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高校研究生教育收费的思考与探讨_研究生论文

对上海高校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教育收费论文,研究生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上海的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使得研究生报考热连年升温。在本科阶段收费入学之后,研究生收费入学、扩大招生规模成为社会的新议题。为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途径、新思路,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管理体制,把收费入学作为我国与国际研究生教育接轨的新的突破口,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于1997年9月~12月对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上海8所高校和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中科院上海分院进行了实地专门调研,并在上海高校向在读研究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4份),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特写此文,旨在探讨现阶段上海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必然性、可能性,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以供讨论。

一、上海试行研究生教育收费的条件

1.研究生需求剧增

(1)供不应求

自从1913年圣约翰大学开设大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上海研究生的培养历史已长达80多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上海一直是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1949年上海研究生招生数99人,占全国招生总数的40.99%(全国为242人),而1997年上海招生6725人,仅占全国的10.54%(全国为63749人)。(注:《1996~1997年上海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汇编》上海市教委计划处编)目前,我国经济正进入第五个增长周期,年增长为8%至10%,上海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一些,以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龙头的新型企业集团和国营大中型企业及独资、三资企业,均急需大批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就使得上海的毕业研究生一连4年供不应求,他们中有70~80%是外地学生,绝大部分也被上海留用,但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据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上海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6524人(居全国第二)。这意味着上海1300万人口中有85万人拥有大学以上学历,去除1/3退休人员,大约为57万左右。上海市人事局人才预测数据显示,到2000年,上海人才总需求量为146.6万,管理人才为40.3万,如果按目前上海高校就读研究生与本科生比1:10计算,其中的高层次人才应为14.66万(已有高层次人才在3~5万左右),(注:上海市政府主编《迈向21世纪的上海》第50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版)上海实际需求每年为2万人左右,而目前上海研究生毕业人数每年在3000~4000左右,加上外地来沪人才,离此要求还是有很大差距。

(2)"考研热"持续升温

1994年起,上海高校兴起新一轮"考研热",这一需求增长是伴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结构高移化而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研究生就业渠道广、机会多、待遇好、报酬高。研究生就业形势趋好引起考研热,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内地和边远省份,考研成为当地本科生改变处境的一条捷径。

(3)社会呼唤增加研究生招生数

在被调研的高校中,无一例外希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特别是象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这样的研究性大学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多招生。社会上的呼声也很高,从学生到家长也都希望能多招一些学生攻读硕、博士学位,有分担培养经费的愿望。1997年上海人均GNP已达到3000美元,也为上海研究生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应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社会需求层次趋高

(1)经济结构调整向高新技术与高层次第三产业发展

1996年,上海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是:汽车、通信、电站设备、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钢铁、家电等六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生产总产值的比例上升至50.7%。金融保险业、商业、邮电运输业增长比例分别为26.6%、11.9%、8.3%,成为第三产业新增长点。与此相适应,研究生招生在金融、贸易、保险、通信、汽车、建筑等专业的调整须形成与社会需求和就业趋势一致的调节机制,工科类专业应向高新技术转移。据上海"九五"期间人才需求预测调查显示(见表1),上海支柱产业和高层次第三产业中总体上研究生增长率最高,本科生次之,专科生最低。15个行业研究生增长需求年增长超过30%的有4个行业:制药、冶金、信息服务、贸易,分别为31.25%、30.65%、36.61%、33.52%;在20~30%之间的有5个行业:如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等。15个行业本科生增长需求中年增长大多(11个行业)在10%至18%之间。而15个行业中专科生增长需求除信息服务业(21.22%)外仅3个在5%至9%,7个低于5%,家电、电站设备、建筑设计、证券4个行业的需求为负增长。

表1 上海支柱产业、高层次第三产业分层次人才需求预测(1994~2000年)

