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的比伯巴赫猜想是真的

着名的比伯巴赫猜想是真的

一、着名的比勃巴赫猜想是对的(论文文献综述)

曲慧鑫[1](2020)在《莎士比亚“罗马剧”中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马共和国推崇荣誉。荣誉观念作为普遍的伦理意识在贵族、君主和平民眼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莎士比亚的罗马剧中,人们的荣誉观念和伦理选择呈现出互动关系。不同阶层的荣誉观念影响并决定不同的伦理选择,但同时,伦理选择又会反过来对荣誉观念的形成或改变产生影响。本文分四章考察了莎士比亚在不同阶层的荣誉观念和伦理选择中传达出的伦理教诲和对正处于转折时期的英国局势的思考。第一章以科里奥兰纳斯、伏伦尼亚和勃鲁托斯为研究对象,分析罗马贵族的荣誉观念与其在此观念影响下做出的伦理选择。科里奥兰纳斯的伦理身份经历了从“城邦守护者”向“城邦毁灭者”的转变,因过度推崇荣誉导致的悲剧性结局揭露出荣誉的实质是罗马操控英雄的工具。伏伦尼亚是罗马教育的具体化身,她为维护国家荣誉选择牺牲儿子的举动展现出罗马荣誉教育对贵族的深刻影响。勃鲁托斯的荣誉观念以美德为核心,他为维护共和自由触犯弑君伦理禁忌的行为暗示出其把握时代能力的匮乏。贵族对荣誉的追求更多地局限于个人层面,他们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间的互动充满悲剧性。在个人原则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中,罗马贵族的选择不但没有获得荣誉,反而导致了荣誉的幻灭。第二章将凯撒和安东尼作为正反面君主的典型代表,分析罗马君主的荣誉观念与他们在追求王权过程中的伦理选择。凯撒谋求新罗马的建立,以死追求王权的举动展现出其荣誉观念的灵活。安东尼是反面君主的代表,他无法维持情人与统治者身份间的平衡,在欲望与理智的冲突中,安东尼毅然抛弃伦理责任的举动表明罗马传统的荣誉观念已经无法对他产生影响。伟大君主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间的互动呈现出积极的一面,灵活的荣誉观念使君主根据局势采取有益的行动,该行动反过来又会成就君主的永恒。第三章分析罗马平民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平民阶级由护民官与民众组成。剧中的护民官是“煽动家”和“蛊惑家”的合体,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抛弃公共伦理责任的行为展现出其德性的低下。罗马剧中的民众表现出暴力和无理性的特征,他们对荣誉漠然视之,为追逐利益而抛弃正义的伦理选择暗示出民众与贵族阶级德性上的巨大差异。平民阶级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间的互动是恶性的,追逐利益、缺少荣誉和实施暴力间形成了恶性循环,荣誉随着暴力行为的升级更加被民众无视。第四章分析莎士比亚罗马剧中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的成因,以及罗马剧创作的伦理环境。对罗马民众暴力行动的展示和以米尼涅斯为代表的堕落贵族的出现表达了莎士比亚对民主制和共和制的否定,作家对民众的丑化和剧中呈现出的精英主义倾向受西方传统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作家基于历史和时代的等级偏见。莎士比亚始终坚守以爱为核心的理想道德的追求,认为人必须运用理智和智慧抵抗欲望的诱惑,达成灵魂的完善。结语总结贵族、君主和平民阶层的不同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间的关系,从当代立场反思莎士比亚在罗马剧中体现的政治伦理观念。罗马剧中的荣誉观念既反映出古老民族价值体系和伦理秩序的独特性,又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思想意识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袁方[2](2019)在《科学创意传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现代信息技术爆炸性增长以来,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的传播更为便捷。而科学创意作为科学创新的前奏,这种创新思维方式贯穿科学活动始终,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关于科学创意传播的研究虽少,但是通过系统深入地挖掘、整理和研究科学理论和科学史实,我们可以寻觅到经由传播的科学创意在跨文化交流中被放大、锤炼,上升到科学创新领域。毫无疑问,科学创意传播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从科学创意传播的理解、构成、意义、方式等方面,来探讨科学创意传播。本文共分为四章,前两章按照研究的基本思路,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切入科学创意传播的相关概念和构成分析,第三章主要考察科学创意传播何以可能,第四章是为科学创意传播构建了规范机制。具体而言:第一章从科学的性质、科学创新与科学创意的联系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科学活动中科学创意传播是如何理解的。第二章探讨科学创意传播的构成要素,考察科学创意传播的主体、对象及资源,发现科学创意传播涉及群体广泛,科学创意传播的对象特质便是客观性和主观的“内在尺度”并存。将科学创意传播的资源利用之后带来的社会价值颇高。第三章分析科学创意传播的意义,划定科学创意传播的作用。科学创意传播除加速科学创新的生成外,还有创新型国家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跨文化交流也有助推作用。通过分析“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这一案例的波折起伏,我们再次验证了科学创意传播是能够实现并且有必要实现的。第四章探究科学创意传播的方式需要注意什么。科研工作者呼吁学科交流,跨文化视域下,科学创意得以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传播的规范操作,主体参与传播工作,对象应用到专业共享平台的搭建中,最终整合出辐射式的传播发展。本文通过剖析国内外不同时间、空间科学创意传播方面的文献史籍,系统综述科学创意传播各方面的要素,以挖掘出科学创意在传播中的注意事项,不至于折损科学创意或起到反效果。科学创意是重要的创新思维,可为跨文化交流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胡子璇[3](2019)在《基于教育测量理论的试题质量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测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借助被试成绩分析鉴定试卷的各项指标,通过对试卷成绩的统计分析检测和评价出试卷质量。