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伊斯兰主义的新特点_原教旨主义论文

当代伊斯兰主义的新特点_原教旨主义论文

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新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兰论文,当代论文,主义论文,新特征论文,原教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所论冷战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发展的。它具有什么特征?作者根据大量事实概括为四点:即借古攻今,一切为政权;既搞非法活动,也进行合法斗争;弱化教派分歧,积极谋求国际团结;制造爆炸事件,重点打击西方大国。

“原教旨主义”一词是英文Fundamentalism的意译,它最早使用于基督教,称为“基要主义”。“基要主义”是20世纪基督教新教中的一种神学思潮,主要流行于美国。他们公开鼓吹蒙昧主义,要求人们绝对相信《圣经》所记载的传统的基督教信仰和传说中的全部“神迹”,反对较为近代的教义。“基要主义”常被看作是“现代主义”的反义词。后来由于西方学者把它应用于伊斯兰教,遂有所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之说。

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目前在阿拉伯文论著中,常用“乌苏利耶”来指称原教旨主义。“乌苏利耶”是“乌苏尔”(USul)一词的形容词。“乌苏尔”意为“根源”或“基础”,有时转指“原则”。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社会运动,是指伊斯兰教中要求遵守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并用它规范和约束穆斯林社会与生活的思潮和运动。这一思潮和运动,发端于18世纪的瓦哈比教派运动。其创始人是内志(今沙特阿拉伯境内)的瓦哈布(1703—1792)。他在游历巴格达、巴士拉等地时,看到人们有上坟、拜“圣徒”和“圣墓”、拜树、拜山洞等活动,认为这背离了穆罕默德当年所传布的教义,因而主张“恢复正教”,“回到《古兰经》去”,严格奉行一神论,反对崇拜除安拉外的任何事物,取缔一切异端。在日常生活中,禁止饮酒、吸烟跳舞和赌博,甚至禁止穿着绸缎和佩带装饰品,故有“伊斯兰教的清教派”之称。瓦哈比教派运动,亦称“清净教运动”,一度在阿拉伯半岛得势。

伊斯兰运动不等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而原教旨主义又有逊尼派与什叶派之别。瓦哈比教派属于逊尼派。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1902—1989)属于什叶派。根据1980年初公布的伊朗宪法规定,共和国“只承认其真主的统治”,它的一切法律和规章制度必须符合伊斯兰的准则。1980年3月,霍梅尼发动了“伊斯兰文化革命”,要求全面恢复伊斯兰传统,要求百分之百的伊斯兰化。妇女必须戴面纱,在一切可能的地方男女要分开,凡男女合校的,教室里男女要用帘子隔开。对《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不能有丝毫的不敬。1989年2月初,德黑兰电台播出一位伊朗妇女的话,说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个女儿不是当今妇女的楷模。霍梅尼认定这是侮辱,威胁要处死节目主持人,后经调查核实,主持人并无恶意,才鞭笞50获得赦免。同年2月14日,霍梅尼下令要杀死《撒旦的诗篇》作者萨曼·拉什迪。伊朗官方愿拿出约600万美元,奖赏那些处死拉什迪的人,如处死拉什迪的人遭杀害,将被认为是烈士。其所以要杀死拉什迪,据称是因为《撒旦的诗篇》侮辱了先知穆罕默德及《古兰经》。书中说《古兰经》的部分内容并非源于穆罕默德的圣训,而是出自撒旦之口。书中的小说人物描写的是穆罕默德,其中的妓女与穆罕默德妻子同名。按教规,侮辱穆罕默德就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必须以死赎罪。因为英国没有在一周内澄清它在拉什迪事件上的立场,伊朗于3月7日宣布同英国断交。此事至今尚未了结。

“当代原教旨主义”,也可称为“新原教旨主义”,是和以往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相对而言的。宗教貌似脱离现实,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没有一个宗教组织或大小宗教派别是脱离现实的,伊斯兰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与国内国际的客观现实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后,具有更明显的政治色彩。那么,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究竟有何特征?根据其各种表现,可将它的基本的时代性特征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突出政权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一切革命斗争都是为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也不例外地突出了政权问题,也可以说是“托古改制”。其主张是“回到《古兰经》去”,是“复古”,而要达到的现实目标是“改制”,未掌权的为夺取政权,当权的为巩固政权。

