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工公司聚酯切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论文_周玖萍,高建明,张存钊

(淄博市淄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淄博,255100)

【摘 要】目的 识别、评价聚酯切片建设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及防护效果,论证该项目职业卫生的可行性。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与工程分析法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 该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有粉尘、乙二醇、对苯二甲酸、噪声、高温等。类比企业粉尘、毒物(乙二醇、对苯二甲酸等)检测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粉尘CTWA范围为0.9-3.6mg/m3,乙二醇CTWA范围均<1.4mg/m3,对苯二甲酸CTWA范围0.6<mg/m3,对12个接触噪声的工种进行8小时等效声级测定,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规定。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如能认真落实拟采取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及本评价报告中所提出的补充控制措施,从职业卫生防护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关键词】聚酯切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随着我国液体饮料、食品等所用塑料包装容器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促使聚酯切片需求量不断提高。为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某化工公司决定新建年产30万t聚酯切片,为论证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的可行性,受企业委托,笔者于2014年9-10月对该建设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等作为评价的法律、法规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等作为评价的主要规范标准依据(1-4),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作为基础依据。

1.2 评价范围与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选址及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拟配备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应急救援措施、拟设置的辅助用室、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

1.3 评价方法 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工程分析法等相结合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根据类比企业的职业卫生学资料,类推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及职业病危害后果,评价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充分性和可行性。

2.结果

2.1 生产工艺 聚酯切片建设项目工艺流程见图1。

2.2 原辅料及产品 主要原料有乙醇,对苯甲酸、间苯二甲酸,主要辅料为乙二醇锑、二苷醇,产品为聚酯切片。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其他粉尘、煤尘、乙二醇、对苯二甲酸、联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盐酸、氢氧化钠、硫化氢、噪声、高温。其他粉尘存在于浆料调制、切粒、预结晶、结晶、固相聚合、成品包装岗位,煤尘存在于公用工程单元热煤炉司炉岗位,对苯二甲酸存在于浆料调制、酯化、缩聚岗位,锑及其化合物存在于浆料调制和成品罐区岗位,乙二醇存在于浆料调制、酯化、缩聚岗位、原料罐区单元槽车卸车岗位,联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存在于公用工程单元热煤炉司炉岗位,硫化氢存在于公用工程单元污水处理岗位,盐酸、氢氧化钠存在于公用工程单元循环水、脱盐水岗位,高温存在于公用工程单元热煤炉司炉岗位,噪声主要存在于各种风动和电动设备如物料输送泵、包装机、制氮机、空压机、除尘器、循环泵、装车泵、风机岗位等。本次评价的重点危害因素确定为其他粉尘、毒物(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锑及其化合物、联苯)、物理因素(噪声)。

2.4 类比检测结果 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要求,选择了生产工艺及主要设备、运行模式、生产规模和主要原辅料,生产工序环节与本项目相似的某企业作为类比企业,并对类比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测。结果表明:类比企业检测的浆料调制、过滤、除尘、切粒、成品包装、热媒炉司炉等6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浓度均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浆料调制、酯化、切粒、缩聚、槽车卸车等工种作业工人接触乙二醇、对苯二甲酸CTWA、CSTEL均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浆料调制工接触锑及其化合物浓度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热煤炉司炉工接触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联苯浓度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公用工程作业场所硫化氢、盐酸、氢氧化钠浓度的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见表1-表4。

注:1、粉尘浓度为总粉尘浓度,岗位浓度为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CTWA-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2、本项目煤尘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2.58%

注:锑及其化合物、联苯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8mg/m3,0.33 mg/m3

对12个接触噪声的工种进行了8小时等效声级测定,结果是78.5-82.0dB(A),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规定。

2.5 职业病防护设施

2.5.1 粉尘防护措施 主要生产过程为机械化、密闭化和自动控制;对苯二甲酸由链板输送系统送至日料仓。固态物料在密闭反应器等设备和管线中运输。热煤站设水膜除尘器和沉灰池,干灰存放采用密闭仓。连续聚酯固相增黏装置采用集中送排风,组件清洗间、原料库、过滤器清洗间设机械排风。