根据所得结论找出试卷中题目设计和结构上的不足及其造成原因,逐步完善试卷题目结构的科学性。在教育测量理论中主要有以真分数理论为代表的经典测量理论和考虑到被试潜在特质的项目反应理论,这些理论指导和引领教育质量检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本文是基于教育测量理论展开研究的,分为理论介绍和实证研究两部分。在理论介绍中,阐述了经典测量理论及其重要评价指标,继而向读者引进项目反应理论和Rasch模型的概念,其中Rasch模型可以看作三参数的项目反应理论。在实证研究中,通过SPSS、EXCEL等软件统计抚顺市F高中高三联合模拟试题全体考生的考试成绩,测量出其难度、信度、区分度、效度等指标。并且应用Winsteps软件对测试数据做Rasch分析,主要有单维性检验、题目质量信息表、项目特征曲线、怀特图、气泡图。根据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中的Rasch模型所得的这些量表可以全面科学的评测出试卷中各个题目的质量,分析鉴定出试卷的质量与优缺点,以达到对试卷进行完善和改进的目的。试卷成绩可以反映出被试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测试代表着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而试题质量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检验试题质量指标,检测试题能否达到预期检验效果。如果试题的质量指标合理则代表测试值得信赖。试卷成绩除了可以反馈教学效果,还能检测试卷质量。只有试卷结构与题目科学合理,才能够全面的测试学生能力水平。因此,检验和鉴定试卷题目是否合理是教育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期望通过本文研究,帮助各位学者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试卷质量,从而促进教育测量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4](2018)在《〈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文中认为《西域水道记》是清代着名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俗的着作,是徐松(1781—1848)在嘉庆十六年(1811)遣戎新疆后,亲历新疆南北路,依据实地考察,并参考方略、正史、游记、地方志和地图等有关记载而写成的西域系列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西域水道记》共五卷,其中第一、第二卷“罗布卓尔所受水”上、下涉及地区非常广阔,东起我国青海--甘肃西部,西抵阿富汗东北和塔吉克斯坦西南的巴达赫尚,南达我国西藏北部、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一带,北至中亚霍罕、费尔干纳,为研究清代天山南路以及清朝版图的中亚历史地理、历史交通路线、地名的珍贵历史文献。《西域水道记》在注文中对回语(察合台语)、蒙古语(准噶尔语)、波斯语(即帕尔西语)地名原义、词源、语属作了词源学释义。虽然《西域水道记》自成书以后既有众多利用和研究,最新的成果是朱玉麒老师的整理本,但大多数研究者和利用者,并不熟悉其中涉及所谓“回语”的内容,并且这类内容分量不小。在明清时期的历史记载、官方文献和个人游记中,有关西域河流、山岭等地名,常常被划为回语或波斯语,这种语言归属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说法众多。对所谓回语、蒙古语、波斯语地名进行原语复原、拉丁语转写、方位考证、词源释义,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所谓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的词源的解释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的释义,文中同名异译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名地理位置颠倒,时间错位。笔者对该问题关注多年,亦对不少地名有不同的认识,希望通过本研究,给今后的利用者提供帮助,从而使该书对了解清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后的新疆版图及该地民情、风俗、历史、地理等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将《西域水道记》第一卷、第二卷所见天山南路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天山南路部落分布以及清代回部官号作为考察对象,以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实地考察法、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对这些地名的地望、起源、地名、人名的语义进行探讨,希望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今后的利用和对南疆历史、地理、民族、职官等的理解。本文除前言外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罗布淖尔所受水即源自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噶尔河、乌兰乌苏河以及所经地区的村庄、山岭、城邑的历史地理学考证。第二章,是雅雅尔河及其两岸的村庄、水道、山岭的记载。第三章,是对叶尔羌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本章主要考察的对象是泽喇普善河、听杂阿布河、于阗河流域的各个城邑、商道、卡伦、村庄。第四章,是有关塔里木河三大源流之一的和田河及其支流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沿岸区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五章,是对罗布淖尔所受水系的阿克苏河流域、克勒底雅河、额尔勾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六章,是塔里木河流域的渭干河和罗布淖尔以南的主要的河流及山岭。第七章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塔里木河主要支流之一渭干河流经的库车和沙雅的各个地名考证,同时对清代库车的相关历史事件有关的回人伯克、历史地名的考察。第八章,是以海都河(今开都河)流域为主线对天山以南的主要河流之一海都河的各个支流大裕勒都斯河、小裕勒都斯河以及该河流所出山岭的的地理考证。

