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公司上市的积极影响与风险分析_上市论文

电影公司上市的积极影响与风险分析_上市论文

电影公司上市的积极影响与风险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论文,电影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电影公司上市的风声骤紧。其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于2007年9月18日重启上市计划,并已得到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的原则性批准,进入上市的具体操作过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公司紧随其后,从2008年开始加速准备上市,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上海电影集团上市一事也已经实质性展开,准备A股上市,计划上市的资产不少于10亿元;再加上此前西影集团于2004年时便已组建好“西影股份公司”,顺利通过上市辅导期,只不过由于国家政策调整而放缓上市步伐的事实……一时间,“上市”成为当下电影行业的热门词汇,电影公司谋求上市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并且,从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及其他电影集团公司高层对上市的重视程度与决心来看,上市似乎正在成为中国电影企业增强竞争力甚至中国电影产业迈上新台阶的强大助推器。

然而,上市,这个已经在国内其他产业和世界电影产业(包括传媒产业)屡见不鲜的企业经营策略,一旦被从未涉足于此的中国电影企业采用,是不是就一定能够解决目前中国电影企业乃至电影产业的各种问题呢?本文仅从电影公司上市的积极影响与风险两方面,来分析上市可能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的效应。

一、上市对电影公司的积极影响

由于必须达到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股票上市条件,必须在交易市场上具有显见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给股票购买者带来信心,一个企业才能够真正上市并运行,所以,我国的一些电影公司近来纷纷筹备上市,本身就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反映。据公开统计数据,自2003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连续5年快速增长。其中,2006年故事片总量330部,2007年突破400部,增幅达21%,年产量排在印度、美国之后,位列世界第三。中国电影市场以每年30%左右的巨幅增长,至2007年全年票房达到历史性的30多亿元,票房总量在全球市场排名第11位。②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一批电影企业的崛起密不可分。中国电影集团、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等国有或民营电影企业,不仅电影生产数量和票房成绩高于平均年增长率,产业链不断延长,而且融资方式、管理方法、企业制度也在不断地探索与改革之中,呈现出了蓬勃增长的态势和日益显著的经济与社会影响力。正是这种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增长和电影企业的迅速成长,使得中国电影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逐渐被捂热,得到了多种资本形式的青睐,直至迎来前所未有的上市契机。

应该肯定的是,上市,对于我国电影公司乃至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融资规模,进而完善电影的投融资机制

