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生态调控_软件园论文

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生态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生态论文,高科技园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9.9

1 高科技产业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区位选择独特,与城市唇齿相依。美国著名的DMJM房地产开发公司史密斯博士认为,高科技产业园区一般紧邻城市化地区,避开工业化地区[1],大多数位于城市的郊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地价相对便宜的地方。这些地区是城市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人才由城市中心向周围地区外溢的地带。因此,高科校园区人地关系的调控与城市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调控高科技产业园区人地关系必须同时兼顾城市本身,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交通组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产业结构和职能结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2]。如深圳硅峰生态软件园的区位选择在深圳市龙岗大工业区和深圳出口加工区的燕子岭地段,与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点—轴”关系,与龙岗大工业区(出口加工区)形成“软—硬”关系,与珠江三角洲形成“核心—腹地”关系,就充分体现了园区区位选择与深圳市唇齿相依的特点。

高科技产业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过程是一种微观尺度上的小区人地系统调控,与宏观和中观尺度区域的人地系统调控相比,具有范围小、易协调、可操作、见效快等特点[3]。协调优化和调控城市区域高科技园区人地系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实施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这种协调不仅包括高科技园区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内部发展的动态协调与优化,而且包括园区与城市之间人地系统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只有同时实现了高科技园区与城市之间的产业组织协调、空间组织协调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消除了园区与城市之间的产业盲目竞争与生态空间冲突,才能实现高科技园区经济社会行为对城市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合理占据[4],才能真正实现城市与园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空间共生。

全球范围内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高科技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生态化调控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三种形式[5]:一是独立式成长形式,如东京的筑波科学城;二是边缘式成长形式,如美国斯坦福工业园、英国剑桥的CSP、台湾省的新竹科学工业园等;三是内嵌式成长形式,如我国的西安高新区、北京高新区等。无论何种协调形式,都对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成长,对城市的发展不同程度地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大学、科研机构等智力源与城市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园区与城市的关系,高科技园区的发展需要城市的全方位支持,同时反过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和生态环境。

2 高科技产业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和谐性分析

2.1 高科技产业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科技产业园区相对于其他区域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高科技人才集聚,智力密集型产业集中。高科技产业园区是科学、设计和工业产品同生产试验有机结合的企业群体,是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也是产业规模、投资强度和投资回报非常大的地区。因此,高科技产业园区同时又是人地矛盾最集中的地区。深圳硅峰生态软件园正是这样一种以软件研发、孵化与出口加工为主导,集培训、展示、贸易、休闲、旅游、硬件开发为一体的外向型生态软件园[6],也是一种绿色生态网络、互联网络和智能化管理网络有机结合的融合型高科技生态软件园。因此,园区人地关系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点表现为高科技与人、人与地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应着重分析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产品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掌握高科技技术的智力密集型劳动者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而分析园区的发展对深圳城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整体拉动作用。二是创新空间狭小,创新能力强大。尽管高科技产业园区位于城市中土地价格相对低廉的城郊地带,并享受各种土地优惠政策,但与大范围农村相比,土地成本仍然较高。这使得园区建设的占地面积都较小,创新空间小而集中,但强烈的集聚效应和高智密的人才等生产要素使得园区的创新能力十分强大[7]。如深圳硅峰生态软件园规划占地总面积为136.61hm[2],但在如此小的创新空间里,将承载200多个各类软件企业,近万人在此密集研发创业,将产出120亿元的销售产值,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将在国际国内软件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可见,创新是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强大动力[8]。三是生态环境良好,便于激发灵感。具有吸引力的生活环境是高科技园区相对于城市更具投资诱惑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园区能否引进资金、人才、项目、信息、政策、制度、管理等有形和无形生产要素。正如斯坦福大学研究硅谷创业精神专家亨利所说的那样,高科技园区除了为企业具有高素质和高流动性的员工提供开放的经营环境、专业化的商业基础生活设施、营造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确保他们按照有利的游戏规则、很高的知识密集度开展高效率的工作外,更重要的还要为他们提供比城市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广阔的生活休闲环境。美国布赖恩.贝里也曾指出:“拥有巨额财富和大量休闲时间的市民们将在山峦起伏、河湖纵横、丛林茂盛的偏静环境中发现他们的安乐窝和栖息地。”[9]可见,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自身相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势,以山水为总骨架,因地制宜,师法自然,以绿色为主基调,保护生态,美化环境,以人地和谐为根本,依托生态资本,积累生产资本,提升生活资本,铸造绿色园区。