孙怡[5](2018)在《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增加,硕士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其培养质量越来越受重视。学位论文作为评价硕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反映硕士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作为体现学科研究水平的学术文献之一,也能反映出学科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选题又是决定论文质量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直接影响论文的价值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在学界有关学位论文的研究比比皆是,但针对高教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寥寥可数。同时,研究高教硕士学位论文,既可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生以往研究做出回顾,也可为后来者指引研究和选题方向。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本研究选择对近十年高教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进行分析,以丰富研究内容,也为今后高教硕士生选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本研究选取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六所高校,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搜集其在2008-2017年间的783篇高教硕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在对已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层次和研究方法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寻近十年高教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的积极方面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选题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首先针对研究目的制定研究设计,对研究思路、样本选取、研究方法和分析类目体系建构作出说明。然后,对高教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研究方法三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研究主题上,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较多分布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校管理主题上,对高等教育评价和比较高等教育主题选择较少;在研究层次上,系统层次和国家层次选题较多,课程层次和个体层次选题较少;在研究方法上,文献法和调查法运用最多,理论研究法运用较少。其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十年高教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的积极方面,为广泛性较强,应用性较强,时代性较强,研究方法的多学科性和综合性较强。也存在应用研究较多,理论研究不足;选题视阈较广,研究均衡性不足;宏观研究居多,微观研究不足;“自娱自乐”选题较多,对高校发展现实关照不足;以及方法论意识不强,研究方法表述不规范等问题。其影响因素主要与学科发展不成熟和研究趋势以及学校的区域位置、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导师指导能力和精力、硕士生自身专业素质、选题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相关。最后,针对高教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现状,从培养单位、导师和硕士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优化选题的对策。培养单位应根据本校师资力量、研究优势、学科发展成熟度等合理设置研究方向,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重视高教硕士生学术经典训练和交叉学科知识教学,加强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教学;针对硕士生研究方向设置课程,加强研究性教学;增加实践实训必修环节,锻炼硕士生选题和实践能力;加强学位论文审核,严格把关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导师方面应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选题指导能力。硕士生自己应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知识积累;培养科研意识,锻炼选题能力;改变研究观念,协调选题平衡。

