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民俗特色及其发展走向探讨

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民俗特色及其发展走向探讨

伍梅[1]2002年在《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文中提出本文以民俗视角观照贾平凹1983——1987年间的商州小说文本,重点论析贾平凹商州民俗世界的独特之美,探究贾平凹小说文本中的民俗发展走向,比较贾平凹与同时代民俗作家的民俗特色。全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 一、民俗的界定和我的民俗观 通过对民俗定义历史的回顾和比较,确定了我的民俗观: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具备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二、贾平凹商州小说的民俗特色 从我的民俗观和贾平凹的思想根源、创作追求出发,梳理出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的叁大民俗特色:(一)独特地理环境形成的“秦雄楚秀”型民俗;(二)深受商州地域文化影响的“巫鬼化”民俗。(叁)深受商州历史文化濡染的“保守——进取”型民俗。 叁、贾平凹商州小说中的民俗发展走向 以商州民俗世界中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裂变、新生这一民俗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结合作家矛盾的创作心态,通过具体文本分阶段地加以分析,加深对贾平凹民俗世界特色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进一步勾勒出贾氏民俗世界复杂的“动态”之美。 四、贾平凹、汪曾褀、李杭育小说中民俗特色的比较 通过对贾平凹、汪曾祺、李杭育叁位在中国八十年代有一定代表性的民俗作家的民俗特色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贾平凹民俗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杨若虹[2]2010年在《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当代西部散文以别具一格的精神特质与审美风貌,在中国当代散文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时至今日尚未见到专门对西部散文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学术专着。甚至连西部散文的概念界定、发展脉络以及创作走向都未能得到清晰地描述与阐释。这显然与西部散文在中国当代散文界所具有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很不相称。本论文拟从整体上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理分析,展示其创作形态、深层价值,梳理其发展的脉络;通过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研究,探讨其审美追求及精神特质,探寻西部散文作家的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考察西部多元文化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创作的渗透以及把握其创作的走势;力图揭示出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全文分成引言、正文、结语叁大部分。引言主要阐释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结语部分概括总结全文。正文分上编和下编两大部分。上编是总论部分,分成四章,主要从审美风格和精神特质的角度考察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以及民俗文化在中国当代西部散文创作中的渗透,以期达到对西部散文精神底蕴、文化特质与审美风范的认知和把握,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西部散文风貌。下编属于分论性质,分成叁章,主要选取了西部散文作家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位作家,既注重具体文本解读,又注意不纠缠于文本,而是向西部的文化、历史、西部人特殊的心灵史方面掘进,力求对作家和文本的探究能够透入深层。同时,在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整体背景下,描述贾平凹、周涛、张承志、刘亮程等几位西部散文作家的创作风貌和审美特质的差异。第一章,主要是从文化意义上对“西部散文”的概念与范畴进行必要的界定和规约,指出“西部散文”不仅仅是一种地域存在的命名,它更是一种文化的、审美的,包容着精神祈向和价值取向的命名。事实上,中国当代西部散文除了地域因素外,更有自己独具的精神特质。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把地域因素与精神特质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西部散文的内涵。另外,我们从叁个阶段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发展脉络进行详细的梳理,论及西部散文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对西部散文的发展与繁荣作了整体上的观照并论述了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当代价值。第二章,重点考察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审美追求和精神特质。从生命体悟的哲性表达和西部文化精神的彰显两个方面来论述,强调西部散文作家对于西部阔大、神秘、苍凉的美学意义上的呈现,以及对于西部土地的深厚情感,成为其创作中的一致追求。同时指出,西部散文作家在审美追求中的内在统一性与表现方式的差异性。第叁章,着重探究中国西部丰饶的民俗文化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深层影响,并从这一角度考察西部散文呈现出的独特的文化意蕴与审美风貌。西部散文作家贾平凹、张承志、周涛、刘亮程、马丽华、刘元举等人的作品成为重点考察对象。第四章,阐述对于中国当代西部散文地域性特征的思考,指出西部散文应该对地域文化给予现代意识关照,唯有超越地域性走向世界,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考察中国当代西部散文在“全球化”时代的选择和走向,这不仅对当代西部散文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新世纪的走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五章,主要从民俗书写的角度论述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指出贾平凹采用宏观的视角来对历史与现实的商州生活进行总体扫描,将民俗事象置于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民俗的传承与变异中反映现代人的意识和思考,表现民族文化心理的改变以及民族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演化与嬗变,具有深沉的现代意蕴。同时,彰显和谐自然、拙厚质朴的审美风貌,从而建构自己独具传统文化意味的散文世界。第六章,论述周涛散文,指出其创作中的两个重要视角,其一是通过对西部瑰丽奇崛的自然景观和民族生活风情的描摹与抒写,张扬强烈的生命意识。其二是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双重视角下,对历史、民族、文化的审视与反思。周涛散文将生命的体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显示了他开阔的创作视野和精神深度。第七章,从生命意识的角度考察刘亮程的散文创作。指出刘亮程的散文,一方面通过对乡土的诗意化呈现出人与动物、植物的和谐自然,并试图在个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从而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通过日常的事物切入乡村生存中的真实,并在这种基本生存中揭示出人性最本质的焦虑和恐惧。最后,在城与乡的纠结对峙中,表现出无所皈依的焦灼,从而指出刘亮程对于乡土的坚守是一种文学姿态。结语部分,指出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审美风范和文化意蕴在当代散文界独树一帜,但同时也存在种种不足,如创作的主体性缺失、审美单一化以及城市题材缺席等问题。显然,中国当代西部散文在新世纪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穆罕默德·阿里[3]2010年在《城乡文化冲突——以贾平凹创作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新的思想、新的潮流再次使中国现代化面临新的机遇,城市生活和城市中的人们再次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标记。与此同时,乡村“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词,城市对乡村的冲击不仅表现在地域空间与人口比例上,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占领,这种占领对于“进城”作家来说是沉重的。