长期以来,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美国好莱坞影片的平均成本已攀升到1亿美元,日本电影的制作预算经常性突破1000万美元。而我国每部电影的平均成本约为500万元人民币,投资规模不及美国影片的百分之一,日本影片的十分之一。大投入往往带来了大产出,好莱坞电影的票房收入1999年时就达到了75亿美元,而近来几年,美国电影产业的年票房收入达到了约50亿美元,各种渠道的总收入则高达每年572亿美元。③日本、韩国的电影,包括我国的极少数“大片”,莫不在走“高投入,大制作”之路,以保证“大产出”。由此可见,充裕的资金,虽然不是电影发展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融资之路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来自各种专设电影基金、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入股、广告植入等多渠道资本的投入,使得电影的融资规模日益扩大。《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投资上亿元人民币的“大片”,极大地拉升了中国电影的投资水平和制作成本,也扩大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范围。然而,不同渠道的资金使用成本(包括有形和无形成本)是不同的,带给电影制作的影响也会不一样。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就曾经说过,“我不欢迎VC(Venture Capitalist,风险投资商),最不喜欢被他们天天逼着上市”。虽然由于借贷银行不会分享电影公司的利益,不会直接干预拍摄工作、操作规范等者多好处,银行贷款是华谊公司目前最为青睐的融资方式,但是“上市的融资方式显然对华谊兄弟未来的发展具有更加巨大的吸引力”。④这种吸引力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就在于公司通过公开发售股票,能够募集到大量的、可用于多种目的的资金,包括增长和扩张、清偿债务、市场营销、研究和发展以及公司并购等等;并且,公司一旦上市,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权再融资或定向增发再次从公开市场募集到更多资金,用于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上市融资还具有融资成本低、融资效率高的优点。如2004年香港寰亚电影公司新加坡上市,首次集资即达到1430万新加坡元,约6600多万港元。而几乎同时在新加坡上市的香港美亚娱乐集团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则募集了高达860万美元的资金。而且,这些上市融来的资金,完全可以按照电影公司的发展战略来安排、掌控和使用,而不会附加其他的资金使用条件等无形成本。因而,这种融资的成本、效率与规模,显然是任何其他融资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正是由于上述特点,上市融来的巨额资金常常被用来实施公司的宏观和长期发展战略。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常常利用股市融资来进行重大的企业并购行动,进行战略性扩张。它1995年斥190亿美元巨资收购美国广播电视网,2001年又斥资53亿美元收购福克斯家庭全球公司,都是其融资扩张策略的经典之笔。中国内地的橙天娱乐公司在入主香港嘉禾公司、借壳上市后,主营业务拓展到电影制作、发行、影城开发等诸多方面,大大加快了扩张速度。由此可见,公司上市融来的雄厚的资金,完全可以让国内的电影企业通过投融资组合,加大制片投入,完善产业链,实现对同类或者相关企业的并购,以及业务的重组等,以实现电影企业的规模化扩张,甚至带动整个电影产业升级换代。而这一点,对于处在不断开放的国际环境下的中国电影企业和电影产业发展来说,的确是至关重要的。据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向媒体介绍,中影集团上市之后融来的资金将投向制片、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营销、海外推广销售和后电影开发六个方面,全方位完善产业链,并增强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上市融资,将会成为解决目前中国电影业资金乃至发展瓶颈的一条最为直接和可行的路。

当然,电影公司上市融资,并不是要排斥其他融资途径。迄今为止,国内的电影制作、发行与放映公司的融资渠道,已经涵盖了海内外企业投资、投资基金、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发行权和版权预售、广告投入、个人投资等多种方式。并且,这些融资方式已经造就了《英雄》、《集结号》等一批电影精品及其票房佳绩,其有效性必将继续使它们活跃在电影投资领域。然而,上市融资,无疑是这些融资方式中最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融资手段。中国电影企业要发展壮大,提高国际竞争力,必然要走上市这条路。只有通过上市募集来大量资金,才能统筹规划、长远发展。由此可见,上市是电影融资的高级形式,是对前述各种融资方式的一种强有力的补充与提升。它的出现,将直接丰富电影融资渠道,彻底改变电影投资捉襟见肘的局面,并进一步完善中国电影投融资机制。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带动电影产业管理不断规范化

企业通过上市,有助于实现产权多元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这对于中国的国有、民营电影公司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方面的需求。韩三平曾经明确表示,中影集团上市除了解决资金需求问题以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利用上市来改制,改变自己的经营机制,彻底从一个计划经济的企业变成市场经济的企业”。⑤中国电影集团作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旗下唯一一家直属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单位,既肩负着探索国有电影公司改制路径、成功转型的重任,又具有引领国内电影企业做大电影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责任。而上市,无疑是促进国有企业在资本驱动下迅速完成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因为它一方面能够通过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而促使企业树立市场与竞争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管、问责制度等,使权力的使用和公司的管理更加公开、透明、有效;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建立起期权等激励制度,在更大范围内吸引人才。正因如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在上市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强有力突破国有企业的许多遗留问题,使其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规范化”。⑥

同样,我国新兴的民营电影公司虽然应市场需求而生,没有旧体制的羁绊,但在其日益成长、壮大的发展过程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也会明显呈现出来。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公司曾经在与外部金融机构的合作中体会到了严格的财务制度等规范化管理手段的优越性,而上市,显然会使企业面临更多、更严格的内、外部监管。这种监管,不仅使得公司内部必须逐步摆脱如家族式企业等传统形态的企业形式,严格按照财务规章制度办理,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向更加规范、科学的现代企业形态转型;而且还必须建立为社会创造财富、让民众分享利益的理念和机制,让企业的运营阳光化、运转良性化,用企业的品牌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不仅募集更多的资金,也更多回报社会。

