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_以民为本论文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_以民为本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试论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2)02-0041-03

现代化运动不是由各个社会在孤立条件下分别进行的,在更高层次上,它表现为全球 现代化进程,表现为传统世界向现代世界的转变,以及各个国家文明史向统一的世界历 史的转变。那么,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作为当前不可抗拒的一股世界潮 流,它是否具有价值取向?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否能摆脱社会制度的现实制约和影响?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的本质何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健康 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了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伴随着这一 历史性的跃迁,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现代化[1 ]。

西方学者对现代化的研究,注意的中心始终是发展的形式、过程和各种指数,这些均 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性的内容,因而是超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差异的;并认 为这是超脱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而设计的普遍范例,得出条条道路通往现代化和各社会 最终趋同的结论[2]。但现代化脱离不了价值取向的研究,这是由现代化运动的客观实 际决定的。

人的社会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都带有一定的方向性。影响人的活动方向的因素 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活动主体的动机系统和价值系统,人的活动方向由主体的价值体 系、价值意识决定,就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人的活动都是带有在人与对象关系中所形 成的爱憎、取向、抑扬和褒贬等价值色彩的价值活动。人的全部激情、意志和活动过程 无不服从于一定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最重要、最直接的用途是对于人类活动的定向作 用,它帮助人们进行价值选择。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已有的、现存的客体及其属性的 选择,而且包括对理想的客体的选择,也即对于活动目标的选择。“目的明确的行为正 是在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价值取向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的自觉的、有目的 的倾向性的结果[3]。价值和价值取向是人类所有活动形式所具有的、所必需的。价值 取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行动的成败。事实充分证明:只有正确的价 值取向,才能使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和对价值成果的积极追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 使活动既沿着事物发展的趋向,又沿着主体自身需要的指向发展,从而才具有成功的保 障。

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现代化的主体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追求,与主体的基本需要直接相 关,是主体行为的根本动机,也是主体进行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这种价值取向是社会 运动的目的价值。而工具只有以其实现目的价值的有效性程度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和存在 的理由,历史或现实中的社会制度是服务于各种不同的目的或需要建立起来的,因此, 制度、政策、组织、机构等工具性的东西就自然不能构成现代化的目的价值,只能作为 工具价值而存在。目的价值反映着主体的利益和需要,它规定着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 着制度的运转方向,这一思路从根本上纠正了过去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看成为建立 某种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传统观点。这种观点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过去许多教条 僵化的思想与做法,不能说与这种把社会主义制度模式作为价值取向的认识没有关系。 今天,我们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角度去认识社会主义主体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就有利于解放思想,克服制度问题上的教条主义,并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创造 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规律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种选择不仅出于历史理性,而且是一种 价值选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不论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还是一种社会运动无疑都包含着一种特定的价值取向 或价值观念;而且从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实际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最初也确实是现代无 产阶级的先驱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负价值而提出的一种价值理想,并且根据 这些理想,不同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新社会制度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 会主义同样包含着明确的价值理想。如他们针对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阶级剥削提出的消灭 阶级以实现平等的理想;还有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理想。 科学社会主义所包含的这些价值内容是其中最为闪光的东西,也是最能鼓舞人心催人奋 进的精神力量。只是,如果把社会主义仅仅归结为道德原则或价值理想,而不是历史规 律决定的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那么,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最终也是不会实 现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内在尺 度,二者对立统一、缺一不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 ,然而这种改造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必须服从客观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所有价 值和真理或者主体的目的需要和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必须同时注意的两个 问题。任何成功的实践包括任何成功的社会变革都必须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因而真正科 学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也必然反映着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历史规律的 统一。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不在于他们完全抛弃 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价值标准,而在于他们把这种理想和标准建立在了对价值关系 和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反过来,一切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 想,一般来说就在于他们把价值理想和标准看作纯主观的东西,并无视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从而也就不能正确的指明无产阶级的真正利益所在。

