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探析论文_王怡岚

艺术类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探析论文_王怡岚

王怡岚[ 作者简介:王怡岚(1987-),女,汉族,浙江人,现就职于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表演艺术学院教研科科长,研究教育管理方向。]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东阳 322118

摘要: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艺术类高职院校承担"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历史使命的需要,是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内容和强化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艺术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既要注意自身的"职业性"、"艺术性",从而与本科院校、其他专业高职院校相区别;又要把自身需要、能力和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结合起来,可以在创作和展演优秀文化作品,提供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推动城乡文化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高职科研;社会服务能力;

一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内涵

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在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高校以各种形式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本文所称的社会服务主要是指狭义上的。而所谓能力建设,“是对能力人的培育和对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社会条件的创造”。这里的“能力人”既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由人构成的组织。而无论从哪个层面而言,“能力的主体和主体存在的环境是影响和制约能力发挥和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把握能力建设的主体特征和客观环境,是科学界定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内涵的两个基本点。从能力建设的主体特征来看,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因其“职业性”而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所区别。“本科高校发挥其学科多、科研能力强、设施完善等长处,更擅长科技成果转化、创办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和装备服务等。而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其行业背景和人才培养层次等优势,重点抓好大众培训服务、应用技术咨询服务及地方或社区的信息服务。”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明确的要求: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这是对整个高职院校的一般化要求,而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艺术性”。从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和优势,以及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的能力出发,本文认为其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主要集中在:传媒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训能力,立足区域的文化传播能力,以及面向艺术类中高职院校、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四个方面。

二 、针对艺术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要提升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在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应根据行业、企业对艺术人才需求的质量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技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双定向”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高职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艺术教育的规律性和特点决定了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培养、校团合一进行市场化运作、以项目合作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等。

1、订单培养、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合作办学”是学校与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通过双向选择到公司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标准,不仅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和场所,提高就业率,还能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学院办学有生源”的多赢目标。通过合作办学,企业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和调整、课程改革、实践课教学等任务的参与,使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达到课程与岗位能力的零距离对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校团合一创作艺术精品进行市场运作艺术类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人才资源和行业资源,注册成立艺术团,围绕市场需求创作艺术精品,进行市场化运作,与演出市场直接接轨,搭建起学校教学和演出市场的“桥梁”。艺术团为学校实践课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全真的平台,更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专业教师通过演出实践,走进了行业,不仅提升了行业能力、行业气质,更利于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如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注册成立了传世中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专门成立了华晋舞蹈团,创作并演出舞剧《一把酸枣》。《一把酸枣》提升了学院知名度,也提升了就业率。通过市场化运作,为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提高双师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3、以项目合作为载体进行项目教学进行艺术创作学院与公司合作,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生产和运作。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公司拥有资金和宣传优势,学院有人才和创作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学院在利用人才优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可把艺术创作与项目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与特点把项目进行任务分解,进行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通过项目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创作流程,艺术创作所需的知识能力,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通过项目合作,一方面检验教学中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否与市场需求接轨,另一方面,拓展师生专业视野,激发创新意识,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三 、改革教学模式,以能力训练为目标,实行项目化教学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教师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系统讲解知识理论体系,没有能力的训练。或者是课程的大部分时间以知识讲授为主,课程最后有个综合实训。这种课程模式会造成知识与实训的分离,前面讲得系统知识到综合运用时多半已被学生忘记了,达不到能力训练的效果。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理念,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对接职业岗位标准,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和顺序。艺术实践教学形式有校内实训课、校外顶岗实习和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等。无论校内实训课还是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都可以进行项目化教学,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与特点把项目进行任务分解,进行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如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创作及展演等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为项目任务提供服务,项目为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提供载体。项目化教学模式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采取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项目化教学达到了教、学、做一体化目的,促进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

四 、大力推进顶岗实习,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是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上运用专业技能进行工作的过程。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首先,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检验、锻炼和提升,学生会感受到自身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更真实的自我审视。其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身份转变为用人单位员工,面对的人际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而是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另外,企业的管理制度也不同于学校的管理。学生由于不适应环境易于产生情绪波动,由于社会经验少、不善于与人沟通易于与同事、与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发生矛盾,这时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堂上所讲的理论观点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现实的需求,是一种必然;让学生意识到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会与人沟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专业技能基础上的良好职业道德、与人沟通能力综合构成了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顶岗实习是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教学质量提升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首先要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专业是靠教师队伍来建设的,教师队伍水平直接决定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两层含义,一是从队伍构成来说,既要有来自高校的专业教师,又要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而且兼职教师的比例要不断扩大;二是从教师个体来说,要有理论和实践两种能力和素质。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长期脱离艺术实践,不了解市场需要,不了解最新的艺术发展,缺乏艺术创新,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培养的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较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社会生活,只有深入行业领域进行艺术实践,才能获得灵感,创作出艺术精品。所以,艺术类高职院校要励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一线融入艺术生产领域,介入艺术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合作与艺术创作,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艺术实践能力。通过艺术实践提升理论和教学水平,增强理论和实践两种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六、着眼文化事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

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其改革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出成果和雄厚的专业教学资源等,对其他职业院校示范、推广和服务的能力”。如为景区讲解员开展普通话培训和旅游讲解业务指导,制作旅游手册,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品味。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使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还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促进了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时期,艺术类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技能型艺术人才。艺术类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应围绕教育部提出的五个对接,专业设置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大力推进顶岗实习,实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通过这一些列措施,必将大力提升艺术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论文作者:王怡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艺术类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探析论文_王怡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