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论文_刘海斌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论文_刘海斌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九年制学校 718304

摘 要: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其它学科更为重要。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是灵魂。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抓住那些文质优美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本文从“丰富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途径”、“开辟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空间”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作了一些浅析,希望引起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相机引导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常见报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呢?

一、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核心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美的、善的、健康的素材,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

只要语文教师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理念,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处处暗含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良机。

1.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

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都德的《最后一课》,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恋家之情。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对学生进行亲情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人的至爱亲情,教育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时,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海伦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的环境里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可以让学生充分明白爱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优化课堂教学,丰富学生情感,树立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语文学科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熏陶,提升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首先,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感受到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升华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教学《孟子二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学生在阅读、体会、感悟的过程中,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便滋养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

其次,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在教学中,我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引导他们遇到争议时既要据理力争又要掌握语言分寸、既要各抒己见又要集思广益,教会学生分享目标、信任别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倡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人格,体验学生处境,谅解学生幼稚,呵护学生童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其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求人不如求己》(选自《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健康心态》)可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的健康心理。如阅读《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以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选读《一把温情的钥匙》(《智慧背囊》),对学生进行真情与信任的健康心理教育。还有许多文章,如《读者》、《时文选读》中的许多佳文,都可成为随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总之,每一篇优秀作品都蕴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只要充分利用,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的,提高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且还有不伤学生心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

三、通过指导写作,为心理保健筑起“预防线”,为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开辟广阔的空间

众所周知,“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的方法使之排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它们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例如,我班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话:“我不喜欢我的人生中有挫折,但我喜欢欣赏别人遇到挫折时那种跳梁小丑的样子。”“我的人生早已没有了,现在存在的只是我的躯体而已。”这种“脉相”,无疑引起了教师的警惕;这种“迹象”,必然让语文教师有了打开这位学生心结的欲望,深入了解她的心迹,并能对症下药,开出好药方,帮助她摆脱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泽地。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文,为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指导学生写“心理作文”,能为心理保健筑一道有效的“预防线”。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加以渗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天然使命。它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笔者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实用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柳斌 《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3]吴红 《爱——教师的天性》。

[4]陈旭 张大均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

[5]《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6]《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刘海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0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之爱的教育论文_刘海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