总之,就像我国加入WTO给我国的企业发展和经济运行树立了一道高标杆一样,上市无疑也会给我国的电影公司树立一个高高的标尺。在这道标尺的衡量下,电影公司在管理经营上必须完成脱胎换骨式的蜕变,从传统的企业形态变成现代企业,从单纯的国家、私人的企业变成为社会型企业。

此外,电影公司上市,不仅能够促使公司治理规范化,也能够给我国电影产业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带来契机。我国的电影产业起步晚,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涌现,相关的法律政策还不健全,企业的性质不一导致经营中存在不少壁垒,监管的主体和监管的程度也都不尽相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电影产业的管理基本还停留在行政性、粗放型的管理水平上。电影公司上市,不仅意味着上市电影公司本身的管理更加规范化,而且会带动其他电影公司产生积极上市的愿望,根据上市公司的标准自觉规范其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而使整个电影产业不断走向规范化。

(三)角逐资本市场,改变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格局

无论是中影集团、华谊兄弟公司或是任何一家电影公司上市,都将会对电影产业内的竞争对手乃至整个竞争格局产生影响。众所周知,继橙天娱乐国际有限公司入主嘉禾后,中影集团和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等娱乐公司纷纷在资本市场集聚,希望通过直接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新一轮的攻势。其他的娱乐公司如保利博纳、光线传媒也都跃跃欲试,希望通过入主上市公司或IPO方式进行融资,由此可预见未来中国娱乐市场上的资本竞争将愈演愈烈。文化产业研究者周城雄说,“国内娱乐公司今后不仅要在行业内进行市场竞争,未来还要在资本市场上竞争”,“目前,国内民营娱乐公司的规模与国外公司相比差距很大。谁在今后的发展能够抢先一步,拥有资金实力,谁就可以抢占先机”。⑦目前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广播影视产业的上市公司一共是9家:广电网络(600831)、电广传媒(000917)、中信国安(000839)、博瑞传播(600880)、聚友网络(000693)、歌华有线(600037)、东方明珠(600832)、中视传媒(600088)和强生控股(600622)。但是上述的上市公司一般是以有线电视网络等其固定资产为主要上市资产,而并非中影集团和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等以电影为核心的资产上市。以电影为核心资产,意味着公司的上市主要资产是电影产业最为根本的环节——内容生产或曰制片,以及发行、院线、制作基地等固定资产,其中,制片是其核心资产。据此,韩三平认为,中影集团上市最核心的是制片资源,“而且这个资源还在不断扩大。如制作发行好中国商业大片,和好莱坞联合拍摄全球商业大片,吸纳好莱坞的导演和演员来华拍摄商业大片并向全世界销售,这三个不同的层次工作我们都在稳步推进,这才是中影集团的核心”。⑧同样,华谊兄弟公司目前最具有影响力或最具备上市条件的优质资产也主要是其影视制作。以电影的制作为中心构建上市核心资产,显然更加贴近电影产业自身以内容为王的特性,同时,它也是电影产业不可替代的独有资产。可以说,无论是中影集团还是华谊兄弟上市,都将开创中国内地娱乐公司以电影资产上市的先河,在国内电影行业产生典型的代表意义和示范效应。