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价值的选择。唯物史观创始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之所 以必要,不仅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已容纳不了在其自身内部发展起来的巨大的 生产力,而且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的异化,造成了广大劳动者被奴役被 压迫的悲惨境况,造成了社会道德的沦丧,社会主义就是要使人重新成为自然的主人、 社会的主人和他们自身的主人,在唯物史观创立者那里,资本主义不仅受到冷静的历史 批判,而且受到愤怒的价值批判。历史发展规律与人的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构成了社会 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中国近代历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 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并着重阐发了社会主义对人民的价值。一是 “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 路可走。”[4](P206)“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 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4](P311)他还指出“中国要解决十亿人贫困 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4](P229)“贫穷不是社会主义”[4](P225),“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 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4](P63)富裕不一定是社会主 义,但社会主义一定要以人民富裕为目标,合格的社会主义,应是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 。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 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4](P64)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追 求的价值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社会主义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代表着符合广大劳动 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怀着“对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负责”的崇 高历史责任感,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 ”[4](P229)

三、社会主义“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邓小平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总设计师,鲜明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指向人民利 益。不仅从人民利益角度阐释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而且将人民利益看作评价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非得失的根本价值标准,将满足人民利益看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 价值取向。这一思路从根本上纠正了过去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看成为建立某种社会 主义制度模式的传统观点。其实和制度相比,人民利益才是第一位的,只有它才构成社 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只有它才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 的根本性质;其他内容,包括制度、体制、政策、法规等,都是实现这种利益的手段。 作为手段,它的优势要依据它实现目的的有效性程度来判断,对它的取舍要以是否有利 于目的的实现为转移。社会主义“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的本质体现在:

1.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价值的创造者,也是 社会主义价值的享受者。但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主体思想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针对“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的阉割和扭曲,在深刻总结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发了社会主义的人民价值观。指出“贫穷不是 社会主义”以及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把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联 系起来,蕴含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价值思想,即消灭贫穷,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 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最伟大价值的真正体现。这就使社会 主义同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样是发展生产力,同样是物质财富的丰 富,由于价值主体的不同,就把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从本质上区别开来。社会 主义以民为本的价值主体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真正的维护和弘扬。

2.价值判断标准的人民性。社会主义“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既体现在价值目标上, 也体现在对目标得失成败的判断标准上。二者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 谋利益方面的动机与效果的综合反映。邓小平曾经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 ,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的改善上。”[5]1992年他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检测标准作为一个系 统整体,把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统一作为一个价值标准。既是生产力标准, 也是人民利益标准。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民的实际利益。这表明我们是在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 的前提下谈论生产力发展的,必须从人民利益出发来发展生产力,不能为生产而生产。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唯物史观和“人民为本”价值思想统一的根本判断。因此,“三 个有利于”标准在本质功能上,是判断某一事物的意义、价值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判断 某一事物性质的事实判断。

3.价值实践的人民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 社会历史运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承担者。他们的要求往往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 观趋势。所以,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须始终注重群众的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虚心向群众学习,多方面倾听群众的呼声;善于吸取群众的智慧,概括总结群众的实践 经验和创造。首先,正确的方针政策源于人民。人民的愿望、要求和实践是制定正确的 方针政策的源泉和最终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正确,就因为它是亿 万群众创造出来的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 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决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 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6]这 正是社会主义以人民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逻辑结果。其次,党的方针政策的真理性和价 值性必须由人民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和政策来自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在付诸实践中检验它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以及 价值大小,由此修正理论和政策,不对的赶快纠正,该完善的把它完善起来,正确有效 的要坚持下去。邓小平说:“我们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谁也变不了。为 什么?因为实践证明现在的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 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信誉高起来了,这是最大的事情。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 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4](P83)社会主义 “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的尊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 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她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思想区别 与以往“民本”思想的本质所在。

收稿日期:2002-02-10

标签:;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_以民为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