卡尔·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在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当今原教旨主义者的本意也决不是要回到7世纪,国名带有“伊斯兰”的三个国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都称为共和国,都设有总统一职。这显然与穆罕默德时期不同。他们也不过是借用旧装旧词演出新戏而已。《古兰经》第三章第189段说:“天地的国权归真主所有”[①]。齐亚哈克也说,“主权属于真主”。霍梅尼宣称,伊斯兰政府与立宪君主制、共和制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由人民的代表或君主立法,但在伊斯兰教中立法权与确立法的权限只属于真主。实际上行使国家权力的还是人而不是真主。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国体与行政、立法、司法的关系看,似乎也未摆脱西方三权分立的影响。

伊斯兰教既重来世,也重现世,当代原教旨主义更重视现实,特别强调参与政治,掌握政权。不论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都把政权问题放在首位。霍梅尼在流亡中,就发表了一本小册子:《伊斯兰政府》,提出要打倒巴列维王朝,建立一个权力属于真主的伊斯兰国家。现在,第三世界各国的伊斯兰势力与非伊斯兰势力,伊斯兰“激进派”与“温和派”的斗争,无一不是围绕政权问题而展开的。在伊斯兰国家内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世俗政权还是神权政治,是政教分离还是政教合一。巴勒斯坦的巴解组织与“哈马斯”的分歧正在于此。所以说,当代伊斯兰主义的要害是政权问题。

(二)注重活动方式

当代原教旨主义者在为政权而斗争的方式上,也不同于以往,他们善于利用现代政治斗争的手段,也善于变换斗争形式。

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斗争的产物,他们也深知要进行斗争,没有自己的组织、自己的政党,是断无胜利可能的。因此,不管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甚至进行恐怖活动的极端分子,无组织者甚少。如在阿尔及利亚,有稳健派原教旨主义政党“伊斯兰社会主义运动”,有过激派原教旨主义势力“伊斯兰拯救阵线”。在埃及有“穆斯林兄弟会”,“伊斯兰集团”,“赎罪与迁徙组织”。在苏丹有“民族伊斯兰阵线”。在土耳其有“繁荣党”。在黎巴嫩有“真主党”。在科威特有“民众伊斯兰联盟”。在阿富汗有“伊斯兰协会”、“伊斯兰党”和“统一伊斯兰”。在前苏联的中亚地区有“伊斯兰复兴党”等等。

这些组织,不仅以自己组织的名义进行政治活动,而且常常利用礼拜和祈祷等形式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斗争。霍梅尼是靠席卷全国的抗议浪潮,赶走了巴列维,夺取了伊朗政权。阿尔及利亚的“拯救阵线”在1991年一再号召举行总罢工和示威游行,并获得大选成功,结果迫使沙德利总统于1992年1月11日宣布辞职,国家由最高安全委员会治理。

近年来的大量事实表明,原教旨主义者一方面有极端分子不断进行非法的暴力的恐怖活动,另一方面也积极利用西方国家煽动起的“多党制”、“民主化”浪潮,开展公开的合法的议会斗争。

在暴力活动方面,埃及最引人注目。埃及是中东和阿拉伯地区的大国,它又是一个世俗的政教分离的所谓的“亲西方政府”,因此成了宗教极端分子攻击的对象。他们认为,“如果这个唯一与以色列媾和的阿拉伯国家垮了,那么邻近的非宗教政府必将随之瓦解”。“如果埃及垮台了,那么整个阿拉伯世界将随之垮台。首先是利比亚,然后是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再就是苏丹、也门、约旦和波斯湾的其他国家。苏丹……是通往埃及的主要门户。”[②]所以自1990年海湾危机以来,埃及的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明显抬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议会议长、内政及新闻部长等政府官员和外国游客等屡遭暗杀、袭击,爆炸事件不断发生。埃及反政府的伊斯兰组织从1992年起一直为推翻现政府、建立伊斯兰教政权而斗争。1992—1995年的3年内,在该组织与政府军警的冲突中约有800人丧生。1995年6月26日,穆巴拉克总统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出席非统组织第31届会议时,车队曾遭伊斯兰恐怖分子袭击,但幸免于难。