王乐[6](2017)在《先秦道家至乐观研究》文中提出“道”是道家思想的最高范畴,然而得道的目的并非限于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而在于通过淡泊名利和排遣欲望的精神修养获得人生幸福。道家所追求的也不是世俗的快乐,而是超越世俗的真乐、至乐,至乐才是得道真正的目的。前人尚未对道家至乐观做系统的研究,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乐不是古代哲学概念”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至乐的内涵、价值,以及达到至乐的前提、方法和表现等诸问题做全面的研究。总的说来,一切快乐均是由欲望得到满足所引发的愉悦感,具备表、里双层结构的引发机制。道家把快乐分为三种类型:俗乐、真乐和至乐。其中,俗乐由物质欲望或外在精神欲望获得满足所引发,真乐由内在精神欲望获得满足所引发,而至乐通过排遣一切欲望所达至。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快乐以欲望的满足为前提,而至乐却是“无欲”的。实际上,“以无欲为至乐”只是一个表象,因为道家深知欲望是痛苦和快乐的共同根源,提出“无欲”目的在通过精神修养来提升思想境界。提升过程大致分为三步:首先把低层次的物质欲望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精神欲求;然后是超越精神欲求对个人的制约,达到“无任何欲求”的层次;最后是把“无任何欲求”本身也彻底忘却。经过这样的逐层排遣和摆脱,当全部欲望被铲除之时,人生的一切痛苦也随之化解,进入无苦无乐、完全自由的至乐境界。因此,至乐是道家的最高追求和终极目的,真乐是排遣欲望、达到真乐的全过程。至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完全达到,真乐才是至乐价值的现实体现。道(规律)气(物质)生物论是至乐观的哲学依据,天性清静论是至乐存在的根据,人性复归论是至乐得以实现的根据。达到至乐还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外在环境和内在条件。外在环境是通往至乐的基本保障,其中清静的自然环境既是人的生存之所又是精神效法的对象,有利于人们追求真乐;社会环境是一把满足需求和激发欲望的“双刃剑”,常常阻碍人们感知真乐,但真乐的获得又必须在社会之中。内在能动作用是至乐展现的根本动因,其中有才、志和学习三个因素在共同起作用。才的大小决定了发挥能动性时所能够使用的“材质”的总量。道家认为才能高下和真乐获得不成正比,还常出现俗才越高、人生越痛苦的情况。志向的大小和获得快乐的大小成正比,但跟获得快乐的难度成反比。认识和修养是两种学习类型:认识的对象为外物,认识活动以获得“物之利”为目的;修养的对象则在自身,强调通过对外界的认识来改变自身的观念和心境,以“完善自我”为目的。道家提出必须由认识型学习提升至修养型的学习,才能获得真才、树立大志、通往至乐。道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达到至乐的方法。首先是“安命”。学界一般认为“安命论”是一种摈弃人为、丧失意志的消极主张,实际上“安之若命”的目的是通过调节心态来应付无可奈何之事,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值得强调的是,“安命”以大道追求作为坚定的信仰和内在的支撑,蕴含着“圣人之勇”和“独乐其志”的自信和力量。其次是“齐物”。庄子借用了认识论中的某些合理成分来建构“齐物论”,但我们不能把齐物当做是认识论,而应视作是抚慰痛苦的心灵修养法。相应地,道家提出要消除“成心”,然而“成心”具有认识上的积极作用,消除成心的真实目的是尽可能消除苦难的折磨。最后是“无知”和“无情”。要注意的是,“无知”的内涵是排除俗知、获得真知,而“无情”也是要消除情绪波动对人的摧残,实际上真正的无情是连道家人物本身也无法做到的理想状态。真乐是逐步摆脱对外物的依赖、不断展现至乐的过程,所以真乐只能表现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之中,而无法从人的外在行为活动上加以判断。对真乐的表现可以进行如下的描述:就个人而言,能自觉缩小欲望并使自身从名枷利锁中“逃出”,生的痛苦、死的恐惧均不能对其构成威胁,且善于使用“比较法”,即在物质上跟不如自己的人比,在精神境界上跟高于自己的人比;就社会而言,全部法规制度是为维护民心的清静而设立,尽可能取消刺激欲望和争夺的人为之举,具体说来,刑法制度应当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突出礼仪的实质而忽略其形式,提升仁义的层次,用发乎内心的真仁真义取代谋取功利的假仁假义。在残酷现实中如何保有真乐道家也多有涉及,并提出了一些特殊的方法,如令外界消失的“闭目塞听”法、遗忘自我形体的“坐忘”法、将当下与过往隔绝的“过而弗悔”法以及孤独地坚守本心的“保真”法,这些方法充满了悲凉和无奈,但在极端时期确能使人们获得极为珍贵的心灵抚慰和应对危机的力量。

