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盆底肌肉锻炼护理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效果探讨论文_廖红连

福建省武平县医院 妇产科 福建武平 364300

【摘 要】目的:探讨个体化盆底肌肉锻炼护理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间诊治的898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并按护理方案不同分组:将采取常规产后护理干预者设为对照组(n=449),将实行个体化盆底肌肉锻炼护理干预者设为研究组(n=449),就2组患者护理前后盆底肌收缩力变化以及性生活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护理后,两组患者盆底肌收缩力评分均高于护理前(t=290.297、94.769,均P=0.000),其中研究组更高(t=89.653,P=0.000);②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性生活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的98.66%(2=4.195,P=0.041)。结论:个体化盆底肌肉锻炼护理方案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护理中效果良好,可有效恢复盆底肌收缩力,并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个体化盆底肌肉锻炼护理干预;盆底肌收缩力

关于盆底肌功能障碍,我科近期提出了个体化盆底肌肉锻炼护理方法,在恢复盆底肌功能方面取得了理想效果,为彰显该护理方法的优越性和参考价值,特以回顾性方法开展本次分组对照试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898例,纳入时间: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1)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查体、临床症状分析等明确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②神志、思考以及沟通能力均正常;③检查数据和病历均完整无误;(2)排除标准:①阴道流血;②合并泌尿系统感染、阴道炎;③胸部装置了同步心脏起搏器;④腹部恶性肿瘤;⑤妊娠期女性等特征人群。

以护理方案为本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分组标准。对照组449例实行常规产后护理干预:年龄为20~63岁,平均年龄为(38.64±1.08)岁;文化程度:小学49例,中学300例,大学100例;研究组449例实行个体化盆底肌肉锻炼护理干预:年龄为20~62岁,平均年龄为(38.77±1.02)岁;文化程度:小学50例,中学301例,大学98例;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等资料上均相匹配(P>0.05),可作对比。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参考产后护理常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作产后锻炼操,此处不赘述。

研究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加行个体化盆底肌肉锻炼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盆底功能锻炼:为患者介绍盆底肌解剖学知识、盆底肌肉收缩方法,即缩紧肛门,收紧3s以上后放松,连续进行15~30min,每日2~3次,或每日做150~200次,6~8周是一个疗程。护理人员应使用阴道触诊器对无法感觉到肌肉收缩或者感觉微弱者进行指导,将食指置入阴道后穹窿下方1.5cm部位,将盆底肌向后外侧施压。若阴道可置入两根手指,则向左右两侧施压,刺激肌肉牵张感受器,并予以语言指导。

(2)生物反馈与电刺激:针对肌肉强度、收缩持久性,运用肌电图或者压力曲线等将肌肉活动信息转化成视觉、听觉信号反馈给患者,从而进行个体性、科学的、自主性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形成条件反射,有效控制不良盆底肌收缩,并对收缩活动进行纠正。指导患者在正确收缩锻炼中,持续增强自主收缩力度,不断提高收缩强度阈值。超负荷阈值应根据患者恢复前肌力设定,不可过高或过低,以免患者丧失信心或无法达到最优效果。若患者在盆底肌训练时无法完成盆底肌收缩操作,可予以功能性电刺激,唤醒本体感觉,以患者可耐受、无疼痛感为宜。

1.3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盆底肌收缩力变化,盆底肌收缩力量化评分标准如下:①无收缩,保持0s,计0分;②可颤动,保持1s,收缩1次,计1分;③不完全收缩,保持2s,收缩2次,计2分;④完全收缩、无对抗,保持3s,收缩3次,计3分;⑤完全收缩、有轻微对抗,保4s,收缩4次,计4分;⑥完全收缩、持续对抗,保持5s,收缩5次及以上,计5分。

(2)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3个月后性生活质量差异:自拟性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指导患者根据主观感觉勾选,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449100%。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无序分类资料表示以%、实施2检验;数值变量资料以()表示,实施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盆底肌收缩力变化

护理后,两组患者盆底肌收缩力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其中研究组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比较(n=449,分,)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性生活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性生活满意度(满意300例、基本满意149例、无不满意者)为100.00%(449/449),高于对照组(满意199例、基本满意244例、不满意6例)的98.66%(443/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95,P=0.041)。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又可称之为“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病理特点是盆底支持薄弱,一般发生于女性产后,发生机制为:阴道壁松弛,盆底肌肉、筋膜因分娩而扩张过度,导致弹性减弱,并伴发肌纤维部分断裂等问题[1]。既往临床上对于本病主要采取健康教育、产后锻炼操干预,以增进患者对病情的认知,配合产后锻炼操完成产后复健,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而言效果欠佳[2]。

近期,我科提出了个体化盆底肌肉锻炼护理干预方法,要求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实行相应护理指导,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其一,盆底功能锻炼疗法可促使患者有意识地、有节律地收缩盆底肌肉,改善盆底肌血液循环、肌群功能。其二,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作为近几年来治疗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新宠”,可利用仪器检测盆底肌力、纤维肌受损类型,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根据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改善治疗效果[3]。

综上:个体化盆底肌肉锻炼护理方法效果突出,可作为盆底肌功能障碍康复干预的首选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超,李渊,李芷茹,等. 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影响的研究[J]. 中国康复,2019,34(1):22-25.

[2] 凌琳,王文艳,张妤,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安徽医学,2019,40(8):862-865.

[3] 王青,夏波,唐妍妍,等.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3):120-122.

论文作者:廖红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  ;  ;  ;  ;  ;  ;  ;  

个体化盆底肌肉锻炼护理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效果探讨论文_廖红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