中影集团目前拥有14家全资子公司、34家控股和参股公司、1家直属事业单位,经营业务包括器材租赁、制片、洗印、进出口、发行、院线和卫星电视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电影产业链。近年来,中影集团通过参股的方式,组建了7条电影院线,签约加盟影院达400多家,票房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半左右。这无疑是垄断了中国的电影行业市场。这个电影行业的巨无霸公司一旦上市,充裕的资金,可以强力支持公司后续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壮大公司的实力,使其一如既往地维持自身在电影行业的领跑地位,并在未来持续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产业格局。中影集团的上市,对于其竞争对手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越来越难以超越的标杆,当然,也为后来者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如果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能够如愿成功上市,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格局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首先,它的上市,将会导致民营电影公司在融资数量上的巨大飞跃,迅速扩大民营电影公司的融资规模,为民营电影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保证;其次,华谊兄弟公司上市后的发展,将会提升整个民营电影业的竞争实力。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目前内地各种民营影视公司达2000多家,在数量上已占据国内电影企业的绝对多数。虽然民营公司参与制作的影片在数量和票房上已经支撑起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从整体来看,绝大多数民营电影公司规模小,分布零散,效益低,竞争力差,无法与国有电影企业相抗衡。而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的上市,不仅会迅速壮大自己,而且能够带动一批民营电影企业走上上市、扩张之路,从而很快地扩大民营电影业的发展规模及其在中国电影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民营电影界在国内、国际电影市场的竞争力。再次,华谊兄弟公司的上市,会使其成为国内国有电影公司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使它们虽身占政策、体制优势但不断感到民营电影界的追赶与冲击,进而不敢停息、坐吃老本。这样,整个电影产业的竞争氛围就会更加浓郁,竞争力量会更加强大,活力也会更加迸发出来,共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及其上市就产生了一种“鲶鱼效应”。

事实上,当前世界上企业的竞争已逐渐从产品市场的竞争转向资本市场的竞争,在二级市场的博弈成为企业之间较量的主要场所。电影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随着一些电影公司的上市,电影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将愈演愈烈,电影公司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也日益加剧,而电影企业的壮大更多依赖于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如美国的时代华纳、迪斯尼等巨型跨国娱乐公司,都是通过许多次大大小小的并购而得以形成的。因此,电影公司不仅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而且必须得逐渐加大对二级市场的关注,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市场胜者。

(四)树立品牌,促进电影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

电影公司上市,等于为公司和所在产业做了一个免费的长期广告。中国有一亿股民,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些股民都集中在消费潜力巨大的大城市。通过上市,公司的品牌会深入这些人群,扩大电影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同时,电影公司的上市,还会有效提升其信用度,使银行、投资机构和个人更乐于将钱投入到公司名下,从而为企业获得丰富的资金源铺平了道路。因此,电影公司上市融资,对电影企业的品牌建设,将会有一个明显的促进作用。

品牌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将企业做得更大更强,产生规模化效应。应该说,上市电影公司要上规模相对来说有更多有利的条件。因为有充足资金做保障,企业就很容易走上内、外扩张之路,进行多元化经营。电影公司可以建设自己的院线,开办影星经纪公司,增添后产品开发,健全产业链;可以通过并购重组,获得廉价的上下游成本,或使自己轻松地跨入其他行业,丰富自己的产品和业务体系;还可以出售不再心仪的老旧业务,增加适合电影公司发展的新业务,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公司成长的需求,等等。这些做法,无疑都会使电影公司迅速扩大规模,增加效益。而公司的规模化,势必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更多的优质生产要素进入到产业中,从而带来整个电影产业的新一轮扩张,进而形成规模效应。届时,一个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电影市场将崛起,电影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的规模化往往与其国际化密切关联。中国电影在21世纪初悄悄地国际化,但这个变化不是中国电影自身的资本走向国际,而是世界资本进入了中国,即一些国际上的战略投资者看好中国的市场潜力并主动购买中国的电影资源,包括制片和放映的资源。随着国内电影公司上市带来的产业规模化效应的逐步显现,中国电影也有可能以此为契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跻身世界前列。因为电影公司在财务健康、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开发出更好的、更具民族特色和世界品位的电影,并将其出口到国际市场以谋取更多的利润。当然,成为国际化的强势文化企业,需要采取一种开放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世界其他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质电影产业中的生产要素为我所用,这就需要我们的电影企业悉心地在国际市场上搜集优质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或并购,最终化为我有,使自己成为国际电影产业中的强势企业。

二、电影公司上市的风险

电影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成为规模化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很多全球知名的电影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而在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中,至今还没有电影公司的身影,因此上市对于我国的电影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全新课题。由于电影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国内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完善等因素,电影公司上市可能对产业未来的发展产生“双刃”效应。即除了积极的推动效应外,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多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社会责任风险和经济责任风险两方面。