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与他的身份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身份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题材选择、价值取向,而且也影响着他整个文学创作趋向的变化,是他的文学呈现出一种由审美对象化到审视自己内心,由外而内的变化态势。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上表达出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某方面特征与趋势,而且他的文学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的演进趋势及特征,也代表了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社会对于城乡都发生关系的冲击。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贾平凹创作中的城乡冲突,创作主要表现作家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立场。除了前言和结语,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题为“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化”。一提出改革开放就会想到前后两个时期的区别,但二者并非相互割裂,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也随着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获得了前末有的广阔空间,而文学只有进入“商品化”才能保有自身,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并与世界文化之间产生交流,上述因素导致城乡冲突题材小说的重新呈现。第二章题为“贾平凹创作的文化涵蕴”。对于贾平凹创作的文化涵蕴的相关内容,本章先提出地域文化因素对每一个作家的影响,它是无数文人创作灵感的源泉。不同地理位置和文化形成了乡土文学作家们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而对风俗习惯的描述和方言土语的使用,是乡土文学作家们深入直观地表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贾平凹的创作具有典型的秦汉地域特征;而他与商州的关系是许多学者提及,他的心理图式中早已带有了商州文化基因。第叁章题为“贾平凹的生平与身份”。由于童年与故乡是作家个体生命、精神文化的根,因此笔者把该章记述了童年经验对作家的刻骨铭心。当代作家中有许多人来自乡村,进入城市以后,他们的身份出现变化。贾平凹是这类作家之一,进入城市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他有民、士、官叁位一体,而以民与士为主。在他身上,农民、市民、现代文人、隐士以及官文化共存一体,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复合型文化身份。综观他的文学创作,这种多重复杂性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兼有农民与城市文化人的双重性;在他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中,也实际上兼有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双重因子,并且二者之间与其说是和谐统一的,不如说更多时候表现为矛盾冲突。贾平凹文学创作上表达出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某方面特征与趋势,而且他的文学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的演进趋势及特征,也代表了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社会对于城乡都发生关系的冲突。第四章题为“创作结构的城乡冲突”。本章笔者把贾平凹创作分为两个大历史时期;这两个研究时期一是,1978-1988年,为清新、淡雅的发轫期;也与时共鸣的成熟期;二是,九十年代以来至今以社会转型带来其创作转型。纵观第一时期的贾平凹小说研究,大略又可以分为叁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草创、发端期(1978-1982年)、第二个阶段:商州系列小说——寻找乡土文化价值(1983-1987年)、第叁个阶段:浮躁的时代(1987-90年代初)。上世纪九十年代,贾平凹步入四十岁后,他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的政治、历史以及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他已经跳出了商州的单一视角,建立了商州——西京的文化视角,或者说是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的文化视角。纵观贾平凹创作叁十多年,我们可以看贾平凹灵魂奔波于城乡两地之间,由乡而城,又由城而乡,“城乡”这两个概念始终纠缠在作家的心间。第五章题为“创作的城乡性别意识”。贾平凹创作是以男女爱情为轴心,创作的主人公主要是农民或者农民出生的其他的身份者,平凹创作中经常叙述的是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或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但贾平凹又不是简单地写男女情爱中的悲欢离合,而是在明确的改革背景中写出了情与爱的社会性。笔者把贾平凹的女性人物分为叁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纯情少女”;第二阶段,“婚变中的女人”;第叁阶段,“性奴隶的女人”。而男性人物,大致经历了农民、土匪、知识分子叁类不同角色的演变。纵观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人物形象,笔者觉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作家从一个城乡徘徊的视点来折射人物性格的变迁、人物在资本主义开放市场的碰撞、人物在现实的困境,贾平凹创作中的大多数人物都迷惘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张欢[4]2015年在《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评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贾平凹的长篇乡土小说是当今农村变革的一本记录册,它们不仅有深厚的文学价值还反映出社会变革的点滴,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同样,与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相关的评论作品所组成的这个小型的批评环境,其状态也可以反映出当下文学评论所追随的文艺思潮、聚焦的批评视角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评论中主要集中的两大论点即民俗文化与现代性问题为核心展开研究,分别归纳总结这两大论题的表现方式、评论手法和各自所展现出的特点,从而最终试图对两者的关系做一联系,并发现二者对贾平凹的小说以及整个文学评论环境带来的价值意义。本文首先对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及其评论做了一个范围上的界定,通过文本细读、归纳演绎、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评论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这些评论能够带来的价值意义。在对贾平凹乡土小说评论总体的归纳中,划分出评论所表现出的四种批评类型即文化研究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印象批评以及文本批评,从这些批评类型中可以发现评论家进行评论撰写的论点的多以民俗文化以及现代性问题为主,并找出二者能够独立于众多评论题材之上的原因,进而对两大论题进行整理与论述。全篇论文从评论者聚焦的民俗文化视角与现代性视角两大视角出发,发现通过这两大视角所产生的评论可以发展出民俗文化评论与现代性评论这两大评论主题。在民俗文化评论中,主要通过研究民俗文化的批评史来整理这一论题的产生与演变,总结出这一大主题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纯阐释民俗到借以民俗发出呼声的边个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反映了民俗文化批评走向更深刻的批评维度,同时也突显出在贾平凹乡土小说评论中评论者批评思维的变化,展现了文化民俗存在于文学批评这一理论体系之中所具有的价值;同样,在现代性评论的研究过程中,首先通过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来界定现代性评论的涵盖范围,进而分析这些评论中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方法以及现代性评论对于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评论产生的诸种影响。进而对现代性评论与民俗文化评论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发现两大论题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更多的是相互融会贯通,结合两大论题的关系以及分别展现出的特点,最终总结出两大论题不仅表现在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评论中的价值意义,也反映出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