2.5.2 毒物防护措施 聚合车间、热煤炉、均采用半敞开式,主要生产装置采用钢筋砼框架结构,公用工程设备部分采用露天布置。设备选型选用可靠、先进产品。聚合工艺设备所排出来的尾气,经尾气淋洗塔淋洗后,再用风机引至热媒炉焚烧。热媒管线采用焊接连接方式,热媒系统排气进入收集槽,再经冷凝器冷凝后外排大气。罐区周围设围堰,防止原料外泄。原料库、过滤器清洗间、热煤炉、固相增黏装置均设机械排风系统。同时加强生产过程中设备与管道系统的管理和维修,使生产系统处理密封化,严禁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大多数岗位采用巡检作业方式,减少作业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

2.5.3 噪声防护措施 在设备选型中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结合功能分区及工艺分区,将噪声厂房非噪声厂房分开。在厂区总平面图布置中,根据地形、声源方向性、建(构)筑物的屏蔽作用和绿化植物的吸纳作用等因素合理进行布局,以减轻噪声的危害。

2.6 其他 该项目综合办公楼设有车间办公室、计算机总机房、值班室、职工食堂。卫生辅助用室的配置基本能满足本项目要求。该公司设安全环保部,负责全公司的职业卫生工作,制定了防尘、防毒、防噪声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等。

3.讨论

3.1 评价 该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设计、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配置、辅助用室的卫生设施配置、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卫生管理基本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从职业卫生防护角度分析,该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基本满足防护要求。通过对该厂提供的资料分析和类比项目职业卫生调查,综合分析认为,该建设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根据工程分析和类比分析,该项目粉尘、毒物、噪声是重点控制因素;聚酯生产装置及成品储运区单元浆料调制、酯化、缩聚、原料罐区单元乙二醇卸车、公用工程单元循环水站,脱盐水、污水处理站、热媒炉是其职业病危害防护和治理的重点环节。

3.2 建议 (1)类比企业固体原料及辅料人工投料处,均有通风除尘装置,并配备防尘口罩等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整个工艺过程均为自动化过程,工人主要进行巡检作业,应加强防毒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防毒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强设备、输送有害液体、气体管道的密闭性、定期检修维护保养,杜绝毒物的跑、冒、滴、漏现象,防止急性中毒事故发生。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同时参照类比企业防护设施的设置,针对各生产单元补充和完善防护设施的设计内容。(2)聚酯生产装置及成品储运区单元切粒、除尘、包装岗位、原料罐区单元槽车卸车岗位、公用工程单元热媒炉司炉、除灰、压缩气体供应岗位为噪声关键控制岗位。噪声较大的设备如送排风机、切粒机应采取消声、隔音等措施,安全阀排气口等处加装消声器。巡检、取样和检修人员进入生产噪声的作业地点应戴防噪耳塞、耳罩。(3)在工人可能接触腐蚀物料或经皮肤吸收的有毒物料的工段,如聚酯生产装置区浆料调制岗位、原料罐区槽车卸车岗位应设喷淋设施、洗眼器、水龙头等,以便于立即冲洗。酸、碱计量间设安全通道,冲洗及排水设施。化学水处理化验室配备应急冲洗设施。在原料罐区、聚酯生产装置区、酸碱储库、化学加药间等危险场所配置事故柜、急救箱。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化学防护眼镜、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等应急救援所需用具及常用救护药品。(4)检修作业人员在进入易产生有毒物质或易聚集有毒物质的作业地点前,应先用相关的便携式仪器检测,确保安全后方可进行作业,或者佩戴个体检测报警装置进入有限空间进行工作。检修作业中作业工人应加强个体防护,佩戴符合作业要求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5)补充完善建筑卫生学采光、照明设计、辅助用室设计、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配置、应急救援设施措施设计、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周玖萍,高建明,张存钊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10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9

标签:;  ;  ;  ;  ;  ;  ;  ;  

某化工公司聚酯切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论文_周玖萍,高建明,张存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