余宝霞[7](2016)在《从四个方面体验数学简约美》文中提出本文结合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故事、历史名题,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简约美,让学生在领略数学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感受数学的魅力。

程占京,王君秀,王凌燕,高峰[8](2015)在《科技史新书目·2014年中国大陆(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专栏专门刊登国内外新近出版的科学技术史书目信息,以飨读者。欢迎出版社或编着者提供新书信息及惠赠样书,以便存目;欢迎海内外学界同仁撰写书评书介。本刊特约国内收藏科技史文献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提供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书目信息。本书目为2014年除技术史外的书目信息,而书名右上角有"*"标记为补录2013年遗漏书目。

洪欢[9](2015)在《双单叶函数的初始系数估计》文中研究说明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当双单叶函数在确定子类时的初始系数估计.我们通过采用不同于其他作者的方法,得到了更精确的结果.本文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和预备知识,引言中介绍了复变函数论的发展史以及撰写这篇论文的依据和意义;预备知识介绍了这篇论文中提到的一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系数估计,这篇文章研究了当双单叶函数和它的逆函数分别属于某个特定双单叶函数子类时的初始系数估计.Rosihan M.Ali和Kedzierawski利用具有正实部的解析函数的系数的模不超过2来估计当双单叶函数和它的逆函数分别属于某个特定双单叶函数子类时的系数估计,这篇文章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使所得的结果更准确.第三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对本文工作的展望.

张志辉,华飞,孙洪庆[10](2014)在《龚昇生平及学术贡献》文中研究说明龚昇是中国当代着名数学家、教育家,华罗庚大弟子之一,在复变函数论、典型群上调和分析、比贝尔巴赫猜想等多个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本文对龚异的教育经历、科研工作与贡献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二、着名的比勃巴赫猜想是对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名的比勃巴赫猜想是对的(论文提纲范文)

