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及效果分析论文_封明香

封明香

(綦江区中医院康复科 重庆 401420)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施加早期康复护理,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以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326-03

据临床数据资料显示,脑卒中发生率逐年呈现出递增态势,存活群体中约有60%以上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出现偏瘫,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负担,且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因而有必要加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与治疗[1]。我院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采用了早期康复护理,收获了良好的治疗结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接收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9~78岁,平均(68.1±4.7)岁,病程11个月~10年,平均(3.6±1.2)年;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7~79岁,平均(68.5±4.4)岁,病程10个月~11年,平均(3.4±1.3)年,两组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施加早期康复护理,具体为(1)翻身护理:由于患者偏瘫肢体的静脉回流水平较差,且肌肉较为松弛,极易出现水肿事件,故发病后病情允许即应帮助患者多翻身。每1~2h翻身1次,体位以侧卧位为宜,向患侧翻身时要保护好关节功能。(2)肢体功能畸形的预防:膝关节畸形的预防:在患者患肢膝关节下放置软垫,可预防膝关节肿胀和膝关节反张(过度伸展),但放置时间不能过长。每天数次去垫平卧。以防止膝关节屈曲挛缩。肩关节和髋关节畸形的预防:平卧位时,肩关节下方放置软枕,以预防肩关节脱臼; 腿和臀部外侧放置毛巾卷,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另外,患者用的床垫不能太软,以防臀部凹陷,使臀部长期处于屈曲位而发生髋关节畸形。取健侧位时使患者患侧上肢内收于胸肘下,并放置垫子或软枕等物;患侧下肢屈曲,腿下方放置一长点儿的软垫,防止躯干痉挛;取患侧位时,使患者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健侧上肢屈曲于胸前;患侧下肢屈曲,足下放置软枕或垫子;取半卧位时,使患者双臂离开躯干,上肢微屈,双肘部下方放置软垫,以防止肩关节内收畸形。(3)感觉训练:建立感觉-运动一体化的概念。床头柜、电视机,用物置于患侧,从患侧进行洗漱、进食、测脉。肢体进行拍打、按摩、理疗、被动活动和冷热刺激。如每天用温水擦洗患侧身体,被动挤压关节、牵拉肌肉、韧带;让患者注视患肢体会位置觉、方向、运动感觉;闭目寻位,恢复本体感觉。(4)被动运动:患者若未见意识障碍,可给予其被动运动护理,于病情稳定时按摩患者头部,拇指揉捏上肢5次,肌腱部位以手指采用弹指法按摩2次,而后是关节,具体时间与力度参照患者情况调整,最佳时间为30min,1次/d,待患者使用后可追加至3次/d;(5)患肢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参照“卧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的流程进行分阶段训练;(6)患者主动运动:患者入院3d后,指导患者进行假想运动,而后做助力运动,先从手指开始,慢慢增加肌力,当达到Ⅱ级时以健肢协助患肢运动,如身躯左右移动、翻身、健侧手握患侧手等;当达到Ⅲ级时为离床运动,站立先由几秒开始向几分过度,并用上肢手握健身球等;(7)坐位训练:患者肌力达到Ⅱ级且健肢可协助患肢活动时,可指导患者坐位训练,先将床头抬高后由床上坐起,后改为离床坐轮椅,训练时间由5min/次逐渐增加至45~60min/次;(8)站立训练:患者肌力达到Ⅲ级时,首先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搀扶下行站立训练,时间以患者自身可耐受为宜,先从1min/次逐渐增加至15~20min/次,期间患者应逐渐降低对外力的依赖,最终达到徒手站立目的;(9)步行训练:患者徒手站立时间可达30min或其肌力达到Ⅳ级时,可指导其进行步行训练,训练时护理人员或家属应在患者患侧搀扶,步行过程中搀扶者的内侧腿可带动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走动,且逐渐向健侧偏移,避免患者跌倒。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4个等级,取治愈、显效、有效纳入治疗总有效率计算;(2)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取非常满意、满意纳入护理满意度计算。

1.4 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疗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且可独立行走为治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且生活基本可自理为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使用支具可行走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为无效[3]。(2)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一般;80~90分为满意,>90分为非常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脑卒中是由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狭窄处有血栓形成而造成患者脑部血流中断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体中,且患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偏瘫等并发症现象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恶劣影响[4]。

脑卒中患者由于其自身原因,其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与大脑运动皮层均会受到损害,因而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的主动控制方面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患者于治疗早期,其大脑的可塑性较强,未损伤部分的功能则可通过治疗或训练而得到重建,丧失后的功能也会被新的方式所取代,而特定训练则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故而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重视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促进患者偏瘫症状快速改善,进而优化其预后[5-6]。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施加早期康复护理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以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充分表明观察组护理方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彬新,兰碧玉,卢爱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12(31):2841-2842.

[2]张雪,万艳平.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16(31):2893-2895.

[3]赵翠松.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肩痛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17(03):199-200.

[4]王慧英,刘荣荣.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5,25(05):845-846.

[5]汪莉,张燕燕,张千等.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9,16(10):890-892.

[6]吴玉方,陈芳,陈选兰.3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23(12):38-39.

论文作者:封明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4

标签:;  ;  ;  ;  ;  ;  ;  ;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及效果分析论文_封明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