在合法派活动方面,阿尔及利亚和土耳其发生的事情,也很引人注目。

阿尔及利亚是北非一个有影响的大国,1962年独立以来一直由民族解放阵线党一党执政。1988年10月上旬发生全国性严重骚乱事件之后,沙德利总统决定进行政治改革。1989年2月22日,就新宪法修正案举行公民投票,73%的公民同意建立多党竞争的民主政体。于是“伊斯兰拯救阵线”便在3月份宣告成立,9月份得到正式承认。1990年6月,它在地方选举中初露锋芒,在48个省中的32个省和55.42%的市镇获胜。在获胜地区,“伊阵”积极推行伊斯兰化,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1991年12月26日,阿尔及利亚举行了首次多党(约40个政党)议会选举。在这次选举中,长期执政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仅获得15席,而与之对立的伊斯兰拯救阵线却获得188席,若在第二轮投票中再获得28席,就可以取得议会多数。在此严峻形势下,沙德利总统于1992年1月11日宣布辞职。12日,成立阿尔及利亚最高安全委员会,宣布取消原定16日举行的第二轮投票。16日,任命穆罕默德·布迪亚夫为最高安全委员会主席,领导管理国务。

1994年1月30日,阿最高安全委员会决定任命53岁的拉明·泽鲁阿勒将军为阿总统,任期3年。1995年11月17日,阿尔及利亚首次举行多候选人参选的总统选举。结果泽鲁阿勒赢得了群众,在有1200万人(占选民人数的75%)参加的投票中击败了对手。

土耳其近年来的议会选举,也颇有戏剧性。土耳其人口的99%是穆斯林,但是从1923年10月建立共和国以来,一直是个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同时,这个拥有6000万人口的地跨欧亚两洲的国家,还是北约组织成员。过去,美国一直把它视为东部的边界,坚定的盟友。然而,伊斯兰教以各种形式的兴起,特别是伊斯兰繁荣党力量的增长,更使某些人感到震惊。

长期执政的祖国党和正确道路党的力量在下降,繁荣党的力量不断上升。在1987年11月举行的第18届大选时,繁荣党的得票率只有7%。到1991年11月举行第19届大选时,繁荣党的得票率猛增为16.8%,在议会的450个席位中占40席,令土耳其朝野各党派震惊。但它们在震惊之余,却无力阻止这一势头。1995年12月24日举行的第20届议会选举中,繁荣党的得票率又增加到21.06%,名列第一位,这是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以来,亲伊斯兰的政党首次成为第一大党,而奇莱尔总理领导的正确道路党仅获得19.48%的选票,屈居第三位。希望在土耳其这个世俗社会中实行伊斯兰教义的繁荣党,在550个议会席位中,赢得了158席。虽未过半数,已近30%。1995年12月25日奇莱尔总理正式宣布辞职。1996年1月9日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授权繁荣党主席埃尔巴坎先生组阁,但正确道路党、祖国党和民主左派党等均因繁荣党采取反世俗态度,而不愿与之联合组阁。由于各主要政党都未获得足以单独组阁的席位,按土耳其法律规定,如果获得席位最多的政党组建联合政府失败,总统将把组阁权转交给其他党派。1月19日,繁荣党已将组阁权交还总统。祖国党和正确道路党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3月3日达成妥协,建立联合政府,耶尔马兹和奇莱尔轮流担任为期5年的第53届政府总理。历时10周的政治危机结束了,但土耳其世俗与非世俗的斗争,仍将继续下去。

(三)寻求教派团结

伊斯兰教教派林立,矛盾重重,纠纷不断。其最主要的派别斗争是什叶派与逊尼派斗争。但是,这两派之间的斗争,冷战后有明显的求同存异、弱化分歧之势。

这一势头,在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中已显露端倪。当时,逊尼派的叙利亚因与伊拉克复兴党有矛盾,便坚定地站到了什叶派的伊朗一边。尽管中东外交情况不断变化,但是叙利亚和伊朗之间15年来的密切关系一直不曾动摇。