邓礼惠[5]2010年在《贾平凹文艺思想成因和逻辑构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贾平凹是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大量作品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着名作家,贾平凹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还结合自己多年文艺创作的宝贵经验,致力于对文学艺术本身和作家创作理论的探究。贾平凹的理论探索涉及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交往论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些观点如“大散文”理论等,曾经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贾平凹的文艺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文艺思想的理论宝库,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并且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也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贾平凹文艺思想的形成,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商州民风民俗的浸润,还有贾平凹自身富于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艺术气质。国内学界的贾平凹研究主要集中于贾平凹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包括艺术手法及文化蕴含等,而对他的文艺思想,学界研究不足,相对较为薄弱,这不利于具有当代水平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结合贾平凹独特人生阅历与艺术个性,讨论了影响贾平凹文艺思想形成的几个重要因素及其主要理论构架。研究这个课题,对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陈放[6]2005年在《寻根小说的文化取向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80年代中期掀起的“寻根小说”浪潮,是新时期小说史上唯一的一股理论与创作并举的小说潮。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反思小说”的延伸和深化。“寻根小说”大潮的掀起并非偶然,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动因。其中包括文学中反思精神的深化,文化复归意识的推动作用,文学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学全球意识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旨在探寻民族文化之根,剖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重树民族文化精神的“寻根小说”应运而生了。 寻根小说的产生可以说是新时期文艺民族化追求的一次强烈集中的体现。他们所浸润所反映的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寻根作家的文化蓝图里,民族化是其复兴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目的和手段,同时也是其对抗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的一种策略。在小说创作中,寻根作家的文化取向各有侧重。阿城倾心于对传统哲学的吸纳与运用,沿着肯定的方向表现民族生命的生力;韩少功专注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惰力和民族精神的病根,深刻揭示、批判由长期的封建统治造成的愚昧、麻木、落后、保守的国民劣根性;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则体现出传统落后观念所遭遇的现代性冲击;而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则表现民族文化的魅力与超然脱俗的自由精神。尽管作家们的表现方式各异,但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吸取精华、批判糟粕的主旨可谓是殊途同归。 寻根小说作为一股文学思潮,明显地体现出文学发展的多元走向,在世界日渐成为吸纳各民族文化的“地球村”的今天,其文艺民族化和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更加突出。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伟大进程中,“寻根小说”功不可没。

