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传承伏羲女娲文化实践初探论文

山东邹城传承伏羲女娲文化实践初探论文

山东邹城传承伏羲女娲文化实践初探

段成荣 王崇印

伏羲女娲文化遗存在全国分布广泛,山东省也不例外。山东省内伏羲女娲文化传承的兴盛地主要集中在鲁南及鲁西南一带。近年来,邹城市围绕深度挖掘伏羲女娲文化的时代价值做了系列探索。

一、邹城所处的文化环境

邹城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是孟子故里,素有“孔孟之乡、邹鲁圣地”之美誉,现已经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邹城一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距今8000 年前北辛时期的原始人类。在距今6000 多年到4000 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邹城境内即有东夷少昊氏族部落繁衍生息,见诸典籍记载的历史有3000 多年。城南的野店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100 余座、灰坑17 个、房址6 座、陶窑2 座;龙山文化房址1 座、灰坑6 个。夏代,邹国故地的原始人群就已经形成东方夷人部族方国,其国名称“邾娄”。商代属东夷部族奄国。到了战国时期,“邾国”被称之为“邹”,是“邾娄”二字的合音。秦朝开始设置“驺县”,是我国最早建置的文明古邑之一。

二、流传于邹城一带的伏羲女娲文化

邹城境内以西南部凫山为中心的极广大区域内,分布着诸多伏羲女娲文化遗存。

(一)伏羲女娲传说的多处呈现

伏羲女娲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有关伏羲的记载在先秦典籍及以后历代的古籍中屡见不鲜。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综合各类古籍作补《史记》之《三皇本纪》,比较完整地勾画了伏羲女娲的事迹和功绩,其神话故事至今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1.1 对象 选择2011年1—12月收治于我院泌尿外科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0岁,其中,气压弹道碎石术36例,膀胱良性肿瘤电切术12例,前列腺电切术12例,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经尿道微创手术治疗。纳入标准: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结石和泌尿系良性肿瘤。排除标准:恶性肿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手术方式、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文章标题分析。优质推文的标题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情感倾向明显,语气强烈。其中标题中含有感叹号的推文有32篇,占25.6%,有4篇推文的标题包含多个感叹号,以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如河北民建发布的《公职人员请注意!这些饭局不能去!!》;标题中含有问号的推文有7篇,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如河北民建发布的《都是共产党的官员,差距咋这大?》。二是成句形式活泼多样,多使用网络流行语。如九三学社之声发布的《确认过眼神!都是九三青年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发布的《【福利来袭】@所有人 喜迎新春,海量红包等拿!》。

《诗经·鲁颂》中有“保有凫峄”的诗句,凫山与峄山,为邹城市境内著名文化名山。凫山,属泰沂山脉中段一个相对独立的低山丘陵,由十几个山头绵延组成。东峰叫东凫山,又名承雀山,传说是女娲的出生地。西峰叫西凫山,又名八卦山,传说伏羲在西凫山顶悟道、画八卦。峄山,为我国古代的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有“齐鲁名山归岱峄”之美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这里的“东山”有一说法认为指的就是峄山,峄山山如卵垒,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伏羲女娲的神话自然就与邹城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山有了天然附会关系。

在广大邹城民众口中,如滚磨成亲、女娲补天、五彩石垒山、女娲托梦助力帝王反败为胜等故事,基本是都发生在凫山和峄山一带。滚磨成亲的故事,发生在邹城市郭里镇东西凫山一带。凫山一带有老磨台、盘古遗址、八卦台、龟头石、老龙沟、炼石台等景观。凫山一带出土的诸多汉代画像石中,多有伏羲女娲人首蛇尾交尾图。相传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乱石从天上滚滚坠落,遂而叠成了峄山。峄山有女娲洞、五华峰、八卦石等景观。关于这些故事,所有文献记载、碑记、出土文物无不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与地方风物的结合,这也与神话故事传播的特点相吻合。

不节能:二合一的单环系统内置泵必须满足风盘和地暖单一运作的水力损失,故内置泵的功率大所以运行的费用高。

该公司控制系统的服务器、操作站大量使用Windows系统,由于微软公司已经停止了对部分系统的技术支持服务,不再提供更新补丁修补系统漏洞,黑客很可能利用系统漏洞攻击工控主机。