(一)产业面临的社会责任风险

电影产业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行业,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起着重要的宣传教育、舆论导向和文化建设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影产业与国家的文化、宣传、舆论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受国家政策限制较多的行业,形成了较高的进入门槛。这道门槛使得目前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国产和进口影片由于不能通过审批而无法在院线公映,致使投资方蒙受损失。虽然目前关于电影产业的相关政策正在逐渐放开,但很可能会有一个较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政策变动而带给电影公司的风险,不可能不存在。

此外,电影公司的上市,一定会带来投资主体的变化,进而带来电影生产目的的根本生变更。如果说以往电影产品的生产,更多地偏向于精神、文化、艺术层面的创造与推动,那么,随着上市资本对电影生产的大量介入,资本的逐利本性必将大面积引发电影产品的趋利性,从而使得电影行业更加彻底和完全的商业化。虽然这种趋势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来说,不是坏事,甚至是必要的推动力,虽然商业化并不必然意味着电影的标准化与媚俗,但过度的商业化显然存在着销蚀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电影产品作为文化产品应有的精神创新品质,甚至于影响到本土文化的保护、国家意志的体现等有关民族文化发展与精神提升的深层次问题。许多的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战略投资者,电影产业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中国台湾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电影新浪潮,而在电影市场逐渐向好莱坞“开放”后,随后的1991年、1992年、1993年那几年,台湾的电影就逐渐消沉了,陷于文化的谷底,一路垮到现在。其后台湾的电影市场几乎全部被好莱坞电影吞噬,台湾电影在本土市场的占有率只剩下不到1%。因此,电影公司上市之后,资本的逐利性与社会的精神文化发展乃至产业社会效应之间的矛盾会愈发尖锐,电影公司也势必承受更多的责任、监管与来自各方的压力。

(二)公司面临的经济责任风险

电影公司上市后,股东价值最大化成为其重要的经济责任。也就是说,上市公司一方面从股市吸纳大量资金用于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又承担着回报股东的天然责任。所以上市之后的企业会非常关注盈利和股市中的市值。因为如果上市公司很多指标都令投资者不满意,股东回报率不理想,那么企业上市后股价跌破发行价,被收购或被摘牌的风险都大大增加。上市企业管理层必须竭尽全力提升经营业绩,而这往往与企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是不相符的,由此导致企业为了短期效益而牺牲长远利益,这对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因而电影公司上市之后,如何处理企业乃至电影产业长远发展与当下利益之间的关系,既使企业持续保持良好的收益,又利于整个电影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将是一个需要深入思索的重要问题。

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科学的管理密不可分。而一个企业能够成功上市,本身就意味着其公司化治理的高度,这也就是有人认为“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的缘由。在某种程度上,电影公司的上市,当然已经显示着电影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这并不是说,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就不会存在问题和漏洞。事实上,上市企业在公司治理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潜藏着诸多风险。如在经股份制改制而成的国有上市电影公司内,占据控股优势的首先是国家股股东,其次是法人股股东。股权过于集中,流通股东极度分散,中小股东对国有大股东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造成了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失衡,产生一股独大下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再如,企业上市之后,要受到多层面的监督,但一旦由于对资本市场不了解而进行了一些不规范操作,信息披露制度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电影公司上市意味着规范化公司治理的开始,否则上市就会成为企业的死胡同。

