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制度文化_制度文化论文

论学校制度文化_制度文化论文

叩问学校制度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论文,学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们的印象中,“制度”是一个比较“硬”的词语,“文化”是一个比较“软”的词语,那么,由“制度”与“文化”两个词组合起来的“制度文化”又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

       我坦承,我是一个喜欢思考“学校文化”并把“学校文化”置于至高地位的校长,我非常认同杨九俊先生说的“学校是个文化的场所,学校除了文化一无所有”。有一位名校长跟我说,他从来不思考文化,他说这个太空了,他只是与老师们一起实实在在地研究课。我笑笑,不置可否。我想,这位校长,也许真没有刻意地思考文化,但他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他与老师们“一起实实在在地研究课”这样的举动,必定是打上了学校的烙印的。你看这个“文化”,这个貌似“软”的文化是如何的“强势”,这个貌似“无”的文化是怎样的无所不在:你承认,或者不承认,它就在那里,不依不饶,它就像空气一样地充满着,而你,就生活在其中!很多人都在谈论“文化”,似乎不谈论“文化”就会显得没有文化。当然,我也遇到不少很“文化”的人,声称自己不谈“文化”——但这又落入一种怪圈,因为“不谈文化”也可能是一种文化的特质。

       在关于文化的谈论中,我们听得最多的是两类:一类我们常称之为“理念”,关于学校价值观层面的讨论,是“精神文化”;一类是我们进入校园之后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的文化载体,我们称之为“物质文化”,或者就是狭义的“校园文化”。不少教科书把学校文化分为三种形式: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我个人是比较不赞同给学校文化分类的,给学校文化分类其实是一件非常自讨没趣的事,此是后话,姑且不表。姑且按照这样的分法,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学校文化的话题中,我们相对地较少讨论“制度文化”。

       我们在校际交流的时候,也很少谈及“制度文化”。不知道有多少次,在与一些名校讨论“制度文化”的时候,校长们的动作几乎是类似的,那就是拿出一套“制度文本”来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制度文化。在很多学校,有很厚很厚的一大叠“制度”,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也有很多学校是印制成“书”的,十分精美。但我们看了之后,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制度”的记忆,也没有关于“制度文化”的启迪,让人怀疑学校的老师们是否明晓这些“小山”似的制度,这些制度是否成为引领师生成长的明灯与动力。我们学校也走过这样的路,在2009年暑假学校开办之初,就有不少领导提醒我,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带着这个主题对一些学校进行“主题访问”,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反复讨论为学校“建章立制”,我们也在摸索了一个阶段之后,汇编了一本厚厚的《汾小手册》。但是今天这本厚厚的手册,早已被一本薄薄的“黄皮书”替代了——但这个薄薄的本子恰好是这个厚本子的“升级版”,这个“黄皮书”比那个高大全的厚本子管用得多了。

       我们较少地讨论“制度文化”,即使在讨论“制度文化”的时候,我们也往往变换了概念:将讨论“制度文化”变成了讨论“制度”。制度文化不等于制度,我们不能拿几本制度出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制度文化。”我们只能说:“这就是我们的制度文本。”无疑,“制度文本”是制度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制度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但“制度文本”的“文化性”要由“文本”的内涵来演绎。当“十一学校章程”横空出世(当然,我相信“十一学校章程”绝对不会是“横空出世”的,“横空出世”只是外面的人看到的一个表象)的时候,我真正地折服了。虽然之前拜读过“十一学校”的不少文本,但这个章程所传递的文化力量,尤其是制度变革的文化力量让我深深地折服了。面对这个章程,面对这个制度文本,我们真是要羞愧,我们的文本有多少文化的意义?我们的文本有多少大话、空话、废话?我们拿着这些个“文本”还好意思地说这是“文化”吗?或许,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谈论学校文化的时候,总是竭力地绕开“制度文化”这个主题,如果一定要谈论的话,就拿出一套“厚厚”的“制度”来替代“制度文化”。