资料来源:1995年"上海'九五'期间人才需求预测调查和培养目标研究"课题报告

(2)企业组织结构重组急需高层次人才

当前国家运用联合、收购、注入国有资本等手段,推动存量资产向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龙头"企业集聚,年收入超10亿、百亿元的重组企业大户为继续占领市场和自身发展,急需组建技术中心。上海将组建50家年产值500亿元的企业集团。如果每个企业集团建立一个技术中心以100人计,将需要5000个高级专门人才,而上海1997年进入国有企业的研究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0~20%,约为450~900人左右,加上原有专门人才,缺口仍很大。

(3)国家机关高层次公务员需求趋旺

近2年研究生报考公务员有上升趋势,1996年文科生报考公务员踊跃,某重点高校教育专业毕业生报考者达50%以上。浙江大学机械系2名博士生应聘于省政府,一个做了副省长秘书,一个考取局级干部。

(4)就业需求层次高移

近年,由于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倍受社会欢迎,一个研究生往往有几个单位争要,本专科学生就业相对较难,特别是专科生,找较理想的工作已不太容易。就业需求层次的明显高移,是形成研究生报考热的主要原因。

二、推行收费的难点与问题

1.收费标准难以制定

实行研究生收费读书、分担培养经费,这是同研究生培养成本、就业回报和社会承受度相联系的,这几个因素是能否实行收费的主要依据。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经费尚未统计成本,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按招生人数,以硕士生7000元/人·年、博士生9000元/人·年统一拨款到高校的,这种按人头拨款的培养体制从80年代初起沿用至今未变。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管理,不分厚薄。但也同时使个别该淘汰的专业受到保护,一些需要发展的专业无法扩大招生。这样的拨款体制未反映实际培养成本和效益,变成了大锅饭,学校、专业、生源好坏全是一样对待,无法引入竞争机制,不利于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无法显示,如继续以计划招生人数多少拨款,势必造成某些热门专业更热、而需要保护的基础类专业则持续冷寂,既影响考生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学科专业,也不利于国家根据专长选拔人才。

由于研究生培养没有进行成本核算,收费标准便难以制定。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更注重学术研究。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科研主要是在实验室和生产第一线进行的,科研项目不同,所需资金便大不相同,如不计算其培养成本,便很难制定收费标准。

上海现行的自费生可分为三类,即学校自筹经费生、委托培养生和计划外招生,各校收费不一。如复旦大学1993年招国际金融、世界经济专业自费生年生均8000元(已停招),委托培养博士生年生均10000元、硕士生年生均8000元。同济大学学完全过程的收费额,博士生为30000元,硕士生为22000元;建筑专业自费生的收费额为17000元。浙江大学自费生共收20000元,在读期间发给生活费。

除了收费标准不一外,出资渠道也不相同。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真正的自费生,完全由个人出钱;第二类是学校导师自筹经费生,名义是导师筹措科研经费招研究生,实际上有一些是学生个人出资;第三类是委托培养生,按招生原则这部分学生应由单位出资,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是自己交费读书的。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社会对个人分担培养经费有一定要求和承受力。

2.贷学金制度未完全实行

试行研究生收费读书,首要的条件必须让学生能够承担学费。不论是在东方转型国家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贷学金制度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业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贷学金制度尚未完全实行,学生贷款受到很多限制条件,加上如何还贷还没有定论,也是试行收费的难点之一。

3.生源大多分布老少边穷地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目前在上海就读的研究生,大多为外地学生,就连以招收当地学生为主的上海大学,外地生也占60~70%,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外地学生就更多了,约占70~90%。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贵州、云南、安徽、山东、四川、湖南等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与上海学生有很大的差距(见表2),学生读研究生最迫切的愿望之一是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处境,收费读书将使这一部分人难以为继。

表2 1996年我国部分地区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表

(单位:元,小数点后省略不计)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第300、314页,国家统计局编