(1)莎士比亚“罗马剧”中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关键术语阐释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爱名誉的贵族:个人美德与伦理两难
    第一节 科里奥兰纳斯:“人—兽”混合的异形战士
        一、人:高贵的“城邦守护者”
        二、“兽”:疯狂的“城邦毁灭者”
        三、“忠”与“孝”的对立:“孤龙”的自我挣扎
    第二节 伏伦尼亚:爱荣誉的母亲与爱儿子的战士
        一、铸造战士的母亲
        二、追求荣誉的战士
        三、“情”与“理”的较量:女战士的“冷血”牺牲
    第三节 勃鲁托斯:共和美德的殉道者
        一、德高望重的反叛首领
        二、身心分裂的“弑君者”
        三、自由与毁灭的抗争:道德家的错误决策
    小结
第二章 塑造理想君主:“最高荣誉”与伦理困境
    第一节 凯撒:探索永恒王权的理想君主
        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二、“有意送死”的独裁者
        三、永恒与死亡的博弈:伟大君主的精神塑造
    第二节 安东尼:权力与爱欲中的分裂个体
        一、最伟大的情人
        二、最失败的王者
        三、理性与激情的对抗:悲情英雄的身份覆灭
    小结
第三章 罗马平民:“荣誉之外”与伦理狂欢
    第一节 护民官:卑鄙政客的政治角力
        一、拨弄舆情的牧羊人
        二、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三、公共利益与个人私欲的冲突:“中间人”的责任背弃
    第二节 “荣誉之外”的群体:无理性的暴力狂欢
        一、罗马平民的暴力
        二、理性缺失的暴乱
        三、暴力与正义的对决:“多头怪物”的利益崇拜
    小结
第四章 罗马剧中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的成因
    第一节 罗马平民的暴力:民主制的否定
    第二节 堕落贵族:共和国的衰落
    第三节 罗马剧创作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伦理环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2)科学创意传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展望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科学创意传播的理解
    第一节 关于科学的认识
        一、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二、普遍性的实践活动
        三、典型性的社会建制
    第二节 科学创意与科学创新
        一、实践萌芽
        二、研究动力
        三、思维财富
    第三节 跨文化交流
        一、何为跨文化
        二、科学创意与跨文化交流
第二章 科学创意传播的构成
    第一节 科学创意传播的主体
        一、科学创意传播的主体类型
        二、科学创意传播的主体构成
        三、科学创意传播的主体功能
    第二节 科学创意传播的对象
        一、科学创意传播的对象类型
        二、科学创意传播的对象特质
        三、科学创意传播的对象影响因素
    第三节 科学创意传播的资源
        一、科学创意传播的资源类型
        二、科学创意传播的资源作用
第三章 科学创意传播的意义
    第一节 科学创意传播的重要性
        一、科学知识优化
        二、科研方法重组创新
    第二节 科学创意传播的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流的现实需要
        二、科学创新的基本要求
        三、创新型国家的思想路径
    第三节 科学创意传播的可能性
        一、必要的学术规范
        二、恰当的科研管理
        三、自由的创新氛围
    第四节 案例: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一、学科交叉与科学创新
        二、科学创意传播所起关键作用
第四章 科学创意传播的方式
    第一节 科学创意传播的动力
        一、主体反思与跨学科合作
        二、科学创新的增长需求
        三、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发展
    第二节 科学创意传播的要点
        一、界定传播的初始状态和边界条件
        二、进行传播阈值控制
        三、探讨传播的自由度
        四、注重跨文化诠释
    第三节 科学创意传播的规范机制
        一、主体路径: 强化传播道德意识
        二、客体路径: 重视专业共享平台构建
        三、创新路径: 整合资源,辐射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教育测量理论的试题质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测量理论的产生
        1.1.2 教育测量理论的形成过程
        1.1.3 教育测量理论的发展时期
        1.1.4 教育测量理论和试题质量分析的关系
    1.2 研究意义
        1.2.1 教育测量理论对教学的帮助
        1.2.2 经典测量理论对试题质量分析的帮助
        1.2.3 现代测量理论对试题质量分析的帮助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育测量理论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2.1.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2.1.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2.2 教育测量理论的研究综述
        2.2.1 经典测量理论的研究综述
        2.2.2 项目反应理论的研究综述
        2.2.3 Rasch模型的研究综述
3 教育测量理论概述
    3.1 经典测量理论
        3.1.1 效度
        3.1.2 信度
        3.1.3 难度
        3.1.4 区分度
    3.2 项目反应理论
    3.3 Rasch模型
        3.3.1 Rasch模型的基本原理
        3.3.2 Rasch模型的基本假设
        3.3.3 Rasch模型的公式
        3.3.4 Rasch模型的优点
        3.3.5 Rasch模型与项目反应理论的比较
4 试题质量分析的实证研究
    4.1 经典测量理论试题质量分析的实证研究
        4.1.1 数学试卷质量分析
        4.1.2 难度分析
        4.1.3 区分度分析
        4.1.4 信度分析
        4.1.5 效度分析
    4.2 Rasch模型试题质量分析的实证研究
        4.2.1 单维性检验
        4.2.2 题目质量信息表
        4.2.3 项目特征曲线
        4.2.4 怀特图
        4.2.5 气泡图
    4.3 试题质量分析的信息反馈
        4.3.1 经典测量理论的信息反馈
        4.3.2 Rasch模型的信息反馈
        4.3.3 经典测量理论和Rasch模型的信息比较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1.1 试题改进建议
        5.1.2 教学改进建议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数学测试卷
附录B 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数学测试卷答案
附录C Winsteps软件客观题控制文件
附录D Winsteps软件主观题控制文件
致谢