2.2 高科技产业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和谐性分析

高科技产业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系统是人与地在园区和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动态结构,这个动态结构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园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0]。据此,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系统优化调控的内容应为由人口P、资源R、生态E、环境E、经济E、社会S6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动、相互协调组成的PREEES系统,系统优化调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把“人”作为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系统优化调控的切入点,又要把“人”作为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系统优化调控的重点。协调高科技园区与城市之间人地关系的关键就是要协调人类内部的关系,或者说协调园区与城市内部不同的利益集团、阶层、部门、区域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要充分利用和促进系统内部所有的积极关系,终止或避免要素之间的一切消极关系,最终实现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这里的和谐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人类回归“原始”自然,做自然的“奴隶”,而是为了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由于和谐发展过程从来就是一个由低度和谐向高度和谐进化的动态调控过程,所以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系统优化调控的强度可通过“和谐度”来量度。

若令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系统中的人口系统、资源系统、生态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六大系统指标之和为n,分别记为i[,1],i[,2],…,i[,n],W[,j](i[,j])是关于i[,j]的

某种满意度的度量,则说明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系统一直处在和谐发展轨迹中,这正是每个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系统调控所期望的目标。

3 高科技产业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生态调控手段

为了实现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系统的动态和谐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和谐度,需要采取GIS技术手段、规划设计手段、景观设计手段、市场价值手段、政策手段等手段对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系统进行动态调控。

3.1 采用GIS技术手段,系统分析园区自然生态条件,为生态调控奠定基础

采用GIS技术手段,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将软件园地貌高程分成10个等级(图1,2),将地形坡度分成9个等级(图3),根据坡度、植被覆盖度、海拔高度和滑坡风险等因素将软件园生态敏感性分为生态高敏感区(敏感度0.18~0.21)、较高敏感区(敏感度0.14~0.18)、中度敏感区(敏感度0.10~0.14)和低敏感区(敏感度0~0.10)(图4),将滑坡风险分为无风险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4个等级,根据高度、坡度和朝向、风向、距水远近、距离风水点远近等因素将软件园分为风水最好区域、风水很好区域、风水较好区域、风水中等区域和风水一般区域共5个等级。上述分析为软件园建筑选址与布局、道路选线、河流防洪、水土保持、供排水管线建设、景观设计和水上设施建设等提供重要的建设依据。

3.2 采用规划设计手段,合理布局园区产业功能分区和总体结构

顺应世界高科技园区生态化建设潮流和深圳建设高科技城市与花园式园林城市的客观需求,为了把软件园真正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软件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效率运行,尽量维持原有地形,保持原有植被,体现当地原有文脉,总体布局“藏而不露”、“叠落有序”,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相统一等原则,建筑力求避免大体量、高层和超豪华,避免出现城市化倾向。为了有效地保护好山体生态环境,将软件园可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80.22×10[4]m[2],其中用于建筑的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50.22×10[4]m[2],用于道路的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21.39×10[4]m[2];总建筑面积控制为52.49×104m[2],总建筑密度控制在20%,容积率控制在0.73,绿地率达到67.7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2.49m[2]/人,总人口控制在10000人。在产业功能布局中,突出体现人本精神,方便高效为先[11]。空间布局在山体以绿为主,建筑点缀,在平地以建筑为主,绿色点缀,同时布置了软件研发区、软件孵化区、商务展示区、管理服务区、软件培训区、高级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大功能区。各功能区或以绿色山体相连,或用坪山河水相伴,或以车道和步行道畅通,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图5,6)。具体经济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