另外,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和根本的原因,有时往往并不是企业自身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而是产业吸引力。战略学者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学说,就强调了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行业特点和结构因素对企业投资收益率的影响。他认为,并非所有行业都提供均等的持续盈利机会,行业固有的盈利能力是决定该行业中某个企业盈利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企业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能力,即行业吸引力和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与我国上市公司中其他行业的主营业务平均利润率相比,电影产业在其中应该属于产业吸引力不明显的行业。因为电影产业(以制片业为主营业务)的典型特征就是产品市场前景的不可预测性,包括影片的策划与拍摄,都带有许多电影企业自身无法事前预知并加以控制的因素。从理论上来讲,产业风险属于非可控风险,所以企业上市后在业绩增长方面会有很大的压力,一旦达不到预期的增长率,很容易造成股价波动。目前国内电影界存在一种“哑铃状”现象:每年的电影产量和票房都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但真正实现从产品变为商品的影片数量并不多,如2007年国产影片数量是402部,然而进入院线发行的只有200多部,比例很低;放映的影片中实现票房过亿元的更是只有7部。虽然全年排在票房排行榜前几位的都是国产影片,分别是:《集结号》2.6亿元、《投名状》2.1亿元、《长江七号》1.8亿元、《大灌篮》1亿元,但现状还是令人担忧。这种产出400多部和高票房5部的悬殊差异,说明电影市场的“有效商品”并不多。而作为“有效商品”的影片越少,电影产业的经济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即“人气”)就越低,产业吸引力越低,投资电影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这个现状如果不改变,即使是电影公司上市了,也免不了会在资本市场上遭遇滑铁卢。对此,韩三平也表示了一定的忧虑:“我现在最大的担心还是中国整个电影产业的人气,人气一定要往上拱,一直往上顶。”事实上,即使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人气”上去了,或是少数上市电影公司的产品的“人气”上去了,如果整个世界或某个国家、地区的电影行业整体呈衰落之势,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市值也会大幅降低,进而影响其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面临被并购的命运。香港嘉禾公司的命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嘉禾公司1994年上市,业务集电影融资、发行、戏院经营及电影冲印业务为一体,一度是华人世界最具有领导地位和影响力的电影娱乐公司。但由于香港电影整体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呈下滑趋势,产业重心逐渐向内地转移,嘉禾也难以独撑市场,直到被内地的橙天娱乐公司控股。由此可见,在上市电影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风险不仅会来自于公司内部,同样也会受到整个行业乃至整体环境氛围的影响。所以,中国电影产业的吸引力需要所有的电影企业及相关部门、机构共同来打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电影市场的蛋糕做大,从而降低整个产业以及企业的风险。

综上所述,上市,并非就是电影公司成功的标志。相反,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企业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附带着许多潜在的风险。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中途淘汰率高达50%。同时,大约50%的上市公司在上市1年后回落到上市初期的股价,大约70%的公司股票在上市的第二年跌破发行价,其中80%左右的股票在上市第三年因公司破产清盘而离场。在纳斯达克OTCBB上市的70多家中国企业,90%以上变成了垃圾股。股价长期在1美元以下的企业有约50家,它们几乎全部失去了再融资能力。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上市带给企业的不是收获,而是一场噩梦。⑨因此,为了保证企业上市之后的顺利运行,电影公司应该未雨绸缪,从现在就开始树立和强化资本运营风险的防范意识,认识风险、研究风险、计量风险,并设法防止、控制和规避风险,以尽享上市给电影企业和电影产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实际好处。电影产业是以内容为王的文化创意产业,摄制市场大卖的电影,是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如果上市电影公司忽视基础的内容生产,一味追逐利润,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舍本逐末,轻视乃至忽略产品的创新与人文的关怀,显然会给电影公司乃至我国电影的健康、长远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害。

注释:

①参加本文所涉课题研究与文章部分段落撰写的还有研究生朱一娜、本科生李东、孟垂鹏、刘乐、谢锦江、杨小米。

②相关数据来源于张晓明等主编《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版。

③相关数据来源于王伏虎《走近美国传媒》,《传媒》杂志2006年第2期。

④叶勇,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A股不太好是短期的,上市还是很好的融资方式”,上海证券报,2008-4-1。

⑤⑥⑧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上市的“中影效应”,中国电影网:http://www.chinafilm.com,2008-2-2。

⑦孙斌,王然,橙天娱乐入主嘉禾民营娱乐公司掀起上市浪潮,经济观察报,2007-11-17。

⑨史秋实,企业盲从上市风险巨大,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4-7。

标签:;  ;  ;  ;  ;  

电影公司上市的积极影响与风险分析_上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