(二)祭祀场所的多处呈现

有神灵崇拜的地方就有祭祀场所。邹城有句民谣“黑风口、龙马道,沥沥拉拉爷娘庙”,爷娘指爹娘,当地人称伏羲女娲庙为爷娘庙。据康熙五十四年《邹县志》载:“人祖庙二座……一在县西南隅六十里东凫山之西麓……民间至庙祈子,有求必应,俗称爷娘庙。一庙在城南二里。”

针对患者医保投诉现状,将PDCA循环管理理念融入到医保投诉的日常管理中,采用鱼骨图方法,从医保办、医生、患者、制度、流程、网络等方面入手,分析产生投诉的各种原因,找出主要因素,通过PDCA循环,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凫山爷娘庙,亦称羲皇庙、伏羲女娲庙、人祖庙,位于邹城市郭里镇东凫山西麓。郭里镇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晋王皇帝郭元威在此筑城为廓,取名廓里,后更名为郭里。爷娘庙始建年代无考,最早的碑石记载,在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重修,重修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后经宋、元、明、清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百余间,占地3 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1929 年,爷娘庙毁于战火,仅存5 根八棱石柱和5 座龟驮石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十月初一,爷娘庙一带都会举行庙会和祭祀活动。据史书记载,庙会期间的祭祀历代相传,有着严格规范的祭祀程序和制度。届期有数百里的香客,专程前来祈福求子,共同祭拜人类的始祖。庙会上,有杂耍、特色美食、物资交流等。会上,远近香客、善男信女前往祈福求子,大江南北客商云集、素不相识者总热情地说道:“姐姐,你来看咱娘了”,“我来了,你也来看咱娘了,妹妹”。男子们也热情地称兄道弟,好像他们是一母所生一样。民国初,凫山爷娘庙庙会依然鼎盛,朝客如云。“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一度中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庙会又逐渐在民间兴起。

此外,在邹城周边如滕州、微山、泗水等地,也分布有不少祭祀伏羲女娲的场所。

(2)实际工程中,流水湍急的岸侧选用粒径较小的粗集料,能够有效减少流水对土质边坡的侵蚀作用,防止土质边坡管涌等土质流失现象发生。

2013 年底,处在邹鲁文化核心区域的邹城市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进一步加大对伏羲女娲文化深入挖掘研究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性传承实践。

城南人祖庙南约500 米处是孟府孟庙,北约500 米处是邹城老文庙,东是子张祠,北是子思祠。此庙历史典籍中没有太多记载,其记载多与凫山爷娘庙一并叙述。元《岳出谋碑记》记载:“(建人祖庙)非谄神以求福,而为报圣神之功。可谓行合典礼矣。”此庙坐落于体现儒家道统的庙群间,寓意非同一般。

2.城南人祖庙

(三)几点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两个规律性的文化现象。一是流传在口头的传说,大都以女娲为主角,如女娲补天、女娲显灵等。连凫山爷娘庙的传说,也是讲述了唐王征战路过凫山,军粮短缺,兵乏马困,女娲娘娘显灵助其度过难关。二是祭祀场所命名或记载,大都以伏羲为主角,如凫山爷娘庙官方称为“羲皇庙”。这说明,邹城一带的伏羲女娲文化,留有较重的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间的文化痕迹。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层次原因,本文不展开讨论。

三、伏羲女娲文化传承的邹城实践

城南人祖庙位于邹城老县城城南,与凫山爷娘庙一脉相承,现已不复存在,仅存有一条因它命名的人祖庙街。据当地老人讲,此庙不大,“殿三间,单檐黄瓦硬山顶,庙门有十几级台阶”。

1.凫山爷娘庙

(一)恢复祭祀伏羲女娲大典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源远流长,秦汉之际就有祭祀伏羲女娲的记载,可以说,祭祀伏羲女娲自古至今乃为最隆重的祭典之一。