3.3 采用景观设计手段,强化园区生态景观的视觉美誉度,建设绿色园式

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遵循自然式、乡土化、保护性和恢复性设计的原则[12-14],将软件园景观总体设计思路确定为:以“一心、两轴、两脉”为骨架,由绿心、绿脉、绿基、绿轴构成的“绿网”为本底的生态景观网络结构。“一心”即以盘龙山和福山为中心的绿化中心,“绿轴”即金牛路、沿河路,“绿脉”即山脉和水脉,绿基即各种公共绿地和景观绿地。通过绿网的建设,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支柱,以科研教育为代表的文化形象,以“青山绿树碧水花地”为特色的城市生态景观,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文明生态软件园区。最终形成由绿带纵横交错组成的“绿带成网、绿基串联,绿环社区、山衬水托、人居花地”的区域生态绿地系统格局[15-16](图7,8)。

3.4 利用市场价值手段,综合分析生态调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根据市场价值规律,建设深圳硅峰生态软件园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追求高品位的优质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让生态在城市中心还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从经济效益预测分析,到2008年底,软件园全部建成后总投资将达到50×10[8]元,届时入园企业达到200家,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超过80家,从业人员达到12000人,企业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50×10[8]元,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0×10[8]元,利税60×10[8]元,出口创汇15×10[8]美元,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20.64,成为全国软件行业中出口主导型软件产业的龙头。从生态环境效益预测分析,通过软件园的规划建设,将大大提高园区的绿化率和绿化质量,有效的整治由于生态破坏而引发的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为园区营造一个回归自然的氛围,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17]。园区绿化覆盖率由建设前的62%提高到66.12%,树种结构得到合理改善,坪山河两岸将建成宽约100m的绿色走廊,园内各功能区之间建设绿脉、绿基和生态园林,燕子岭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山体滑坡与崩塌得到彻底整治,坪山河水质将达到三类地表水标准。从社会效益预测分析,通过硅峰生态软件园建设,将起到高新技术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示范效应[18];起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制示范效应,将全面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大发展。

表1 深圳硅峰生态软件园规划产业功能分区、总体结构与开发的经济技术指标表(2008年)

Tab.1 Function distribution,total structure,economic and technology index for Shenzhen silicon peak software park(2008)

4 结果讨论

(1)高科技产业园区是建立在城市之中或城市边缘地区的智力密集型新产业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域,与城市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关系。这种协调关系的形式和强度取决于智力源(大学、科研机构等)与城市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独立生长协调、边缘生长协调和内嵌生长协调3种形式。

(2)高科技产业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过程是一种微观尺度上的小区人地系统调控,这种协调不仅包括高科技园区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内部发展的动态协调与优化,而且包括园区与城市之间人地系统的空间协调和优化,这种协调关系理论上可以通过动态协调度和静态协调度量化。只有同时实现了高科技园区与城市之间的产业组织协调、空间组织协调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才能实现高科技园区经济社会行为对城市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合理占据和空间共生。

(3)从人地关系协调论和生态经济学角度,调控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仅靠单一手段无法实现协调目标,必须同时采用GIS技术手段、规划设计手段、景观设计手段、市场价值手段和政策调控手段等多种手段综合集成,方能实现最终调控目标。

(4)本文选取深圳硅峰生态软件园,将研究自然要素的方法和研究人文要素的方法通过GIS技术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对规划场地做出了科学合理和有说服力的分析,进而探讨高科技产业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和生态调控途径,较常规规划和手段相比有着较强的先进性,为建筑布局、管线敷设和生态绿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调控基础,这对推动我国不同类型高科技产业园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对建设生态型高科技产业园区和生态型城市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致谢:参加本项研究工作的专家还有毛汉英研究员、李军博士、李晓明博士、石培华博士、南凌博士、王海军、王崇烈博士、袁凌硕士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标签:;  ;  ;  ;  ;  

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生态调控_软件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