表2显示,上海城镇和农村的家庭人均收入均高于全国其他各地,排名全国第一,为8191元和4846元。这两个数据分别是江西同类项目的2.16倍和2.59倍,是甘肃同类项目的2.44倍和4.40倍,是全国同类项目平均数的1.69倍和2.51倍。

1996年被调查的354名研究生家庭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占56.78%,5000元以下的也占到29.94%,反映大多数外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收费读书承受力较低。

4.整体就业回报率不高,放开收费影响生源

据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资料显示,1996年研究生去向大多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约占50%左右,去国有大中型企业为10~20%,这两部分加起来约为60~70%。他们的工资待遇并不太高,约为每月1000~1500元,只有进三资企业10~20%的毕业生报酬较高,约为每月2000~5000元不等。可见研究生整体就业回报率并不高,实行收费可能会使生源受到影响。

5.面临心理、生理成长特殊阶段,收费读书压力大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他们面临成家立业,不愿意或难以依赖父母供养,个人又无经济基础,读书费用难以承受。在对学生发放问卷和座谈中,一部分学生认为研究生教育收费不合理,问卷中否定收费者达47.7%。他们认为,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国家应该承担全部的培养经费,因为研究生走向社会后直接受益者是国家。可见,部分研究生尚未形成教育投资意识。

三、结论与建议

1.收费读书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推行试点时机已到

大学本科收费由试点到全面推开,做了很好的尝试,运行和社会反响平稳,现行的收费额度(一般专业年生均3000元)已为社会所接受,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部分改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这为研究生收费读书起了很有利的开路作用,使就业回报率较高的研究生教育收费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我国,知识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正在形成自身的市场。一是投资教育开始成为城乡众多家庭的首要投资选择,宁可自己受苦受穷,也要让孩子读书,这是由中国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二是在读研究生对此持认同态度。在研究生问卷调研中,认为收费合理和依专业而定的学生合计占总数的49.15%,比认为收费不合理的47.7%高1.45个百分点(见表3),说明研究生对收费读书的认同程度。

表3 研究生对收费问题的看法

数据来源:贺芳玲,上海研究生收费问题的情况调查与分析,上海高教研究,1997(9)(据对上海15所高校问卷调研所得)

(2)收费读书是国际惯例

在发达国家,本科生阶段同硕士生阶段全都实行收费读书。在美国的私立大学,如世界名牌高校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1990~1991年研究生学费在25000美元左右。这类学校除基金会、社会和个人的捐赠外,主要靠学生的学费运转。公立大学主要是指一些州立大学,经费来源以当地政府和国家拨款为主,学费相对偏低,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学费大约在每年生均8000美元左右。学生学费随社会物价指数变动,作为纳税人的本州居民子女学费较低,外州学生和留学生学费要高一些。

2.收费必须同研究生教育整体改革配套

研究生收费读书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研究生培养进度的一种改革尝试,不应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关系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运作程序,如拨款体制,自主招生机制,培养模式,评估体系的完善等相关问题,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把收费同研究生整体综合改革配套实行。

3.改革按人头拨款为内容的拨款体制,实行按学科拨款

国家将硕士生年生均7000元、博士生年生均9000元的人头费,逐年削减,削减下的经费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实行向国家与省市级重点学科倾斜的政策。对国家重点学科可以多拨一些,保证这些学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对少数没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拨款应逐年减少,使其自然淘汰。对数量较多的基础类学科实行保护重点、削减学科点的数量,重点投资某几所高校,提高办学效益。

4.热门专业先行收费

上海研究生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生源分布较广,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的心理承受和经济承受力都很有限,如果现在全面推开,会影响报考生源,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被调研的高校普遍反映,近年研究生的报考与录取比例依专业的冷热程度大不相同,如基础专业的数学、物理、历史、哲学等基础学科门庭冷落,很少有人问津,招不够计划数,而一些与社会经济相关的应用型学科,如上海大学的法学类专业、浙江大学的行政管理、同济大学的建筑设计录取与报考比例达到1:20,1:20,1:40,金融、经济法一般在1:10左右,通讯、计算机、管理、法律也在1:5左右。如果在热门专业实行收费,则可缓解热门专业的报考难,使考生分流,从而保护基础类专业的生源。因此,只能选择一些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较紧密,回报率高,报考比例高的专业先行收费。这同研究生调研问卷中填写人数最多的以专业冷热作收费标准的答案相一致(见表4)。