侯旭[7]2017年在《贾平凹小说中的“商州世界”》文中研究说明在贾平凹的文学成就中,不可不提及的是他在文学创作上,由不自觉到自觉逐渐构筑起来的文学景观——“商州世界”。“商州世界”的塑造显示出了贾平凹始终关注乡土中国的情感倾向,多年来他往返于商州和西安两地,深入民间体察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他的文学创作中逐渐产生了商州视角这一叙述立场,继而营造出“商州世界”这一独特的文学地理景观,如今业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坛中不容忽视的一块文学版图。论文正文部分主要由以下四章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贾平凹的故土——商州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大致梳理出贾平凹与故土商州之间的密切关系。继而概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情况,阐释了贾平凹小说中“商州世界”的由来。第二章,通过对贾平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详细解读贾平凹文学作品中逐渐营造出的“商州世界”的发展过程。按照时代发展和时间推移,将“商州世界”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其中穿插了贾平凹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某些阶段性变化。第叁章,探讨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商州视角。不论是身处城市西安,还是回到故乡商洛,贾平凹的写作“原点”始终围绕着“商州”,因而其创作也逐渐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叙写视角——商州视角,与此同时贾平凹作品中对人的关注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是其一以贯之的聚焦点。第四章,阐述贾平凹小说中“商州世界”的超越性,以及对“商州世界”的反思。毫无疑问,“商州世界”是贾平凹对故土商州的现实风土人情的超越性再创造,作为独有的文学地理景观,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但其存在的虚幻性和保守性,也为学者和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

周引莉[8]2010年在《从“寻根文学”到“后寻根文学”》文中认为第一章主要就80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进行概述:包括对文化寻根的大致过程进行梳理(“寻根热”产生的背景、寻根作家的理论倡导及评论界的态度、“寻根热”落潮的原因分析);对寻根小说的风格特点、分类及意义进行总结;对80年代寻根小说的文本意义进行回眸式解读。第二章主要对90年代以来的“后寻根文学”进行概论:包括对“后寻根文学”的界定、分类及特点概述;对“后寻根文学”与“寻根文学”进行关联性解读(主要以李锐、张承志、第叁代西北小说家为例)。“后寻根”不是一种创作方法,也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分析评论作品的思路或姿态。所谓“后寻根文学”就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的一些文化意味很浓、具有传统美学神韵又不乏现代意识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沿着文化寻根意识继续前行,尤其是以现代眼光关注传统文化、以民间立场还原民间的一大批作品。“后寻根文学”应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本论文主要涉及小说与散文。“后寻根文学”与“寻根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叁章主要对“后寻根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进行文本细读(包括“后寻根文学”对民俗文化、神秘文化、民间诙谐文化、民间戏曲的借鉴)。第四章主要就贾平凹、莫言、韩少功叁位作家进行寻根脉络下的个案研究。从贾平凹、莫言、韩少功等人的创作经历中,可以看到文化寻根脉络的不断延续。“后寻根文学”与“寻根文学”一样,包含了风格多样、个性迥异的作家与作品,并且在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东方思维方式和古典美学神韵的追求上,它们有着一致的内在联系。“寻根”与“后寻根”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的回退”,而不是简单的“复古”。“寻根”与“后寻根”的文化意识构成了新时期以来文学的一条重要文脉。