2016 年农历三月三,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凫山爷娘庙恢复祭祀伏羲女娲大典。祭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在朝拜广场举行现代缅怀典礼,跳八佾舞,击鼓鸣钟,恭读祭文。第二部分在遗址举行上古祭祀典礼。上古祭祀仪式上,祭拜人员身着兽皮树叶、脚穿草鞋,在巫师的带领下跳祈求风调雨顺的灵星舞。现场使用牛角号、陶鼓、骨笛、陶埙等乐器演奏。现场比较有视觉和听觉冲击力,首次亮相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第三部分为文明礼仪祭祀典礼。上古仪式结束后,依宋代《政和五礼新仪》中记载的古代太牢之礼,共同祭拜伏羲女娲。

此后,祭祀伏羲女娲大典得以在三月三延续,并得到周边民众和学者认可,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也予以广泛关注。为配合祭祀伏羲女娲大典活动,郭里镇政府以伏羲女娲文化为主题,相继举办了海内外诗词楹联、绘画等系列有奖征稿活动,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医院门诊大厅有一块区域是门诊服务中心,有大量自助服务设备,提供建档、预约、挂号、查询、充值等自助服务,涵盖患者就诊全流程。这只是医院自助机总量的一部分,钮罗涌介绍,全院不同角落分布着150多台自助服务机。

要特别说明的是,祭祀伏羲女娲大典中的上古祭祀,不是历朝历代官方典籍中记载的祭祀方式,也不是为了博取眼球而故意创作的“噱头”。更多的是基于伏羲女娲文化而进行的“文化再生产”。人类学家方李莉认为,所谓文化再生产,简单地说就是用文化重构文化。文化再生产已成为地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常见方式。伏羲女娲文化是东夷文化的源头,邹城市野店遗址是东夷早期文化的代表。仪式上所使用的牛角号、陶鼓、骨笛、陶埙等乐器,是依据古籍中的点滴记载和野店遗址出土的陶鼓、陶号等复原的。除此之外,诸如陶制豆、个钵形、鼎、陶杯等祭器也是复原了上古形制。根据上述“文化原料”,邹城民间文化学者编排制作了上古祭祀音乐、舞蹈和祭器。

(二)启动建设伏羲文化产业园

伏羲文化产业园位于凫山爷娘庙南,是以伏羲女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文化园主要包括祭祀文化区、乡村体验区、综合功能区、农业观光区、生态涵养区五大功能区,凸显易学寻踪、山水养生、滚磨爱情、农耕游乐、民俗体验、礼乐博览、祭祖寻根七大主题。目前一期工程全部完工,正在开展文化展陈设计工作。在这一项目的带动下,邹城文化爱好者也行动起来,寻访关于伏羲女娲文化的历史遗迹、传说和民谣,成功将传承较好的郭里土陶、伏羲庙会、祭祀伏羲女娲大典等项目申报为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招引了一家专业从事土陶开发的科技公司到遗址附近落户。

文化传承需要载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载体,文化载体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缺少了载体,人们就很难扑捉到“物化的文化”和“有生命的文化”,长此以往,文化往往就容易失去其文化特质,伏羲女娲文化的传承也不例外。邹城有着丰富的伏羲女娲文化,但其传承载体爷娘庙业已遭到破坏,其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内无法动土。伏羲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其实质就是为了填补伏羲女娲文化传承载体空白,将无形的文化遗产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上,进而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结语

伏羲女娲文化的产生发展是一个漫长且又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通过邹城市的传承实践可以看出,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如旧”,而要在保持原生态特点和精华的基础,对其历史价值进行发掘,进而契合时代,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进行活态传承、传播和文化再生产。此外,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传承伏羲女娲文化,需要依托其文化资源,通过抓住和满足人们对文化、精神和体验的需求,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文化载体,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和外延,结合文化传承主题历史文脉等要素,多方位、全视角打造文化品牌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简介] 段成荣,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教育、传统教育思想;王崇印,邹城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为非遗保护、区域文化传承利用。

[责任编辑:祝莉莉]

标签:;  ;  ;  ;  ;  ;  ;  ;  ;  ;  

山东邹城传承伏羲女娲文化实践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