真主党是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影响下于1992年建立的,它的最终目标是在黎巴嫩建立伊斯兰国家。在黎巴嫩处于统治地位的教派是基督教马龙派和伊斯兰教的逊尼派,生活在南部贫穷地区的什叶派一直处于被统治地位。但是从1945年独立以来,什叶派居民已从占总人口的20%上升到现在的35%,成了较大的一支宗教势力。

什叶派原教旨主义与逊尼派原教旨主义,在拜坟墓不拜坟墓等某些教义方面有分歧,但在对《古兰经》、《圣训》等基本信仰方面并无矛盾,也可以说是同大于异。它们在思想上,都竭力排斥一切不符合《古兰经》、《圣训》和教法的外来学说,力求用伊斯兰的原教旨衡量一切;在政治上,主张变革不适应教法统治的政权,建立伊斯兰政权,巩固伊斯兰政权,并依靠国家权力来实施伊斯兰教法统治;在社会生活方面,全盘推行伊斯兰化,反对世俗化,反对西化。

现在,什叶派的代表性国家是伊朗,逊尼派的代表性国家是苏丹。1989年6月,苏丹的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中将率领军官发动不流血政变,掌握了政权,废除了多党制,推行伊斯兰化政策。苏丹执政的宗教组织是“伊斯兰民族阵线”,哈桑·图拉比任主席。他们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伊斯兰化”实现政权稳定化与长期化。伊朗和苏丹等国的宗教思想有差异,但为了共同目的政治利益,他们力求弥合分歧,加强合作。

1991年4月,来自55个国家穆斯林组织的代表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聚会,宣布成立阿拉伯和伊斯兰人民会议,苏丹“伊斯兰民族阵线”领导人哈桑·图拉比任秘书长。他在讲话中指出,各国穆斯林应该加强团结,消除分歧。他特别强调,要克服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不团结。西方的评论家认为,这次会议是“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大聚会”。

1995年3月,在喀土穆举行了第三届阿拉伯和伊斯兰人民会议,黎巴嫩真主党、巴基斯坦的哈马斯、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复兴组织、波斯尼亚、伊朗和阿富汗各种派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者认为,摆脱西方经济、军事和文化控制的途径,在于建立一个伊斯兰联合国,发行一种统一的伊斯兰货币,以及采取其他办法等。

这些情况表明,伊斯兰运动已出现了国际化趋势。苏丹的哈桑·图拉比说,把亚洲、非洲及全世界所有穆斯林聚居区的穆斯林群众团结起来的时刻已经到来。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在1993年1月会见外宾时也说过,穆斯林国家应该“增加磋商以解决伊斯兰世界的种种问题,使大国的扩张主义企图不能得逞”。

(四)打击西方大国

近年来,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在世界各地制造的许多恐怖事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他们把矛头指向了以色列和一些世俗政府的背后支持者美欧等国。1993年美国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和1995年巴黎市中心地铁爆炸案等,令世界为之震动。

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是世界第二大摩天高楼。它座落在纽约市中心曼哈顿岛的南端。1993年2月26日,一声震惊世界的巨响,把这座大厦炸得面目全非。这次爆炸,造成6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被认为是“纽约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大悲剧”。

这次爆炸事件,使许多美国人产生了一种幻灭的感觉。因为长期以来,美国人只知道炸弹在别国炸响,这次却在自己家里炸响了。恐怖组织已把矛头指向美国本土,而且在美国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的眼皮底下猖狂得逞。这就使得纽约州州长寇姆不得不惊呼:“这是恐怖分子有史以来对我们的首次袭击,从现在起,美国也无法逃避这一灾难”。

1995年是法国爆炸案的多发年。截至10月17日,巴黎已发生了8次恐怖爆炸事件。最令人震惊的,是7月25日的巴黎地铁爆炸案。警方认为,这是一起有计划、有目的的恐怖爆炸事件,是境外恐怖分子所为。

注释:

① 《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页。

②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993年3月28日。

标签:;  ;  ;  ;  ;  ;  ;  ;  ;  

当代伊斯兰主义的新特点_原教旨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