秦崇文[9]2017年在《比较视域中的乡土书写与现代性想象》文中提出乡土是人类社会的意义生产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学是一个十分具有张力的概念,当乡土遭遇现代性,给作家带来的不仅仅是出于创作本能的文学书写,也为作家的现代性想象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两国均面临着不同的现代性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地球村的实现,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交往密切,在各个层面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对话关系。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和中国作家贾平凹的作品作为分析两国现代性的文本,两者都是典型的乡土作家,因文化差异、时代背景的不同,在作品的地域空间书写上具有相似性与关联性,同时在表达上、审美观念等方面有所不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认知上有差异也有共鸣。本论文从历史和文化(思想史)角度,通过对乡土、乡愁、现代的文学转向以及现代性的相关理论的梳理,借助福克纳和贾平凹的作品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中对福克纳和贾平凹的乡土书写与现代性想象的逻辑展开进行论述,对中美乡土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比较辨析,见微知着,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古今文学思想及文化思想的差异性与共通性,以及在面对现代化过程的不同应对策略和书写景观,挖掘现当代文学中的乡土书写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当代价值。论文分五个部分,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选题缘起、学术史回顾、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创新之处、选题目的以及意义进行概述。主体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从现代性、乡土、乡愁的基本概念出发,剖析在此语境下的作家的文学实践活动,从作家的乡土乌托邦建构与消解、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等方面对福克纳和贾平凹的乡土叙事与现代性想象进行逻辑展开。第二章以对话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福克纳和贾平凹的乡土书写进行比较研究,剖析两者乡土书写的差异和汇通性,以及对乡土的互文性进行探讨。第叁章分析福克纳和贾平凹在后现代语境中的乡土书写探索,从书写的内容、技法层面等进行论述,同时,以福克纳和贾平凹的乡土守望与现代突围为个案,强调乡土书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当代意义。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现代性不同于美国的现代转化型道路,中国现代性因其具有厚重的“乡土”色彩和“后发外生”特性,在与域外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彰显出特有的乡土中国的当代内涵。乡土作为一种虚构而非实体的存在,亦非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模仿”或“再现”,“乡土文学”是人们在社会建构过程中产生的虚构的想象物。作家的乡土书写是对现代性问题的一种应激,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文本呈现,作家的话语与修辞成为一种“现代性的症候”,而当不同国度的作家对这一症候做出呈现时,便构成了一种广义的现代性的对话。对话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探讨两者在作品中对本国现代性问题的不同呈现,通过美国现代性的他山之“石”而攻对我国的现代性问题之“玉”。

林丽婷[10]2015年在《论贾平凹小说女性叙事的迁徙》文中研究说明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中成就斐然的一位精英作家,他自70年代末登上文坛至今,一直致力于多角度的小说创作,因而其叁十多年的小说创作脉络呈现出了纵深发展的趋势。在他的小说中,总是能够展现出当下鲜活的时代气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贾平凹,执着地选择中国社会转型与变革中的乡土社会变迁作为其小说创作的背景,重在揭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精神震荡的颓然与不安的困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时代的精神创伤,表现出一名精英作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焦虑和忧患。然而进入90年代,贾平凹毅然与初期单纯质朴的商州田园剥离,在目睹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浮躁与颓败后,深刻而痛心地感觉到由社会转型与变革所带来的传统断裂和信仰缺失。在这种焦虑与无望的思想追寻后,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内容、小说探索的视野更加宽阔,其文本创作体现出现代性的时代特质。进入21世纪,贾平凹越发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以沉重的笔触、挽歌的情调实现了传统乡土文学叙事的终结,贾平凹在这种滞重、困惑的绝望中,不断以“人类意识”为主的现代意识烛照世俗百姓,站在悲悯的人文关怀的角度上,展示出超越于庸常世俗生活底色背后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从而实现了对悲观无望的现代意识的突围。本文选取了贾平凹本人在他小说中挚爱的女性形象作为突破口,通过探讨在不同阶段贾平凹小说创作的视角变迁而导致了其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性格由单纯走向混沌的深化以及其整体女性审美观由自然古典向超越诗意的纵深流变的过程,而进一步分析在其女性叙事迁徙背后的深沉思想动因。可以说,贾平凹在对时代整体观的观照下,通过刻画每个时期女性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流变,渗透着他对女性独特的审美感知以及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 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D]. 伍梅.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 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研究[D]. 杨若虹. 苏州大学. 2010

[3]. 城乡文化冲突——以贾平凹创作为个案[D]. 穆罕默德·阿里. 复旦大学. 2010

[4]. 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评论研究[D]. 张欢. 宁夏大学. 2015

[5]. 贾平凹文艺思想成因和逻辑构架研究[D]. 邓礼惠. 西南大学. 2010

[6]. 寻根小说的文化取向及其意义[D]. 陈放. 延边大学. 2005

[7]. 贾平凹小说中的“商州世界”[D]. 侯旭. 陕西理工大学. 2017

[8]. 从“寻根文学”到“后寻根文学”[D]. 周引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9]. 比较视域中的乡土书写与现代性想象[D]. 秦崇文. 北方民族大学. 2017

[10]. 论贾平凹小说女性叙事的迁徙[D]. 林丽婷. 华侨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民俗特色及其发展走向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