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实践_生态环境论文

宁波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实践_生态环境论文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波论文,建设规划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生态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客观要求,是宁波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事关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本文主要探索宁波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生态城市的现实基础、战略重点以及主要措施。

一、宁波生态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和计划单列市,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改革开放以来,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去年GDP达到1770亿元,人均GDP达到3900美元,财政收入330亿元,自营进出口188亿美元,其中出口120.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港口货物吞吐量1.85亿吨,位居大陆港口第二位,全球第五,集装箱吞吐量270万标箱,增幅连续五年居大陆主要港口第一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宁波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规划建设生态市,被提上了日程,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九五”“十五”以来,逐步加大了对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城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总体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局部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先后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尽管如此,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日趋突出:

一是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循环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宁波市人多地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55%,人均耕地不足全国1/3,且后备资源有限。传统工业化导致资源浪费、上地退化、空气质量下降等,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宁波市单位产值的能耗、水耗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呈现粗放型格局,循环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机制体制,无论是领导、企业还是社会公众,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的各个环节,循环经济仍处于初级模糊的理念层次,还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行为。

二是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加大,部分环保指标不容乐观。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宁波未利用土地102.8万亩,仅占土地总量的7%。近5年来,年均减少耕地3000公顷。全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的同时,国家土地政策进一步趋紧,未来几年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资源性、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近期在十年一遇干旱条件下,宁波缺水1.3亿立方。电力更成为近几年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去年最高峰缺电86万千瓦,今年缺电100-120万千瓦之间。SO2过量排放,2003年为18.23万吨,超过国家下达给我市“十五”期末13万吨的总量要求。宁波市已成为全国10个重酸雨区之一。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下,城乡垃圾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部分城市水功能准以在短期内达标,区域性水污染问题仍较严重:中小城镇饮用水源水质需要进一步改善:近岸海域水质氮磷严重超标,富营养化程度高。目前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4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3.46%,与生态市建设指标有一定差距。

三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局部区域生态恶化继续加剧。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开山采石缺乏有效管理,森林植被和生态景观遭到破坏。近岸海域和部分港湾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快速推进,镇海与北仑环境压力加大,象山港海域环境形势也不容乐观。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的意识比较薄弱,可持续能力建设亟需加强。全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环境执法不够有力,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

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宁波市经济增长,危及长期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市委、市政府从新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按照省里关于生态省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工作要求,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生态市建设的有关精神,及时启动了生态市规划和建设工作。自去年以来,由市计委和市环保局牵头,组织环保、国土、海洋、规划等有关部门,完成了《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明确了宁波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功能分区、空间布局、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 目前已按照纲要绘就的蓝图开始实施。

二、宁波生态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对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纲要的表述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绿色宁波”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动经济和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提出了宁波市建设生态市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把宁波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同时,建设生态市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纲要》综合考虑宁波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步骤,将生态市建设总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启动期(2003—2007)、发展期(2008—2012)和深化期(2013—2020)。《纲要》着重围绕生态经济(重点是循环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四个方面,就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做了阐述。这四个方面的重点,具有丰富的内涵,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确立生态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根据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针对目前宁波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纲要》提出了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关键是要推动“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总体要求是: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载体,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突破口,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公害化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以企业为物质循环体系建设主体,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重点示范区域,积极开展产业与产业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资源反复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实验。对此,《纲要》主要是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和倡导绿色消费等方面提出任务和要求。

二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这里涉及到的一些指标体系,基本上与国家建设生态市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他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为95%以上。实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向净化、绿化、美化的江南水乡和海滨城市特色有机结合的生态景观演变。一方面要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严格控制和努力防治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做好农业生产污染源的防治,同时,加强水污染的综合治理,继续治理大气污染和搞好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另一方面,要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同时,大力推进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及生态示范区建设。

三是建设优美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人居环境是与人民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方面之一。文本提出要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具有国际港口城市风格和我国江南水乡特色的人居环境,为居民提供方便、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2)做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全面开展城镇绿化系统建设,建设一批城镇绿化骨干工程和精品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功能完善。彻底整治“脏、乱、差”。(3)积极推广生态城镇建设,提高城镇规划和城镇形象设计水平,塑造生态城镇特色。(4)积极发展农村生态型村庄。全面规划农村居民点建设,逐步使农村居民每产拥有一处适用、卫生、美观的庭院。

四是建设文明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为此,《纲要》提出了四大方面的任务:(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方面的立法,清理修订现有法规进行,近期制定有关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和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的法规规章;(2)加强国民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国民生态环境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加强对政府部门、企业、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3)广泛开展生态科普活动。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活动。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和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4)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义务植树造林、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建立生态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五是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一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施更科学的供水计划和更严格的用水管理。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二是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施水功能区划管理制度,实施水域纳污总量控制,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合理保护海洋环境,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执行“一控双达标”制度,防止海洋环境退化。三是严格管理开山采石,保护山林植被。加强治理水土流失,抓好山体植被恢复工程,严禁乱开采、乱砍伐树木,尤其要注意高速公路两边山体的景观恢复。

(三)组织实施生态市建设的四大工程

针对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为主体的生态市建设的工程性措施。今后五年,“四大工程”总投入约500亿元。

