及其效用。

行为生态学中研究发现,动物的每个个体都面临觅食和防御捕食者的情况,这时,如果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社群,则每个个体觅食和御敌变得更为容易。觅食方面,因为在时间和空间易变的环境中,动物社群大小可影响食物斑块的发现速度。在实验室内用金鱼等以及用觅食鸟类所作的实验都说明,发现一个食物斑块所花费的时间将随着动物社群的增大而明显减少。由于动物社群中通常是一个个体发现了食物地点后再召唤其他个体,所以群体越大,每个个体花在觅食上的时间就会越少。御敌方面,被捕食者动物形成群体对躲避捕食者有帮助,大多数比较高等的动物不是靠隐蔽而是靠逃跑来求得生存,因此,及早发现捕食者非常重要。同时被捕食者的社群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进行专业化分工,一部分个体专门来防御捕食者,另一部分个体专门来觅食,也可以提高生存效率。另外,社群形成一定程度后,在繁殖方面也有许多竞争优势。因此,社群有不断增大的需求。同时,捕食者如果形成一定的社群后,能更容易发现猎物,也降低了生存成本,因而捕食者也有使社群不断增大的需求。

同样,由于企业集群能产生一定的优势,因而集群规模也有增大的需求。因为随着企业集群规模的增大,出现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企业内部形成规模经济。马歇尔早在1920年的《经济学原理》中就强调大量的专业化中小企业地域集中和发展的重要性。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相应地,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柔性集群生产方式盛行,工艺过程日益高度专业化,不仅为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它们实现规模生产,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效率;同时企业集群也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同利用地理上的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合营或建立企业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增值活动,如大批购买原材料等,使原材料价格降低,同时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构建共同生产销售中心,如浙江温州一带的产业集群中,“小商品城”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零售、批发市场,降低了集群内企业产品的运输、库存成本,使平均成本明显降低,从而有利于价格竞争;另外,集群内公共设施的充分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交易成本也会相应的降低,因此,企业集群规模也有增大的需求。[10]

动物社群有增大的需求,但不会无限制的增大,到了一定程度,如果个体行为的边际成本大于其边际效用,或者由于外来个体的加入导致关联指数总量r[,z]下降,这时社群会出现迁移或分裂的现象,以降低生存成本,直到个体行为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效用,使社群个体行为达到效用最大化。企业集群也有类似情况,集群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行为的边际成本超过了其边际效用,则集群中企业会有迁出或者大的集群分裂成几个小集群的现象。这样可以有效缓解集聚过度而引起的集群内企业之间过度竞争现象,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规避一定风险。

2.外部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主要指社群或集群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

如果动物社群所处的外部环境十分有利,比如食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则社群增大会降低生存成本。因为资源的丰富使觅食变得很容易,也就是说觅食不再成为动物社群生存最关键的行为。而且食物资源的丰富不仅会吸引更多的动物加入到社群中来,还会吸引更多的动物来争夺食物,这样御敌行为变成了动物社群生存的关键行为,随着社群的不断增大,可以更有效地防御外来敌人的侵犯,因而社群有增大的需求;相反,如果食物资源不丰富,而且社群所处气候环境比较恶劣,则社群数量会由于食物资源的短缺和对环境的不适应而需要减小。

企业集群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当地资源、政策制度环境及人文背景等方面。如果集群所处地区资源比较丰富,则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而且同一集群内的企业所处的政策制度环境及人文背景都相同或相近,成员之间更容易互相信任,并相互合作,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低费用流动,还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还增加了企业间的关联指数总量r[,z],因此,集群规模应相应地扩大,以达到更高的集聚经济效益。当然,这时集群规模也不应无限增大,当企业行为的边际成本过高时,则集群规模要停止增大并相应地减小,以降低企业行为的边际成本,直至等于其边际效用为止。

另外,企业之间的关联指数总量r[,z]也不能过高,因为企业之间的关联指数太高,可能使得某些企业的发展受制于其他企业,这样可能导致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过程缺乏弹性,又失去了企业集群柔性集群生产方式的优势。[11-15]

三 企业集群规模的调节

既然企业集群规模不能过大或过小,那如何进行调节呢?下面作一下简单分析。

行为生态学中动物社群大小的调节包括自我调节机制和自然选择。自我调节机制主要是靠拥挤效应引起内分泌系统的改变来进行社群自我调节的。社群数量比较少时,则会允许外来者进入社群或增加社群内自身的繁殖,尤其是增加社群内的繁殖。种群密度高时的社会压力将会改变体内激素的平衡,并导致生殖失败,此后社群数量便开始下降。自我调节使社群内的个体之间的关联指数总量r[,z]增加并降低了个体的生存成本。而自然选择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生存效率,降低其生存成本来调节的。

企业集群规模的调节也类似于动物社群大小的调节,当企业集群规模过小时,集聚经济效益不显著,所以集群规模有增大的需求;而当企业集群规模过大时,企业行为的效用不能达到最大化,而且边际成本会上升,这时集群规模就应该减小。此时有两个途径可以调节:

1.减少集群内的成员数量。此时,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集群内成员行为的边际成本高于其边际效用,则会发生企业迁移或集群分裂现象,以使得集群内成员行为的效用最大化。

2.增加成员间关联指数总量r[,z]。增加r[,z]可以通过外部力量来加强成员之间的密切联系,或者集群内的核心企业发挥它的核心作用,来促使成员之间的关联指数总量r[,z]增加,形成一种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生存效率,降低生存成本,达到成员行为的效用最大化。

四 结论

企业集群规模同动物社群大小一样,不宜过大或过小,影响它的关键因素如公式(9)所示,包括两个,一是成员间关联指数总量r[,z],当企业行为的成本C及其收益R不变时,集群规模与关联指数总量r[,z]近似成正相关,即关联指数总量r[,z]越大,则集群规模也应该越大。同时,若集群成员个数N及企业收益R不变时,企业行为的成本C也与关联指数总量r[,z]近似成正相关,因此,关联指数总量r[,z]不能无限增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二是经济学中成员行为效用最大化原则,即个体行为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效用,这时,当r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公式(9)计算得N值为集群规模的优化值。

当然,本文只就几个影响集群规模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思路。但影响集群规模的因素还有其他很多方面,这在具体问题中还要对其他因素进行分析,以综合多种因素求得最优解。

标签:;  ;  ;  ;  

基于行为生态学的企业集群规模研究_集群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