       “制度文本”要成为“制度文化”,或者说“制度”要成为“制度文化”,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我们变换思维方式,要跳出就制度看制度的思维框架,要学习“从文化的视角看制度”,制度建设即文化建设。我一直认为,学校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学校里不存在一样独立于制度、课程、课堂等等存在的一种存在叫“文化”。文化应是一种“附着”,当它附着于“制度建设”的时候,学校就有了“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制度文化的核心,就自然是“价值”,没有“价值附着”的制度建设不是“制度文化”。制度的内容,制度的形成过程,制度的执行,制度的修订,都应该与师生价值观提升紧密相关。制度文化,不是仅仅在“教代会”上才有,不是仅仅在“制订制度时”或者“绩效考核时”才彰显价值,而是始终在师生的生活中守护着的。第一年绩效考核,我们也是出台制度,通过教代会,然后考核,我们觉得什么问题都没有,结果出来后,有不少老师闹情绪,认为这个制度不好。当然,这种情绪是阶段性的,如果“冷处理”一下,一个阶段后也就“好”了。但是我们当时就抱着“把‘坏事’变好事”的决心,来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我们与所有的老师进行座谈,充分听取老师们的想法,最终形成了“沟通与改进”的学校矛盾解决方式,我们不再回避矛盾,我们把学校矛盾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来看,把“学校矛盾解决方式:沟通与改进”写在《汾小手册》中,也写入我们的“汾小文化一卡通”,因为这才是制度之上的价值观。这件事情对我们的启发大,也坚定了我们“民主治校”的制度建设基础——其实也正是“民主”,把“制度”提升成为了“制度文化”,没有民主精神无法拥有好的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师生;制度文化的主体,自然也是师生。学校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征求专家的意见,要听取领导的想法,要借鉴兄弟学校的做法,这些都是重要的,但文化的本质是内生的,是“校本”的,是“我的”,是带上“这所学校”的特质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制度亦然。当然,一所学校的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相关部门规定,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制度仍然会带上学校浓厚的特征,要不怎么是“文化”呢?所以,把别人的制度搬过来的做法,肯定是走不通的,学校制度必须由自己学校的师生自己来建设,而师生在建设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发展自己。2015年,我们学校明确为“制度文化年”,制度文化年的任务不是简单地修订制度文本,重要的是“主体参与”,“参与”的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我们并不急于讨论制度文本的细节,而是把关于“何谓制度文化”的话题作为年度话题。为此,我们编印“汾小他山石丛书”,收集专家学者、成功学校关于制度文化建设的观点与做法,汇集成《叩问制度文化》一“书”,我们分组以“制度文化建设:认识与思考”的主题召开“务虚会”(我们必须认识到“务虚”是多么的重要,没有认识的提升,我们的过程就没有意义),我们召开“制度文化年”动员大会,我们分小组审议学校制度的细节,不断地组织教师走上教师制度的前台来思考。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汇聚成学校制度文化的交响——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听不到不同声音的学校是很可怕的,因为不同的声音可能让我们避免偏执与狭隘。

       学校文化的过程,是形成共识;学校制度文化的过程,就是形成关于制度文化的共识。当然,我们仍然要强调这种“共识”的由来过程——这种共识必须植根于主体的,植根于“本校环境”的。“共识”不仅仅表现出“凝聚”的一方面,同时,也显现出“保护异见”的一方面。“共识”不仅仅是“表决”,不仅仅是“举手”,不仅仅是说出来的“我同意”,而是心里真正的认同。2015年7月7日,经过一个学期的“学校文化年”实践,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文本,在二届五次教代会通过,我把这个共识附在下面,供感兴趣的读者批评与借鉴。

       汾湖实验小学制度文化共识

       2015年,汾湖实小的制度文化年。我们怀着敬畏之心,重新审视学校制度,细心考量学校文化,在建设制度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形成了若干共识:

       学校制度,本质上是为了学校中的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好的,是向善的,而非逞恶的。

       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学校将成为一盘散沙;如果制度建设不是好的文化过程,很可能会出现制度暴力现象:强势的人欺负弱势的人,少数人欺负多数人或者多数人欺负少数人,分贝高的人盖过分贝低的人,牢骚不断的人干扰踏实做事的人,话语权在握的人算计沉默者……学校将是多么可怕!

       学校制度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保护神。汾小的学校制度建设的宗旨是为了引领并保护每一个人的成长,并在成长中获得成长的感觉。

       为了每一个人,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任何个人都不能损害他人,都不可漠视他人,都不该给他人以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共同的约定并信守之。

       学校制度,应该尊重学校中每一个个体的意愿,而又超越某一个具体个人的一己之念。因为这种超越,制度总能在更高程度上关怀每一个个人,使每一个人拥有自由,获得解放。

       学校制度可以付诸文字,但制度建设不是公文写作。仅靠写作而出台的制度,不会形成共识,不会获得人们心的认可,因此,也就不会成为制度文化。

       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一切的制度,都是此时此地此境之中的制度,切合此时此地此境的文化。不合理的制度必须消除,不合时的制度必须更新。坚持,或者消除,抑或更新,学校文化使然。

       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制度提出异议,但在制度修改之前,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触犯它。积极投入地做制度制订与修改的主角,积极严肃地呵护制度的尊严。

       制度文化不是简单的“制度+文化”。制度建设的过程,也是文化建设的过程。怎样制订制度,制订怎样的制度,谁来制订制度,如何执行制度,如何修改制度,其背后即是文化。

       我们还必须承认的是,学校制度具有“契约”的特征,但不是简单的民间约定。因为学校制度不会孤立地存在,学校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符合各级管理部门的规范与要求。

       好的制度,包括好的制度内涵,好的制度修订,好的制度理解,好的制度执行。学校文化,不能在好的制度中日益美好,便会在不好的制度中逐渐沉沦!

标签:;  ;  ;  ;  

论学校制度文化_制度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