表4 收费标准应参照项目(354人)

数据来源:同上表

5.保护类基础学科不收费

基础学科是指国家重点建设的文理医学科及农林、地质学科。对这类非重点学科应进行评估筛选,也可纳入不收费行列。

6.收费仅限于硕士生,博士生阶段不收费

其原因:一是按国际惯例博士生阶段一般不收费;二是博士生以科研为主,应获得相应的报酬,不宜收费。

7.收费范围

可先在以下学科选择收费专业:

文科:金融、贸易、财会、外语、管理

理科:生物化学

医科:临床医学

工科:计算机、建筑

艺术类:音乐、戏剧、表演

8.收费标准,建议参照目前的收费标准实行

目前收费标准:

①委托培养生年生均8000元;

②自筹经费各校标准不同,各专业不等,大体每年在3000~6000元左右,全国首招自筹经费生的浙江大学在学期间共收20000元;

③MBA(工商管理硕士)各校收费不一,一般在25000元左右(以2年半计)。

9.全面实行住宿收费

由于近年高校普遍实行本科生收费住宿,本科生占用了校内较好的宿舍,导致以往住宿条件较好的研究生住宿条件越来越差,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由于住宿不收费,本市家近的研究生不住宿也不放弃床位。某校有18位学生进校前讲可以走读,但入学后因住宿不收费,为图方便也都占了床位,但一年中几乎从未住宿,造成床位空置,浪费学校资源。

东南大学前些年开始试行研究生住宿收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楼层、朝向、房屋新旧、人数多少,每人每年收费最高250元,最低150元,另加管理费20元。收费后学校在研究生宿舍加装煤气灶、电话传呼、电表增容,并减免一些电费,改善了住宿条件,很受研究生欢迎。说明全面推行研究生住宿收费条件已成熟。

四、配套措施

1.实行学生申请、管理分等、集中使用的奖学金制度

目前,奖学金在不少学校已经失去了其奖学的功能,变成了助学金,几乎或多或少人人有份。学生拿了奖学金,不认为是国家对其关心,反而认为是应该的。这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突出奖学金的奖学功能,就是把国家的培养经费、学校拨款、基金会捐款等项统一使用,可使1/3学生拿全额奖学金、1/3为半额奖、1/3不得奖(全自费)。让成绩优异的学生拿到最高数额的奖学金。

2.用"三助"代替原先奖学金的功能

使三助(助教、助研、助管)成为学生助学的主要经济来源。

上海不少高校都为研究生安排了三助岗位,收效良好,如上海交通大学每年用于三助的经费为250万,其中教学助数100万,科研助数110万,管理助教40万。参加"三助"兼职的研究生每月可拿到500元左右,再加上国家的伙食补贴,基本可以解决生活费用,满足研究生的最低消费水平。

3.实行贷学金制度

贷学金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助学形式,开始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在对在读研究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贷学金的接受程度较家长和教师高,他们希望实行贷学金制度,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业。研究生贷款数额应以不超过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为限额。对于还贷方式有89.83%的学生选择毕业后按工资一定比例偿还和毕业后在一定年限内分期还清。

研究生就业国家急需部门,可实行减免归还贷学金政策,减免部分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设专款拨给信贷机构

(本文调研得到上海市学位办、上海市教委财务处资助,是"上海市'九五'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划"与"上海研究生教育收费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初步成果。)

标签:;  ;  ;  ;  ;  

对上海高校研究生教育收费的思考与探讨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