(4)〈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出发点及研究意义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三、相关前期研究成果评书
    四、史料依据
    五、篇章内容简介
    六、本文所用字体及拉丁字母转写说明
第一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第一节 新疆、西藏界
    第二节 喀什噶尔河流域
    第三节 乌兰乌苏河流域
第二章 雅雅尔河流域
    第一节 雅雅尔河
    第二节 葱岭北河
    第三节 葱岭南河
第三章 叶尔羌河流域
    第一节 叶尔羌河
    第二节 泽普勒善河
    第三节 听杂阿布河
第四章 和田河流域
    第一节 和田河
    第二节 哈喇哈什河
    第三节 玉陇哈什河
    第四节 于阗河
第五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下)
    第一节 阿克苏河流域
    第二节 克勒底雅河
    第三节 额尔勾河
第六章 塔里木河流域(一)
    第一节 沙雅尔城南
    第二节 罗布淖尔以南诸河流
第七章 塔里木河流域(二)
    第一节 塔里木河
    第二节 渭干河
第八章 海都河流域
    第一节 库尔勒庄南
    第二节 海都河
    第三节 注罗淖尔水域
附录(一): “我的麻札”还是“神圣的麻札”?—论以-m、-ata (m)结尾的新疆麻札、佛教圣地名称
附录(二): 乌鲁木齐((?)r(?)mqi) 一名语义、语源考
附录(三): “喀喇沙尔”(Qarashahr) 一名语义考
参考文献

(5)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发展趋势
        3.学位论文是衡量高等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4.选题对学位论文的重要性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1.高等教育学
        2.硕士研究生
        3.硕士学位论文
        4.选题
    (四)文献综述
        1.关于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
        2.关于高教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3.研究述评
一、研究设计
    (一)整理研究思路
    (二)选取研究样本
        1.样本选取方法
        2.样本基本情况
    (三)确定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3.数理统计法
        4.比较研究法
    (四)设计分析类目
        1.研究主题分类体系
        2.研究层次分类体系
        3.研究方法分类体系
二、近十年高教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统计分析
    (一)研究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1.研究主题统计情况
        2.研究主题类目分析
        3.研究主题校别分析
    (二)研究层次分布情况分析
        1.研究层次统计情况
        2.研究层次类目分析
        3.研究层次校别分析
    (三)研究方法应用情况分析
        1.研究方法统计情况
        2.研究方法年度分析
        3.研究方法使用种类分析
        4.论文研究方法表述情况分析
        5.研究方法校别分析
三、近十年高教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的积极方面、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位论文选题取向的特点
        1.广泛性较强,涵盖高等教育研究多方面
        2.应用性较强,注重实践问题研究
        3.多学科性较强,借鉴多学科研究方法
        4.综合性较强,研究方法运用多元化
        5.时代性较强,反映出我国高教研究趋势和热点
    (二)学位论文选题取向的问题
        1.应用研究居多,理论研究不足
        2.选题视阈较广,研究均衡性不足
        3.“自娱自乐”选题较多,对高校发展现实关照不足
        4.现象研究较多,学理性不足
        5.注重宏观研究,微观研究不足
        6.传统方法为主,方法论意识不足
        7.研究方法多样,规范性不足
    (三)影响因素
        1.学科对选题取向的影响
        2.学校对选题取向的影响
        3.导师对选题取向的影响
        4.硕士生自身对选题取向的影响
四、优化高教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的建议
    (一)培养单位方面
        1.规范研究方向设置,突出优势和特色
        2.重视学术经典训练,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3.重视交叉学科知识,加强研究方法教学
        4.设置针对性的课程,加强研究性教学
        5.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培养选题和实践能力
        6.加强学位论文审核,规范选题制度
    (二)导师方面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指导能力
        2.加强导师选题指导,提高指导效率
    (三)高教硕士生自身方面
        1.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知识积累
        2.培养科研意识,提高选题能力
        3.改变研究观念,协调选题平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先秦道家至乐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先秦对快乐问题的研究
        1.1.1 “乐”是哲学范畴
        1.1.2 先秦道家之前对快乐问题的研究
        1.1.3 先秦诸子对快乐问题的讨论
    1.2 解题及研究现状
        1.2.1 解题和文献说明
        1.2.2 主要的研究观点
        1.2.3 主要的研究方法
    1.3 目前研究不足及其解决方案
        1.3.1 观点研究不足及其解决方案
        1.3.2 研究方法的不足及其解决方案
        1.3.3 创新点
第2章 道家之乐的概说
    2.1 快乐的产生机制
        2.1.1 何为欲望
        2.1.2 欲望的达成:快乐产生的根本原因
        2.1.3 引发快乐的双层结构
    2.2 道家之乐的类型
        2.2.1 快乐的分类方法
        2.2.2 快乐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
        2.2.3 道家之乐的类型
        2.2.4 道家的至乐境界
    2.3 道家至乐观的价值
        2.3.1 真乐的价值:提升道德
        2.3.2 至乐的价值:消解人生一切痛苦
        2.3.3 至乐是道家的最高追求和终极目的
第3章 达至至乐的前提和条件
    3.1 道气生物论
        3.1.1 学界对道的解释以及不足
        3.1.2 道是所有规律之总称
        3.1.3 气是构成世界的精微物质
        3.1.4 道气共同作用产生天地万物
    3.2 道家人性清静论
        3.2.1 天性清静论:至乐存在的根据
        3.2.2 人性复归论:实现至乐的根据
    3.3 外在环境是通往至乐的基本保障
        3.3.1 自然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3.3.2 社会环境是“真乐”的实现之所
        3.3.3 道家对大自然价值的深层思考及天乐的内涵
    3.4 人的能动作用是至乐展现的根本动因
        3.4.1 才
        3.4.2 志
        3.4.3 学习是能动作用的集中体现
第4章 通往至乐的途径
    4.1 安时处顺和知命不忧
        4.1.1 “时”、“命”含义的内在关联
        4.1.2 “命”是绝对力量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4.1.3 安时处顺的内涵
        4.1.4 安时任命的作用
    4.2 克服成心和万物一齐
        4.2.1 齐物论的目的:保持内心清静
        4.2.2 消除“成心”和复归虚静
        4.2.3 万物一齐的终极境域
    4.3 排遣和超越
        4.3.1 无知
        4.3.2 无情
第5章 真乐的现实表现
    5.1 真乐表现的内在性
        5.1.1 无不为是无为的自然结果
        5.1.2 “内圣”是“外王”的关键所在
        5.1.3 真乐在内在超越中展现
    5.2 真乐的个人表现
        5.2.1 名利不构成枷锁
        5.2.2 坦然面对死亡
        5.2.3 善于比较
    5.3 真乐的社会表现
        5.3.1 提升仁义的层次
        5.3.2 刑法的逐步减少
        5.3.3 礼仪真意的强化以及礼节形式的弱化
        5.3.4 清静民心的养护
    5.4 残酷现实中真乐的表现
        5.4.1 外界的消失:闭目塞听
        5.4.2 形体的遗忘:坐忘
        5.4.3 悔恨的消除:过而弗悔
        5.4.4 内心的坚守:保持真性情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7)从四个方面体验数学简约美(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巧符号, 数学之巧妙
二、简洁问题, 研究之动力
三、证明的简洁美, 数学之发展
四、数学理论的简约, 科学的典范