一是大气环境治理方面,重点是加快“蓝天工程”建设。目前,城市大气SO2含量超标、酸雨频繁、粉尘较多等问题比较突出,并且,今后一批能源、化工大项目上马后,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将更加严峻。针对这个实际,《纲要》提出了以城市供热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大企业脱硫工程和粉尘减排工程为主的“蓝天工程”建设,通过调整生产和生活的能源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加强企业的环保化改造,重点控制SO2和粉尘的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降低SO2约10万吨,烟尘 8.6万吨。总投入179.3亿元。

二是水环境治理方面,重点是加快“碧水工程”建设。宁波市目前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要改善水环境质量,必须大力建设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努力推进市区内河和流域治理。《纲要》提出了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城市供水工程和流域治理工程等为主的“碧水工程”,总投资约228.3亿元。

三是生态环境绿化方面,重点是推进“绿色工程”建设。按照生态市建设的要求,结合城市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绿化的实际,“绿色工程”以城区绿化、农村绿化和林业建设力重点,通过市区绿化工程、宁海生态示范县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林业生态经济开发工程、森林旅游开发建设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加快城区、农村和道路艾通干线绿化,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经济,营造绿色城乡。总投入73.8亿元。

四是人居环境方面,重点是推进“洁净工程”建设 环境清洁安静,居住小区功能的完善和提升,是建设生态人居的重要方面。从目前情况来看,宁波市垃圾处理能力还不足,各县(市、区),特别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系统还不健全,体系有待建立,市区垃圾分装还不普遍,噪声达标率还比较低。因此,要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就必须大力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市域交通噪声管理。《纲要》提出了在提升居住小区品位的同时,以中心城和城郊乡镇垃圾处理中心、各县(市、区)垃圾处理系统、建成区噪声控制等为主的“清静工程”,总投资约23.9亿元。

三、生态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在规划建设生态市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必须牢牢把握,并加以正确处理。

一是建立循环经济体系问题。这是整个生态市建设的核心问题。其基本内容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强调科学技术和智力资本这个新型资源。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也就是所谓的“3R法则”,即资源投入减量、资源利用循环、废弃物资源化。我们认为,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就是从源头上堵住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从本质上体现了生态市建设的要求。《纲要》在目标和任务中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将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我市生态市建设的一个关键和核心环节来抓。

二是生态市与工业化的关系问题。生态市与工业化的关系,实际上是环境保护相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这里,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观念问题。必须明确,工业化的目的是增加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现代化 因此,加快推进工业化必须坚定不移,同时,工业化与生态市的建设应当同步推进。从本质上讲,工业化与生态市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我们既不能因为要保护生态环境而延缓发展,也不能因为要发展经济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的理念必须贯穿于工业化的始终,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发展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是路子问题。在当前的世界科技发展水平下,后发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的,关键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环保投入,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使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建设生态市的过程。

三是生态市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建设生态市和推进城市化,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从促进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空间进行合理安排,促进空间结构优化和功能协调。但是,在实践中,又常常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我们认为,在建设生态市和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是在空间规划上,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农村城市化等,既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需要,也要尊重自然生态的基本特征,要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要在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产业方向等方面与生态市的空间区划相衔接协调;二是在道路交通、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河和流域治理、城市形象设计乃至城市管理等方面,要进一步贯彻生态市理念,如实行城市垃圾分装和雨污分流、建设生态型社区、发展生态旅游等;三是要特别注意小城镇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小城镇与山林、水源等生态敏感区距离较近。因此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必须保护山林植被,加强水源涵养,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污染轻、公害少的产业,努力创建生态型城镇。

四是制度创新问题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生态市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破坏生态,损害环境,触犯的是所有人的利益;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所有人都会获益。因此,要激发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生态市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源向有利于生态市建设方向流动,就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形成利益导向,从制度上保证维护生态环境会获得相应收益,而破坏生态环境则必须支付环境成本。比如,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排污要收费,但是一类污水和二类污水可实行不同收费标准;开采自然资源要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同时,要保证生态环保投资能够获益,如实行生态收益地区向生态保护区、流域上游地区和生态项目建设者提供经济补偿。此外,应该参照国内外经验,推行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五是单个项目控制与总量控制的关系问题。建设生态市,保护生态环境.最终要落到具体的单个项目上。因此,在单个项目的控制上,必须坚持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的设计、施工、运营“三同时”,实施源头控制,坚持达标排放,加强长效管理。但是,控制住单个项目,并不意味着能够控制总量。二者的关系是,控制单个项目是基础,控制环境总量是关键。这里,有一个“环境质量叠加效应”,就是说,生态环境有自净能力,单个或少数项目的污染不会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但是同类项目集聚过多,就可能对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或不可逆转的破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产业布局要合理,要根据区域功能定位,评价环境承载能力,分析项目性质,合理市点。

六是生态市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问题。生态市规划的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各个部门编制的各类规划紧密相关。因此,正确处理生态市规划和其他规划的关系,对于形成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保证生态市规划和其他规划的顺利实施、维护规划的权威性,都十打重要 我们认为,生态市规划内容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综合性、系统性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性 因此,生态市规划应当成为编制、实施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他规划必须与生态市规划相衔接。具体到项目布局、资金安排等方面,要按照有利于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不能违背生态市规划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我们在生态市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刚刚起步,要做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一是必须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高标准做好生态市、县规划;二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生态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必须加强部门间的分工与协调,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激励机制;四是必须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生态市重大工程建设;五是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六是必须以舆论为导向,加强宣传,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市建设的良好环境。

标签:;  ;  ;  ;  ;  ;  ;  ;  ;  ;  ;  

宁波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实践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