(9)双单叶函数的初始系数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1 引言及预备知识
    1.1 引言
    1.2 预备知识
2 系数估计
    2.1 基本概念
    2.2 六类函数的系数估计
3 结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龚昇生平及学术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世与教育经历
二师从华罗庚
三建设科大数学系
四数学研究工作
    1. 为群上调和分析奠基
    2. 开创多复变数奇异积分研究新路线
    3. 开拓多复变数几何函数论的研究
    4. 比贝尔巴赫(Bieberbach)猜想的研究
五心系数学教育
六淡然度晚年

四、着名的比勃巴赫猜想是对的(论文参考文献)

  • [1]莎士比亚“罗马剧”中的荣誉观念与伦理选择[D]. 曲慧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科学创意传播的研究[D]. 袁方. 厦门大学, 2019(08)
  • [3]基于教育测量理论的试题质量分析研究[D]. 胡子璇.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2)
  • [4]〈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D].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 南京大学, 2018(09)
  • [5]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研究[D]. 孙怡. 西南大学, 2018(01)
  • [6]先秦道家至乐观研究[D]. 王乐. 湖南大学, 2017(06)
  • [7]从四个方面体验数学简约美[J]. 余宝霞. 广西教育, 2016(06)
  • [8]科技史新书目·2014年中国大陆(1)[J]. 程占京,王君秀,王凌燕,高峰.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5(02)
  • [9]双单叶函数的初始系数估计[D]. 洪欢. 湖北大学, 2015(02)
  • [10]龚昇生平及学术贡献[J]. 张志辉,华飞,孙洪庆. 科学文化评论, 2014(06)

标签:;  ;  ;  

着名的比伯巴赫猜想是真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